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14 16:56:54瀏覽775|回應0|推薦16 | |
山東惟求正覺善言善語202202 0201 2022新春佳節不知不覺的到來了,回首過去的一年 ,收穫的是年齡 ,逝去的是時間;坎坷也好,順利也罷,都將畫上圓滿的句號;累也好,苦也好,只要平安就好! 2022年,將是我們人生新的起航點,希望好的來,壞的走;健康來,疫情去!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能繼續護持正法,自利利他;我們能繼續保持初心,一起學習,共同前行!帶上諸佛菩薩的慈悲與加持,惟覺在此祝願您及家人在新的一年裡,有新的發展,新的成就,取得更多的豐碩成果!在這裡我要說一句:感謝我的微信能有您,一路走來、感恩有您相伴,惟覺[合十]給您拜年了👏 新年快樂[福][福][福],虎年大吉[發][發][發]祈願諸佛菩薩加持.護佑.㊗️願您及家人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 闔家幸福,業障消除, 智慧增長,福壽康寧, 心想事成,生意興隆, 財源廣進,工作順利, 吉祥如意,違緣消除, 順緣增長,廣聞深思 勤修佛法,惟覺🙏🏻祈願:疫情消退、世界和平、國強民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宅平安、佛法常興!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0201-2 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所謂環境好壞、嘈雜與寧靜..其實不關環境的事,而是源自於內心如何去感受,一切外境本身並不分好醜,所謂好醜不在境,只在於心..所以愚人除境,智者除心。六祖慧能大師也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所謂動與靜、染與淨..也只是源自於內心認知的層次不同..眾生用的是對立觀念、分別心,禪者用的是一體觀念、不二慧。我們看那個蓮花,高潔美麗芬芳..可是蓮根卻是生在髒兮兮的瘀泥之中..非要把這個蓮花移到乾淨地方,這個蓮花反而長不起來了!原來根本沒有穢,也沒有淨,這個淨與穢本就是一體不二的.. 0201-3 所謂開悟的禪者,也就是消除了對立思維的模式,做到:生命與環境不二,身體與心靈不二,禪與生命不二...比如說,一般人都會認為生病是苦,身苦、心也跟著苦;生理上受苦,心理就會跟著受苦..心就好像是身體的奴隸...但是禪者因為擁有智慧,所以這個身苦並不能影響到他內心..觀察業報身的這個苦,雖然存在,但也不會逃避,有因就要坦然面對果..以智慧覺照的力量,如實照見它因果不二、空性本質..進而熄滅心苦... 0201-4 身體出現問題,往往心裡就跟著出問題;心裡出問題,生理也會跟著出問題。重點在於:心理上若能轉變,往往就會導致生理上變化..以智慧觀察自己的身心,原來身心也是不二的...從因果上講,因與果也是一體不二的,惡果必有惡因、善因必得善果..心能清淨無塵,身就不會造業因,也就不會感得新的苦果...所以這個心能隨境轉,反過來境也能隨心轉;眾生凡心會被境所轉,聖者禪心卻能轉境...明白了這個境隨心轉、身心不二的原理...生命中隨時隨地、每時每刻、每個當下..一旦能夠體證到這種身心的一體性,能夠直指自心、在心上做功夫..那這個禪的生命意境就會展現出生機妙用跟力量,生命的品質與品質就會隨之改觀,這叫:境隨心轉........ 0202 人的一生,風風雨雨,大大小小,來來往往,總是要經歷很多很多的事情。無論我們做錯什麼,或者做對了什麼,一切都會成為過去。輝煌過也罷,失落過也罷,我們能帶走什麼,而帶走我們的終歸是黃土。人的一生就像一條走不完的路,如果你只去計較道路的坎坷,那麼你一定會錯過沿途的風景。 0202-2 生與滅的“實相”有一次,迦旃延尊者正在給人家講“四念處”,所謂: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小乘聖人自然講小乘的見解..認為說,只要用這個“四念處”把那個有生有死的“四顛倒”給它滅掉,無生死的涅槃本體就現前啦..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結果就又被維摩長者給說了:“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問題..可有個生、有個滅..這就又被二分了,不是一了..所以不究竟...本是一,卻分成了二..