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8 08:28:36瀏覽1438|回應3|推薦18 | |
上個兔年是1999年,也就是廿世紀是在那一年走進歷史的,雖然兔尾巴沾了一滴滴的廿一世紀。 我生在那個世紀、長在那個世紀,也經歷了許多人生的花樣在那個世紀,對那個世紀應該算是「老經驗」一個;然而最近發現那個世紀依然有許多謎,或許是我一輩子永遠無法參透的。也許你也是。 儘管今天滿街奇裝異服,又是身上刺青、又在臉上打洞,似乎已經到了見怪不怪的地步,但是,就從沒在街上見過一個打扮得像是廿世紀初的中國人,不管是男或是女。 當時男性的打扮是「理了光頭留辮子」,理光頭不難,但是那一條辮子要怎麼打理,從來就沒人討論過。依照今天大家又染色、又上膠、還要剪造型,最保守如我者也要選個洗髮精,在早之前還有香醇濃厚的髮蠟可上,可見得頭髮保養的功夫和學問都算得上博大精深,然而那條辮子的修整似乎是空白一片。這條辮子的歷史只有兩百多年,算是比較「新」的,如果和當時中國女性比的話。 雖然我從來沒有見過留辮子的男性,但是真還見過纏小腳的女性,我的曾外祖母。這個傳統遠自明朝,是我們很不願意承認的中國文化。當時男性對女性的「評頭論足」顯然是忠於字面的,而依照現在大家對名女人外表的熱心程度,在當時「論足」應該也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但是在鹿鼎記竟是隻字未提,可見寫實程度是很可疑的。 今天中外女性再大膽、再勇於變化,叫她去「綁小腳」也難免臨陣退卻。今日難以親眼看到的景觀,在一個世紀前的此時卻是中國普遍的社會現象;今日連一個留辮子的男子或是綁小腳的女子都沒有的世界,在1911年卻是四萬萬五千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裝扮。這還不教人驚訝,令人驚訝的是,半個世紀後的清代古裝電視劇,包括阿善師,宮廷劇還有香港武打片等,男人的裝扮都是西裝頭加上一條辮子,而且那條黑亮肥粗的辮子還是姑娘家的,觀眾也不覺得可疑,直到臥虎藏龍才看到周潤發比較正確地剃個光頭。至於電視、電影的小腳鏡頭或許永遠是別想見識到了。 由此可見「發揚中華文化」口號成分是多了一點,連廿世紀初的一般百姓外型都可以如此打混,那麼其他的部分就可想而知了,不過這也別緊張,「發揚中華文化」或許這個標語記得的都不太多了。 這個中國人「從頭到腳」的傳統文化是在祖父母那一輩發生的,儘管稱得上是廿世紀的異形,再怎麼講也算不上親身經歷,然而像這樣被人幾乎徹底遺忘的事物,我經歷的或許千百不只,有些還有蛛絲馬跡,而有些簡直就是春夢無痕了。 還有跡可循的是移動式電話也就是現在的手機。第一次見到這種電話是在當兵時,俗稱「拐拐」,只有連長才能玩的玩具,還得有一個傳令背著,至於功效如何、好不好用甚至能不能用都待考,反正只見到傳令背來背去,從沒見過連長使用過,退伍之後再見到之時,居然是公司負責人在使用,那就不能叫「拐拐」而是汽車移動式電話。 當老闆西裝革履從車上下來時,就提著一落磚還連著一具話機,常常還是邊走邊講,一副樂在工作的樣子,樂的小部分是研討商機,而大部分樂的是提著那一落磚。沒有那份重要性及地位,想提連門兒都沒有。當時這種電話能夠收到訊號的地區極少,所以真正要連絡事情打公共電話才是正辦。 後來進化到「一塊磚」,最有名的是黑金剛。朋友聚會時往往人沒入座,「啪」一聲地黑金剛先砸到桌上,所謂的先聲奪人。