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16 05:00:26瀏覽231|回應0|推薦14 | |
雖然是一個名字,但是指的是捷運淡水線也是指二十多年前的那段鐵路線。 新到一處參訪,哪怕是幾百年的古都、上千年的遺蹟都是新鮮的,導遊、導覽的片語隻字都不能放過,一副敏而好學,小學生的樣子;但是如果這地方是舊地重遊,儘管只有十幾、二十年,而該地又經過了滄海桑田,那就難免要發思古之幽情,症狀嚴重點的還會愴然而涕下。所以一個人要說啥是故舊,情感的先後是取捨的依據,這麼說沒錯吧? 七月的某個周日夜裡,階同舍弟去淡水散散心、消消暑,一來淡水也快四十年未曾造訪、二來淡水老街這個景點三不五時就在媒體上曝光,不來看看又怎麼回去炫耀?最後的一個理由是再走一趟淡水線。 以前的淡水線在台北車站上下車的月台是靠後車站,走後門一般是關係較密切,行情較好的,但是火車月台被安排在後門的也等同是冷門的。捷運就沒這問題,一個台北車站裡有多少大眾運輸種類,在裡頭得看著指標左右上下地移動,稍有閃失就跑到地下街去找月台了。從裡頭的千軍萬馬來看,捷運的淡水線一點也沒有當年的蒼涼氣氛,幾分鐘一列車進站就殺出、殺進幾百人馬,月台另一邊也是如此,雖然旅客眾多但卻不喧嘩、光線充足、空氣清新,樓面地板乾乾淨淨,諾大的車站可以稱得上是燈光美、氣氛佳。 在基隆河這邊的市區裡雖走地下,全然無陰森恐怖的感覺,跨過基隆河走上高架又有睥睨左右的視野,一路上都是高樓,過了北投放眼望去幾乎都是這樣的景觀,往昔的稻田景象已經一去不返了,直到關渡、竹圍車站又稍微恢復了往昔冷清的景象,一個會以擺渡、竹欉取的地名怎麼感覺都是人煙稀少之處。 然而也是從這樣的地方往昔的淡水線才依稀有些相似的身影。 鐵路不像捷運飛天鑽地,總是規規矩矩的在路面上跑,或許是鋼鐵含量較高,一路上就只有汽車、機車、行人禮讓火車的份,搭乘火車的優越感大半來自看到平交道等著火車通過的人車。有時這種短短一小段的平交道交會也是車上一群年輕人取樂的方式,當看到年輕女孩拄立在平交道前時,這群人往往都會吶喊喧囂來吸引女孩短不過秒的目光,當時會覺得這些人無聊得可以,現在反而可體會到那女孩心中的不無得意。 當平交道的警鐘「噹、噹、噹」使勁地敲著時,經常是敲給空無一人的曠野聽的,而降下的柵欄也是攔阻還沒有到來的人車,知道這個平交道依舊在盡忠職守的反而是車上半帶睡意的乘客。 坐火車不想睡是很難的,原因就在持續地、規律地「卡達」、「卡達」、「卡達」‧‧,或許搭火車是較長的距離,為了讓旅客可以安心睡上一覺而作此貼心設計,這是心中的一個謎;還有另一個謎,那就是每到一站駕駛總會遞出一個約九十公分直徑的金屬圈給守候在月台的職員,剛開始還以為那是給人跳過去的,像馬戲團裡給獅子跳的火圈,但從來也沒見過誰表演過這一招。 火車或許是當時在路上時速最快的交通工具,但是在車站兩旁的住家卻是世界上最為悠閒的社區。不時可以看見花貓在矮舊房舍的屋頂上曬太陽、窄窄的鐵道柵欄和住家間的走道曬著棉被; 到了夏天大朵的絲瓜黃花會攀爬到鐵路的這一邊,想佔點鐵路局的小便宜。這個悠閒的社區就是以日據時代就建好的車站綿延開的,似乎這才是整個的源頭,想想這又是一個謎:最快的動車是由最為悠閒的在經管。 以前火車進出站都有一個規定,不要使用廁所。如果你不知道原因的話,只要你使用過就會記住一輩子;透過馬桶你可以看見腳下的鐵軌枕木在移動。鐵路當局對「不可隨地大小便」有一種很奇怪的詮釋方式。 在夜裡搭火車的乘客望著窗外往往只能看到自己,因為車外的漆黑將車窗玻璃變成鏡子,那時候淡水河的方向是甚麼都沒有的田野,在夜裡就是一個黑字。在冬天的時候常希望能早些回到家,那層的黑和冷就是會使人有這樣的感覺。但在捷運上看到的夜景都是熱熱鬧鬧,燈光下的世界五顏六色更加鮮豔。 到了淡水車站台北的風格馬上就顯現,一個大得不像話的月台、車站、廣場,所有的人都是度假來的,沒一個是板著臉孔、步履倉促的。到了夜市不是忙著吃、忙著喝、忙著閒逛﹝有點矛盾的措辭﹞,就是忙著買這買那,換句話說都是不幹正經事兒。此處的夜市和它處不同就是在一邊傍水,夏天走起來特別舒服,特別是對岸高樓群立的景觀,頗有香江的意味,想到省下的機票錢難免又自喜一番。 回程的車廂上幾乎六成滿,並行的公路上擠滿了回台北的車輛,看來淡水不再是淡而無味、清清如水了。 淡水線將淡水﹝的鄉下﹞帶進台北,捷運淡水線則將台北帶到了淡水,如果你要問我這二者的差別的話。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