以此希求解脫生死,這個就叫做變異..“變異生死”那也還是生死啊!所以說,怎麼能用有生滅的心來講這個不生不滅的萬法呢..那萬法究竟的實相是什麼?四念處怎麼講才符合實相?維摩大士接著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0202-3 一切萬法,一切人事物、身心境界、一切現象...看上去好像是有生滅的,但其實只是相在變化,那個本體從沒變過...所以從這個本體實相上講:不可說這個萬法一定就有生滅,也不可說這個萬法一定不生滅,追求生滅的是凡夫觀念,求不生滅的是小乘知見,只要有觀念、有見、有二分..那就不究竟,所以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諸法從究竟上講是無生無滅的,說生滅、不生滅皆為方便戲說..實相就是無生亦無滅,法爾如是..一切萬法本來如此,實相上並不存在生滅或者不生滅.真正的無常義,常與無常也是不二的,此為無常究竟的含義...正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維摩經》裡的這個不二法門、究竟實相..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確實很禪宗....... 0203 日子在繼續,生活在繼續,快樂的心情也應該在繼續,堅韌的毅力更應該繼續。你看明天的太陽依舊會升起,風雨過後總會有彩虹!眼寬容景,心寬容世。有些人,與己無關,大可一笑而過;有些事,非己所能,學會隨緣。人心需善,待人需慈,心懷憐憫,不會生出怨恨;人有慈悲,懂得諒人過錯。于人有路,於己有退;心有謙卑,三思而行。言之美,美在真;人之美,美在善,心之美,美在誠。心懷善念,處處陽光;人有肚量,事事和諧!簡單就好! 0203-2 六字洪名有多大的功德,你可能難以想像。佛教常說的南無阿彌陀佛,他究竟有什麼自身的意義?也許你看到今天的文章才恍然大悟,我們到任何寺院都能看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很多人看到“南無阿彌陀佛”也就跟著人云亦云地念了起來,學佛並不是一味的跟風,即使這六字洪名有著無量的功德,你不知功德是什麼,不知其意,恐怕功德也聚集不了。 0203-3 這六字洪名有無量的功德,只要能讀誦這六個字,功德就無量無邊,但我們為了功德的圓滿,不妨簡略地談一談,“南無”是皈依的意思,表示的是恭敬,例如我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表示的是皈依佛、皈依菩薩。“阿彌陀佛”擁有著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佛中之王,光中極尊 。“阿彌陀佛”曾經在過去無量劫前,修行時發下大願,要廣渡無邊受苦眾生,這種慈悲的大願成就這六字洪名無比殊勝的功德。 0204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今日立春,是新年之首,也是一切希望的開始,願我們都從修行開始,看淡了紅塵過往,一些人來與不來已然不重要,一些人見與不見無需太刻意,留存在心底的情愫,在某個月朗風清的日子裡邂逅,記憶再次復蘇,原來那些溫暖不曾遺忘。時光不老,歲月有情,我願剪輯一幅美麗畫卷,擇一個落雪的日子,溫一壺記憶的酒,煮一段錦瑟年華,讓深深淺淺的印記在歲月裡熠熠生輝。在這個冬季,拾暖前行,攜一縷流淌的馨香,把生命裡的溫暖悉心珍藏,緩緩開啟一道生命的底色,一份恩澤,一份靜好...... 0204-2 如今很多人在念佛,但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念破喉嚨也枉然,”念著“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時,心要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而相應,如今的人認為念,就是口中出聲,我們單說這個念字,上面是一個今,下面一個心,代表著此時此刻我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相應,你的心與佛的心相應的程度,意味著你念著六字洪名的功德有多大。我們學佛人、念佛人,念佛時要把自己的清淨心、慈悲心、喜舍心、一切正知正見的心都提起來。 0204-3 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光明無比、威力巨大。