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否要換祖先?
2015/08/01 17:55:38瀏覽1670|回應5|推薦39

轉載石之瑜2015/07/26中國時報文中的一段:【歷史教育的目的本是建立民族史觀,凝聚社會向心力,傳承國族意識。然而台灣經日本殖民,影響所及,淪為沒有祖先的民族,值得同情。若強行恢復殖民前的民族身分,必引發自卑與激烈鬥爭,國族意識勢更四分五裂──除原住民外,以中國人(洪秀柱)、華人(馬英九)、台灣人(蔡英文)、日本人(李登輝)、美國人(陳水扁)自況的國家領導各有其人。民族既無共同祖先,廢史允為最佳方案。】

 

石教授是島內知名政治學者。他這話說得非常悲涼,有一種國破家亡的極深況味。蓋欲消滅一個民族,必先滅其史。石教授近乎自殘式的廢史建議,是否有民族將亡之感呢?

 

按台灣現下的實況,好像進入五胡亂華的年代。但五胡亂華,尚同時存在以漢人為主的南方政權,比如東晉及宋、齊、梁、陳及後來的南宋等。即便元、清兩代,也沒有嚴重影響到整個漢族文化的根。

 

明末大思想家顧炎武先生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也就是說,當仁義不存在時,匹夫都要站出來。但若只是國家(朝代)換掉,就是肉食者君臣的事。

 

按中國古人對這中間的道理,講得極為透澈。孔子春秋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也就是說,夷狄到了中原地區,採用了華夏文化習俗,他們就成了華夏一族,而中原華夏族如果進入了邊遠地區,採用了夷狄的文化習俗,他們就成了夷狄。簡單說,是否夷夏之關鍵,不在血統,而在文化。2500年前,孔聖人就說得清清楚楚了。

 

但現在還是一直有自認聰明的人,一而再的胡扯一些薔薇與玫瑰的怪論,誠不知其所以也,這是題外話。我因近日看了udn的一篇PO文,居然說中華民族是什麼碗糕,不禁感慨甚深。許多整日沐浴在中華文化之中的人,因知識不足,說出此言,誠不幸之事也。

 

在台灣的中原文化傳承,完全可以從宗教、民俗、節日、居室、飲食以及儒家道統,還有文字、語言以及四維八德等看出。然而下愚之人終身行之,卻不知人在此山中,只能說是可憐之人也。

 

經過時間的長河,即便邊塞人民,也早就是中國人的一部分了。事實上,自漢朝以來,漢民族與周邊民族發生大規模的融合至少五次,經歷的時代是漢朝、兩晉南北朝、唐宋時期、元朝、清朝等。比較有名的例子如南北朝時,北方幾乎全為鮮卑族所統治,北魏孝文帝下令鮮卑族所統領的各姓部落一律改稱漢姓,北方地區的漢族,一下就融入了大量的外族成員。

 

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它不是從盤古開天就是如今這個樣子。它是一群人慢慢的從遊牧、遊獵、農耕、漁捕、養殖等生存方式,經過數千年下來,逐漸融合而成。

 

雲南即古之滇國,是由楚國大將莊蹻率軍入滇所建。百越(包括今之浙閩粵越)的吳國,其源起則是周朝之太伯奔吳(按今無錫尚有太伯廟祭祀);有名的季札掛劍,季札就是吳國之公子。至於滿族,則自春秋時期,即為中國週邊的邊塞民族。春秋時代稱之為肅慎。(按:清朝皇子在幼時,通通要接受嚴格的漢族儒家教育)

 

另外,如有名的羌族,則早自五世紀,就開始南遷。它們從秦嶺入川,展轉至今之雲貴高原及青康藏高原邊緣。羌人迄今仍然一致認為他們是大禹的後代。

 

事實上,歷史的長河至少都是以千年為計算單位的。短短51年的日據時期,實在不算什麼。以中國改朝換代之多,而居住其上的人民,卻始終沒有忘記彼等之祖先。按民族的範圍,也可說就是集體記憶,一票妄人要在如此短的時間,想將集體記憶消除,是沒有辦法的。想要更換祖先嗎?先將姓氏、文字改掉如何?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icwy1029&aid=26969517

 回應文章

‧新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03 21:11
世界大同難,台灣大同更難!

光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02 08:40
牠們沒有祖先。

Rose0801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02 00:14

請問反課綱的學生(及幕後台獨人士)    若原住民對你們說    你們祖先來自大陸   請滾回大陸去 

你們如何應對 

 

 

原住民對


麥芽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01 21:37
恨不得呀



Mittermey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8/01 21:21
當年同樣身為殖民地族群 


當年同樣受到日本「皇民化政策」影響 


當年同樣是 


男人被日本徵召去「當砲灰」 


女人則被送到部隊當「慰安婦」 


但是 


台灣人 跟 朝鮮人 為何最終對日本人有如此不同的反應? 


台灣人 歌頌 緬懷 那段皇民化時光 


韓國人 憎恨 唾棄 被日本人統治的時代 


台大榮譽教授"許介鱗博士" 有做過非常詳細的分析並且於2011年出書-


《日本殖民統治的後遺症 台灣VS.朝鮮》 


剖析這2種截然不同的情結 


說穿了 


就是韓國人個性比較剛強 寧願站著死 不願屈辱生的人多 


而且 


日本統治韓國時,當時韓國人還有韓國本國史的歷史課,保持了韓國人的民族意識。 


韓國人看著自己的千年皇宮被佔,日夜切齒,


韓國人看著金剛山上日本遊客的威風,暗地裡悲泣, 


想著五百年前李舜臣用鐵龜船大敗日本海軍的的威風,韓國人永遠心思奮起, 


這就是韓國人不會被「皇民化政策」影響的根本原因。 


而台灣人受日本統治時之前,


並未讀到完整的中國史和台灣史, 


台灣多數青年對中國和台灣的認識是一知半解


(因為當年唐山過台灣來的大多都是一窮二白的"羅漢腳",根本沒啥讀書人敢過黑水溝), 


在1895年-1930年的幾次大型抗日運動中的一些知識份子又被日本人殺的差不多了, 


所以剩下來的漢人只能放棄武裝抵抗,選擇逆來順受,


而任由日本統治者的醜化和污衊。 甚至任由日本人把自己祖宗牌位燒毀,也不敢吭聲!


李x輝、金x齡之流這一代人從未讀過四書的孔孟之論, 


對漢唐盛世、文明輝煌的宋朝也幾無所知是不爭的事實, 


她們所知道的中國只是日本形容下的近代滿清衰亂落後的現狀,


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只不過是千年古墓的腐朽屍骸。 


所以他們心中 


只有天皇, 只有太陽旗, 只有靖國神社! 


因此,對韓國人來講,認同日本就是等於拋棄自身的民族尊嚴和驕傲,等於自甘低賤地向日本曲膝臣服。 


而台灣少數皇民卻把衰亂落後的祖國當成她們唾棄的對象,自身像是處於第三者的地位, 在中國和日本之間作出選擇,她們心理上更認同日本即是等於去舊迎新、登高遠卑,高人一等, 一股虛偽的「民族尊嚴和驕傲」由是於焉而生。


於是 


自己父執輩兄弟參軍戰死異鄉,


自己女人被日軍抓去當「慰安婦」


的這些舉動在他們這些皇民心中都成了《光榮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