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後悔
2011/03/29 12:11:27瀏覽2165|回應16|推薦87

 

 

關於後悔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已悔則放捨,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不作若已作,

以是悔著心,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掉、悔蓋。 

 

                         ─《大智度論》卷十七 

 

 

不要怕 不要悔

王鼎鈞人生試金石裡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村莊裡的年輕人終於決定要出去闖蕩江湖了,臨行前,他向村裡的長者尋求指引,老人三個字「不要怕」;經過多年以後,年輕人不再年輕了,在世間經歷了風霜、大起大落、恩怨情仇,歷盡滄桑,想起了那位長者,於是他拖著疲乏的身心回到村裡,希望再度尋求老人的指引,但是,老人早已過世,倒是交代後人,留給他一張紙條,上頭寫著:「不要悔」。

你是不是像我一樣? 也許曾經有一個該赴的約、該見的人,因為某種原因,失之交臂,沒有見著。或者,常常也總覺得自己曾經錯過些甚麼,作的不夠好,要是「再來一次」,「再有一次機會」就好了之類的,縈繞不去的想法,沒靜下來還好,一個人的時候,這些過去該做的、或是不該做的,就是不斷的讓我們追懷不快。

這裡的「不要悔」,應該是指regret,就是說,對過去的事追悔,其實是一種自己無法心安的自我折磨,這種心裡負擔的放下,是需要一點功課,需要一點動量與智慧的累積。

禪宗裡關於「安心」最有名的一個戲劇化公案,當屬達磨祖師與惠可的一段對話:

惠可參訪達磨,告訴達磨說他心不安,達磨回他說:「將心來,與汝安」,惠可沉默了一會兒,回說:「覓心了不可得」,達磨於是說:「安汝心竟」。這是一段有機鋒的對話;惠可是一方的叢林大師,一定程度,也相當用功過,怎會不知道,在緣起一切都是暫時條件合成的真理上說;身體是時刻不斷變化,心更是變化不停,毫無主體可說,但是這樣一段對話就像現代的心理治療師一樣,在動量足夠的時候,幾句簡單的對話便可以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般的輕快卸下千斤重擔,

 

所以,即使幾句簡要對話,都有著長期動量的累積;如果一個人願意花個幾天時間好好想想,「覓心了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當下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已做不能令不做、未做不能令做之」,那麼動量足夠了之後的因緣俱足、破繭而出,當屬水到而渠成勢之必然。

   

離生喜樂 定生喜樂

「悔」是一種心所(mental object),是所謂的「不善()法」,它是妨礙我們心靈品質保持寧靜、平安、喜樂,滿足的一種障礙;所以佛陀稱它是一種「蓋」(hindrance),是所謂五蓋之一;我們常常不知不覺,潛意識裡感到不快樂,如果好好檢視,

 

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由於很多過去的經驗造成我們的遺憾(regret)、罪惡感(guilt)、後悔(remorse),積壓久了,心影響身,身是難以輕快的(氣脈不通暢的沉重),反過來,身再影響心,變成一種置入式的身心憂苦沉重感。

我們這個身處的時空,是所謂的「欲界」(desire sphere),我們感知這個世界,主要是來自於感官上享受五欲的美好與快樂: 眼好色、耳妙音、鼻聞香、舌好味、身觸滑等等,是符合基本人性的,所謂「世間」可以只是如此的以五欲來定義其物質性存在;

 

在五官健全、精神清朗,賀爾蒙旺盛的時候,我們都說能享受五欲,也算是一種好福報:如好口福、眼福、耳福等等,即使享受的時間多半是相對的極其短暫,生命過程裡,甚至可能渴望著的時間大大的遠多過慾望滿足的時間,然而,我們認為它終究還是值得,在詩人的讚嘆與歌誦裡,它確是一個美麗的世間。

不過,如果我們有一點人生歷練以後,應該還會多看出來五欲是「世間快樂」真相的一半,如果每天都是山珍海味,看不完的好風景與美女、物質完全無慮沒有覺知的享受,一定不復有那種第一次的驚艷與喜樂,也恐怕還糟蹋了好東西,所以,適當的「離」一下,當有不同的感受,而發現到有一種「離開的自由」,竟也是有其不受五欲羈絆的快樂,所以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行為不正直)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適可而止)

 故去彼取此(重視內在的滿足)。」

再仔細的想一想,欲的追求,不論順逆,得到與否,都是會帶些「悔」的不善心法;要在心裡保持較持久的喜樂,可以靠一些適當的獨處與禪修(meditation),在技術上,就是偶爾暫時離開「外部五欲」,自己一個人靜下來,因為不忙碌了,心裡潛伏的渴望、憤怒、後悔等情緒會浮現,

 

這時候,是引蛇出了洞,可以好好面對自己這些讓自己不快樂的「內部五蓋」,好好專注思惟想明白,像上面說的,累積一些心理動量,作一點排毒的功課,例如,針對「後悔」這件事: 或是過去該作而沒能作到的、過去不該作而作了後悔的事,像上面《大智度論》龍樹所建議的思惟也好,或是我們從那裡讀來受用的現代心理復建的智慧也好,然後對自己和相關的人們,好好放出善意的能量,