人們常說,念佛人身會發光,這是屬實的,因為阿彌陀佛就是度眾生,拔除苦海,脫離火坑,有慈悲一切眾生,願他們能脫離惡道的心,願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這個光明是我們娑婆世界難以形容想像的。佛說阿彌陀經雲“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這麼莊嚴的佛國淨土。經中開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不亂,當你能念到一心不亂的情況下,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既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0205 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長,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磨,是世界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熬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行的過程,修內心的寧靜,修處世的淡定;有磨練,才體現出成功的彌足珍貴! 0205-2 人生是一條曲線,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進的路上一定會有風雨相伴,只要我們攜手並肩,沒有哪個困難不可逾越;只要我們共同守望,沒有哪個勝利不會來臨! 0205-3 阿彌陀經中開示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有十萬億國土之遠,但是這麼遠的距離,一念即可到達,這個到達還是說心,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不要從表面上下功夫,學佛、念佛、誦經一定要向內修,修什麼呢?修自己這顆心,當你能攝住自己的心,觀心不亂,而念念清淨時,當下即為極樂國土。勸諸位同修要用清淨心,慈悲心,乃至歡喜心等等心,至誠念“阿彌陀佛”名號,其福無量無邊!南無阿彌陀佛! 0206 做人,有了規矩,才有了方圓;有了尺度,才有了界限;有了底線,才有了尊嚴。再苦再累,也不能墮落;再難再遠,也不能退後。不打不拼,怎能賺財富;吃苦受累,才能有幸福。走,就走正確的路;說,就說真實的話;掙,就掙乾淨的錢;做,就做清白的人。不服輸,不認輸,不怕苦;不低迷,不氣餒,不放棄。做人守住自己的底線,也就守住了自己的人生! 0206-2 梁武帝曾問達摩祖師說:我這一生造寺供僧佈施設齋..如何如何多..這些有什麼功德嗎?達摩祖師回說:實無功德。梁武帝聽完,立馬逐客...祖師為什麼要這麼說呢?祖師就是祖師,不畏強權、不會阿諛討好逢迎、只說實法...什麼是實法?唯有清淨本性、清淨心才能生髮功德..所謂清淨心反映出來就是:無所執、無所著、無所求、無所得、無失、無為、無我、無相..三輪體空...再看梁武帝,我相、功德相..一應俱全...為了這些虛功德把國家政治經濟全搞亂了,後來候景叛亂一呼百應..於是老梁就國破、餓死了...所以這種著相的東西,真要探討起來,其實還真挺可怕的.. 0206-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段梁武帝時代的歷史,並不僅僅是佛家在討論,其實人家發心治國的菩薩也在研究呢...如果只是捐個寺、捐點東西就可以積累到功德,積到一定程度就能成佛..那這個修行豈不成交易了嗎?真心自性不增不減,倘若功德若可以累積,那就落入了數量增減的觀念上了..所以這個積累的只是福德,而不是真正的功德。 0207 我們心裡會有很多委屈需要釋懷,修行就是從釋懷開始。釋懷自己的過去,釋懷過去那些讓自己不愉快的東西,包容他就是包容你自己,“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秧”,你放過他就像把你的船解開纜繩,讓你的船開足馬力去航行。否則你的纜繩不解,你開足馬力也是在原地打圈圈,根本跑不動。 0207-2 頌經、拜佛、持咒..為的是求這求那..念佛為了求見佛,卻不曉得,這個真佛其實一直就在自己的心頭上...所以就是以一種心外求法的妄想心去學去修..即便有點什麼境界,一馬當先還是無明來的情緒反應...如果始終追求一些有為有相的境界..乃至求開悟、求成佛..如此就沒辦法開悟平等性智、覺性也無法圓滿顯發...如此有求的、著相的..這些其實就背離了真心自性清淨無為無住的本性..