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6 22:15:36瀏覽438|回應0|推薦0 | |
隨著選戰藍綠陣營的互相爆料以及企業人士的指控,人們才逐漸知道政商關係究竟是如何運作。這個過程對多數民眾,可以說是「風聞有你,親眼見你」。只不過,見到的恐怕還只是冰山的一角。從目前的選舉方式來看,從電視廣告、平面文宣、動員造勢、活動轉播、和競選總部等花費統計,絕對是天文數字,跟各陣營所宣稱的預算實在有極大的差距。而目前所爆發的指控和疑似弊案,其金額都是以千萬為單位起價。看來我們的政商結構同時在進行「企業併購國家」,和「政治掌控企業」兩齣戲碼。 有人問我,如果類似的事件發生在美國,會是什麼樣的情形。我想了一下,最後的結論是類似的事件,不會發生在美國。這並不表示美國的政客不會貪污,而是制度壓縮了他們胡作非為的空間。首先、美國候選人收受政治獻金必須要透明,只要沒有申報,被揭發後只有吃官司的份,當然就自然退出政壇。不像台灣,一方面有沒有違法是自己認定,退不退出政壇也還是自己的選項。模糊空間之大,讓美國政客羨慕死了。 其次、美國的遊說法規範政治人物會見利益團體代表後,必須填具表格,記錄見面的時間、地點以及所談論的議題。這樣才能減少上下其手的機會。反觀台灣的政治人物,服務民眾之熱忱和便利性令人讚嘆。財團代表要會見政府要員,似乎管道非常暢通。只是這些從不公開的會面,召開次數和談論內容,實在啟人疑竇。 有人們在辯論究竟是制度重要,還是人重要。在台灣,恐怕我們兩者都缺。美國前任副總統高爾因為利用白宮的電話募款而遭到非議。這樣的「弊案」指控,坦白說,令台灣人羨慕。和國內候選人的疑似案情相比,就知道我們的民主,除了公投比美國「更民主」之外,恐怕還有許多要努力的地方。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