這個一磅多重的電話是先進一些,但還是大,女性使用就嫌笨重了。黑金剛出名的原因是打架時可以當武器,所以兄弟吃飯喝酒錢可以不帶,這隻金剛不能不拿,有事呼朋引伴、沒事顯顯身分、擺擺派頭、急事當然就當磚頭用了。 這才只是二十多年前的產品,新世代沒見過是應該的,我們這個世代見過、用過應該是有,但是很懷疑有人會懷念這些東西,當你的手機可以唱歌、演電影、拍電影、當監視器、當圖書館、當手電筒還可以幫忙選舉時﹝歐巴馬的黑莓機﹞。 還有一類就是「恰似春夢了無痕」了。 高中的社團有一份刊物叫「大屯青青」。稿件由社員投稿,直到今天還搞不清楚是誰審的稿,也搞不清楚是誰做編輯,然後就送到「北市商」的中打社去打字,打完之後社員校稿,用色筆塗封面,裝訂,然後送廠印刷、裁切後,直接人手一冊。文章如何暫且不說,但對出版社怎麼玩卻是清清楚楚。 這裡頭的打字是中文打字,一部機器上密密麻麻幾百個中文字,要一個一個地挑出來打在蠟紙上,講究的是「快狠準」。準就不必多說了、「狠」得在蠟紙上打下字型,沒有點狠勁是不行的;至於快,英文打字可以像機槍掃射,中文最多只能像步槍,槍法高明的二、三十發,槍槍中的;槍法差的只有一發,而且還失誤。這種獨門絕技沒有幾年的勤修苦練,要混碗飯吃談何容易。 這是頭一次見識到蠟紙,第二次就是本社自己來了。學校運動會照例要出刊快訊,也照例由本社負責。這個快訊我是很懷疑有多少人會從頭看到尾,不過運動會的花絮倒是這份快訊的必讀精華,所以校長講話、主任訓勉只要不要太離譜,沒甚麼人會注意,但是花絮寫得太爛,寫的人馬上就沒啥好果子可吃,然而採訪的記者又有多少機會親睹有趣、又和校運主題有關的新聞,所以「創造力」是很關鍵的要素。 各類新聞稿會齊之後就是撰寫了,那是真正的「刻鋼板」。蠟紙放在鋼板上,這個鋼板表面並不是光滑的,而是有很細的縱橫條紋,再用鋼筆,這真是鋼筆,像隻飛鏢只是筆頭是一小粒圓珠,如果沒有,用沒有墨水的原子筆也行,最好是BIC的。在第一期快訊出刊前,一定有個鏡頭就是大夥圍著那個刻鋼板的女生﹝奇怪的是字寫得工整、漂亮的都是女生,幾乎所有男生寫字都像狗爬﹞,嘴巴不講臉上的表情都寫著「快!」,這個大夥兒包括主編、社長、油墨工人們、派報生們,如果這位完美主義的刻鋼板女生說:「啊!寫錯了!」,幾乎在場的每個人都嚷著:「沒關係啦,才一個字,看不出來啦!」 而每次都會有一個白目的嫌她刻得太慢,這位小龍女被這群人已經圍得透不過氣,肝火正旺,鋼筆一摔「要快,你來!」,這就是天塌下來了,主編二話不說一定罵那個白目的,「自己的筆記自己都看不懂,刻鋼板你行嗎?」;社長呢則負責哄小龍女,其他的人倒涼茶、擰毛巾、端話梅大獻殷勤,無非就是小姐息怒。這刻鋼板工作是「一女當關萬夫莫敵」。 等這已經延遲了三、四個小時的第一期快訊出刊後後頭就快了,快倒還沒閉幕式,最後一期已經可以登場。 其實刻鋼板、蠟紙中文打字這些工作在列表機普及之前是「小眾」印刷品的製作方式,諸如機關的公文,還有學生的考卷等等,有經驗的人一定不少,然而在電腦科技的橫掃之下,很快地這些古老科技﹝蠟紙、鋼板、鋼筆、印刷機、中文打字機、中打技術﹞就像留辮子、纏小腳地消失了。 前述幾項在本世紀是不再可能見得到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豈止是千古風流人物,在我看來幾乎是所有的過去。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