這種專注遠離練習的理想,根據經典記載,是可能達到禪定最初的

· 初禪─離(五欲、五蓋)生喜樂

· 二禪─定生喜樂

如果用功專注得法,有空閒的因緣,一個人可以在定中一直保持()()樂的,這種樂是「欲界」以上的不需依靠五欲的心靈寧靜之樂,如果氣脈通暢,生理上的舒暢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即使功夫不夠,在「欲界」以內粗淺的「欲界定」,都可以使身體感到輕安;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輕快是免費不用花錢的,不用旅遊的交通少碳,更不需要核能。

不得空閒的話,也可以在接下來的一天,趁著出定餘勢,帶著清新的心靈,回到生活裡,通常我們可以重新感覺到世間一切的美好,重新感到新鮮而不乏味;終究,我們暫時的離群索居,看起來是「出世」離欲的,最後它還是還是為了能帶著熱情與赤子之心,對世間真誠的愛,再回到世間,走回人群。

最近工作上,前一專案剛告一段落,下一專案尚未開始之前,獨處守靜的時間多些,所以比較有時間用功,順便讀了《大智度論》解釋《般若經》裏「禪波羅蜜」的一段,記下一點關於「悔蓋」心得,希望能為自己,與這世間注入一些心靈平靜的能量。

一個人不論他曾經如何的自責,

一切的未來都從此刻重新開始,

既然覓心了不可得,

悔的是什麼? 又是誰在悔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5025764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怎 麼 會 不 怕 ﹖ 想 清 楚 勇 往 直 前 ﹐ 就 甭 悔 了 ﹗
2011/03/30 18:43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3-30 23:54 回覆:
想一想為什麼會怕呢? 其實就是怕後悔;
果真有不悔的決心
那一定是真不怕的
所以兩者好像也有些相互關係

如果怕是心裡事實的話
那是不必說"不怕"的 XD
在之前關於勇氣的探討中
我們也看到勇氣不是來自不怕
反而是害怕 但還是去做了該做的事
才是真正的勇氣

我想長者勸告年輕人不要怕
應該是鼓勵他 要有開創性:
年輕人包袱經驗少 想的少
那種不怕 比較是初生之犢天真的傻氣
但也卻是最有開創性
但是 後來多一些處世經驗
前塵往事 不免會要有些 second thought 的猶豫了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難教
2011/03/30 11:50

呵呵﹐我是不怕的那種人﹐然後又會後悔的那種。

難教呀﹗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3-31 00:00 回覆:
人不痴狂枉少年嘛
就是要不怕大膽一點
才能創造回憶
其實 只要不特別放大後悔的那一些事
我們其實一定有許多
決不後悔又覺得值得的事!
有機會沉澱下來 把讓自己不安後悔的事
想清楚 做一個精神上的完成
該是很好的精神提升


blue phoenix總統大選的奧步來了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慚愧
2011/03/30 10:21
我就是那種會後悔的人
blue phoenix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3-31 00:09 回覆:
如果"後悔"是一種心理感覺得事實
剛好可以是自己向內探索 提升自己的機會
它可能是你一種開發智慧的祝福

就像我常常讀到像下面這樣的對話:
禪師: "何以到此?"
來者: "求解脫"
禪師: "誰縛汝?"
來者: "..."

渾渾噩噩的 我們不知道有解脫
提起來 原來不值一文錢!



傅麗卿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好笑
2011/03/30 08:39

師兄您好,

好久沒見啦~說來真好笑,十分鐘之前看到您的名字,想要去您家逛逛,但還沒付諸實踐,不意再次檢查超公陞座一文時,竟看到您在推薦拙作名單裡,於是驚呼-太不可思議啦~

等我忙完這波(莊嚴寺的浴佛及園遊會)之後,計劃去看葉姑姑和王沈園老伯母,祝福您和家人吉祥如意

                     驛涵合十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3-31 00:27 回覆:
所謂"虛室生白 吉祥止止 所謂坐馳"
神遊的福至心靈吧 XD

也剛好看到您報導美南佛教最新發展的動態
並聽到幾位上座比丘大師們的近況 安好無恙
甚慰

我也好幾年沒見著SF大覺蓮社的葉姑姑了
但相信她一切安好如常
謝謝 也祝福您





依凡斯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View.
2011/03/30 00:00

有些「不應作而作」或是「應作而不作」並非當下就能釐清,無論選擇什麼,都有可能導向失敗而造成後悔。

處事無法太超然,但是站得遠一點,大概較能以客觀的心態看待自己。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3-30 01:59 回覆:
是的 One way or the other
我們當下都因著當時的條件
做出行動 但是沒有保證結果一定盡如人意
所以 一段時間 後悔的心理事實背後
需要有一種世間不完美與寬容的理解與智慧
進一步 我們在這種不完美的理解裡
也可以練習心靈品質的還原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