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9 20:42:55瀏覽2758|回應0|推薦8 | |
當年,周敦頤給二程子一個問題「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開啟了二程理學之路。周敦頤認為,孔顏之樂,在於精神的崇高境界。能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生活而「不改其樂」(雍也第六‧9);「自行束脩以上,無未嘗無悔焉」(述而第七‧7),想學習,既使只有薄禮,也沒有不教導的。顯然,對孔顏,物質上的要求並不在於人生的追求上,無法成為快樂的來源。 所樂之事,何如?〈學而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生在世,除了理想,就是擁有陪伴。有人與自己想法相同、價值觀相同、理念相同、興趣相同,心靈便不會感到寂寞。同時,自己的理想、存在,也得到了肯定。孔子曾提到「益者三樂」(季氏第十六‧5),其中除了「樂節禮樂」、「樂到人之善」就是「樂交賢友」。由此可知,對孔子而言,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在學習上,或是在精神支持上。因而,有知己陪伴,於孔子算得上是值得高興的事。 曾經,孔子問顏回、季路的志向。顏回是「無伐善,無施勞」顏回的一生都在追求品德的提升、人格的美善,仁。於是,最基本的不誇善揚功成為他時時自我提醒的部分。在子路的反問下,孔子也道出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也就是在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時代中最渴求的事。孔子想要重振禮樂,讓上位者行仁政,使國泰民安。儒家的終極目標是出仕,利用政治來推行理想。因此當孔子在武城,見子遊以禮樂為教來治理小邑,就忍不住起了玩笑。(陽貨第十七‧4)是因為內心愉悅才會如此。 再者,孔顏師徒相似的地方,莫過於對道的追求、學習、探討。孔子也認為,自從顏回去世後,再沒遇到可稱為好學的人了。(見先進第十一‧6)除了〈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之外,與顏回的討論中,孔子稱讚「告諸往而之來者」(學而第一‧15)顏回死後,孔子非常惋惜:「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第九‧20)可見顏回好學程度。而孔子也認為自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第七‧18)對於學習,孔顏樂在其中,甚至到了「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8)的地步。 此外,最重要的是,當顏回居陋巷,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第七‧15)「不義而富且貴」於孔子來說如同浮雲一般,不切實際而毫無吸引力。這強大而神奇的部分,來自於兩人內心的滿足,超越世俗的物質需求與享受。因為看得更高、更大,於是不會特別在意眼前的貴賤與否。道德價值與理想遠遠超越物欲,這使他們能在困頓的生活環境中,心生愉悅。在他們身上看見,人生不只有權力、財富、地位值得追求,還有更值得追求的部分,關於人性的美、道德的善、崇高的精神力量、理想的實現。 孔顏之樂,所樂何事?從交賢友、求道、學習、到最終的理想、道德,都是孔顏快樂的泉源。這顯然於現在的人有很大的不同,值得我們思考一番。在這人生中,有什麼事讓我們感到快樂,不是那種來得快去得快的單薄,而是一種充實、永久的快樂。有什麼事是值得我們所追求的,讓我們在困頓中,保有人格的完整。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