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陽明:推動成立台灣第一個生活環境博物園區(ECO-MUSEUM)「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呼籲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ECO-MUSEUM)是先進國家經約二十多年的實驗,才逐步建構日趨成熟的一種博物館的概念。「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先進國家行之有年,但台灣尚在談論階段,還沒有開始進行。
從去年以來,在市政府各單位高效率與大力支持下,「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成功地指定為古蹟,且「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北投溫泉博物館」也陸續編列預算執行。所以我們去年所推動的「北投溫泉鄉」重建的大架構----「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ECO-MUSEUM)的「中心博物館」(見北投社第二期),可說已初步建構成功。「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可說是台灣第一個「具體案例」,也可說是第一個具體實驗,希望這個首創的構想與實驗,能得到鄉親的喜愛與支持。
但是建構此一「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必須要有一些具體的建構與步驟。因此在今年九月底、十月初我們已向市政府陸續陳請,提出一系列古蹟陳請案共八案,作為建構「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第二階段工作。民政局舉辦會勘時,筆者借用北投教會對受邀的學者舉行說明會,除說明這幾件陳請案在「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地位與構想外,筆者並曾宣佈與表達建立「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用意與決心。這系列八件古蹟案是:
(一) 北投第一家教會的「基督長老教會北投教堂」(建於1912年)
(二) 見證時代商業發展位於北淡古道上的「大榮車行」(建於1896年)
(三) 北投一號公園石拱橋(建於1913年)
(四) 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的入口石階(建於1896年)
(五) 日治時期原名「鐵真院」典型日式破壞最少的「普濟寺」(建於1916年)
(六) 一棟浪漫古典的日式豪宅「台銀眷屬宿舍」(約1920年代)
(七) 「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禪園」等六棟日式建築群(約1920年代至1930年代)
(八) 帶動陽明山發展的建築,原名「草山公共浴場」的「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落成於1930年10月31日)
筆者說明這些古蹟的指定,都是推動「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第二步,也是逐步重建北投溫泉鄉非常重要的步驟。這八個陳請案共包括十四棟建築(大榮車行相鄰三棟、普濟寺兩棟、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也是日治時期的軍士官招待所中的六棟建築群),都是北投發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建築,例如北投教會,是北投的「北投社」原住民的信仰中心,其第一代長老「林黑凸」即是一百多年前,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台灣通訊」中所訪問的「北投社」頭目(參見北投社第四期)。這種特殊的歷史,才是這棟建築必須保存最重要的理由。所以並不純是只由建築本身的年代來考量其價值,更考慮到其生活與歷史的意義。所以這幾件應以「古蹟」、「紀念性建築」、「歷史性建築」分別為其定位與保護。
事實上這項工作並未完畢,我們仍繼續提出應該保存或保護的歷史文物與古蹟,同時也會嘗試整理歸納北投現有的產業,以建構整個完整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希望市政府能儘速協助安排完成這些古蹟的審議,並呼籲審查委員們能成全我們的心願與構想。
(本篇文字是許陽明在北投推動「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第一批古蹟會勘時向台北市古蹟審查委員所陳述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