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01 17:55:38瀏覽1676|回應5|推薦39 | |
轉載石之瑜2015/07/26日中國時報文中的一段:【歷史教育的目的本是建立民族史觀,凝聚社會向心力,傳承國族意識。然而台灣經日本殖民,影響所及,淪為沒有祖先的民族,值得同情。若強行恢復殖民前的民族身分,必引發自卑與激烈鬥爭,國族意識勢更四分五裂──除原住民外,以中國人(洪秀柱)、華人(馬英九)、台灣人(蔡英文)、日本人(李登輝)、美國人(陳水扁)自況的國家領導各有其人。民族既無共同祖先,廢史允為最佳方案。】 石教授是島內知名政治學者。他這話說得非常悲涼,有一種國破家亡的極深況味。蓋欲消滅一個民族,必先滅其史。石教授近乎自殘式的廢史建議,是否有民族將亡之感呢? 按台灣現下的實況,好像進入五胡亂華的年代。但五胡亂華,尚同時存在以漢人為主的南方政權,比如東晉及宋、齊、梁、陳及後來的南宋等。即便元、清兩代,也沒有嚴重影響到整個漢族文化的根。 明末大思想家顧炎武先生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也就是說,當仁義不存在時,匹夫都要站出來。但若只是國家(朝代)換掉,就是肉食者君臣的事。 按中國古人對這中間的道理,講得極為透澈。孔子春秋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也就是說,夷狄到了中原地區,採用了華夏文化習俗,他們就成了華夏一族,而中原華夏族如果進入了邊遠地區,採用了夷狄的文化習俗,他們就成了夷狄。簡單說,是否夷夏之關鍵,不在血統,而在文化。2500年前,孔聖人就說得清清楚楚了。 但現在還是一直有自認聰明的人,一而再的胡扯一些薔薇與玫瑰的怪論,誠不知其所以也,這是題外話。我因近日看了udn的一篇PO文,居然說中華民族是什麼碗糕,不禁感慨甚深。許多整日沐浴在中華文化之中的人,因知識不足,說出此言,誠不幸之事也。 在台灣的中原文化傳承,完全可以從宗教、民俗、節日、居室、飲食以及儒家道統,還有文字、語言以及四維八德等看出。然而下愚之人終身行之,卻不知人在此山中,只能說是可憐之人也。 經過時間的長河,即便邊塞人民,也早就是中國人的一部分了。事實上,自漢朝以來,漢民族與周邊民族發生大規模的融合至少五次,經歷的時代是漢朝、兩晉南北朝、唐宋時期、元朝、清朝等。比較有名的例子如南北朝時,北方幾乎全為鮮卑族所統治,北魏孝文帝下令鮮卑族所統領的各姓部落一律改稱漢姓,北方地區的漢族,一下就融入了大量的外族成員。 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它不是從盤古開天就是如今這個樣子。它是一群人慢慢的從遊牧、遊獵、農耕、漁捕、養殖等生存方式,經過數千年下來,逐漸融合而成。 雲南即古之滇國,是由楚國大將莊蹻率軍入滇所建。百越(包括今之浙閩粵越)的吳國,其源起則是周朝之太伯奔吳(按今無錫尚有太伯廟祭祀);有名的季札掛劍,季札就是吳國之公子。至於滿族,則自春秋時期,即為中國週邊的邊塞民族。春秋時代稱之為肅慎。(按:清朝皇子在幼時,通通要接受嚴格的漢族儒家教育)。 另外,如有名的羌族,則早自五世紀,就開始南遷。它們從秦嶺入川,展轉至今之雲貴高原及青康藏高原邊緣。羌人迄今仍然一致認為他們是大禹的後代。 事實上,歷史的長河至少都是以千年為計算單位的。短短51年的日據時期,實在不算什麼。以中國改朝換代之多,而居住其上的人民,卻始終沒有忘記彼等之祖先。按民族的範圍,也可說就是集體記憶,一票妄人要在如此短的時間,想將集體記憶消除,是沒有辦法的。想要更換祖先嗎?先將姓氏、文字改掉如何?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