那就見不到本自具足的佛性了.. 0207-3 禪宗常講:心性不明著相修行..若不見性學法無益..而且一但求不到,很容易就會退失道心..就算懂一堆知見,可是卻沒有真實心性上功夫,除了我慢狂慧,什麼好處也沒有啊!把握不好,業造的還更重呢...這可真是: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甯越昔時迷? 0208 人生在世,生氣在所難免,但如果常常怒不可遏,就會淪為情緒的奴隸。中國有句古話:“百病源於氣,氣大傷身。”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那只會讓情緒擾亂自己的心智,傷害自己的身體。所以,無論當時有多憤怒,當下有多生氣,都不要過度宣洩怒氣。身體是自己的,擁有一個好心態,才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控制自己脾氣的,強如取城。”善待自己,從怒氣可遏開始。 0208-2 一切萬法皆不可得,禪由心悟,並不是全在外現的那些形式上?倘若始終在那些假相上做工夫,那就如同在冰面上建樓閣,塌是遲早的... 以前常說這個“心外求法”的情況,很多人都不愛聽..如今看起來還真是需要多講...正可謂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刹那間。功夫沒真正用到心性上,而只是花在各種著相有為有求的形式..煩惱習氣斷不了、真智慧出不來..看起來挺虔誠、挺精進..實則離自性真佛越來越遠了...其實只要能夠善用其心、不著相..生活中穿衣吃飯、擔柴運水、動靜運為全都可以成為修行...能夠時刻升起覺照、能夠斷煩惱、徹底除滅貪嗔癡、能夠對治掉習氣,這個修行才算真正有效...所以真精進就是見地先能正,行住坐臥能夠不起妄念這叫有功夫。 0208-3 明心跟見性的關係,明心是在明理的層次上;見性是從功夫上實證的。明心可以從聽開示聞思明白;而見性則必須通過功夫親見。理上明白了,可是如果功夫不夠,那就還是不能見性...善根福德因緣到了的,廣義上的善知識一句話、一個動作跟自己功夫相互契合的瞬間,就有見性的...多數覺得自己明心見性的行者,其實大多只是明心,僅有少數實證功夫到位的才是見性... 0209 一個人路過海灘看見一尊被人丟棄的佛像,他很恭敬的把佛像供在一個石頭上,因此他成就了。第二個人看到佛像放在石頭上怕被雨水淋濕就把自己的鞋脫下來罩在佛像上,因此也成就了。第三個人看到被鞋子罩著的佛像,覺得不恭敬佛,趕緊把鞋扔了,因此而成就。其實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發心,修行也是修心。 0209-2 有一次,迦旃延尊者正在給人家講“四念處”,所謂: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小乘聖人自然講小乘的見解..認為說,只要用這個“四念處”把那個有生有死的“四顛倒”給它滅掉,無生死的涅槃本體就現前啦..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結果就又被維摩長者給說了:“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問題..可有個生、有個滅..這就又被二分了,不是一了..所以不究竟...本是一,卻分成了二..以此希求解脫生死,這個就叫做變異..“變異生死”那也還是生死啊!所以說,怎麼能用有生滅的心來講這個不生不滅的萬法呢..那萬法究竟的實相是什麼? 0209-3 四念處怎麼講才符合實相?維摩大士接著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一切萬法,一切人事物、身心境界、一切現象...看上去好像是有生滅的,但其實只是相在變化,那個本體從沒變過...所以從這個本體實相上講:不可說這個萬法一定就有生滅,也不可說這個萬法一定不生滅,追求生滅的是凡夫觀念,求不生滅的是小乘知見,只要有觀念、有見、有二分..那就不究竟,所以說:“諸法畢竟不生不滅..”諸法從究竟上講是無生無滅的,說生滅、不生滅皆為方便戲說..實相就是無生亦無滅,法爾如是..一切萬法本來如此,實相上並不存在生滅或者不生滅.真正的無常義,常與無常也是不二的,此為無常究竟的含義..正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維摩經》裡的這個不二法門、究竟實相..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確實很禪宗....... 0210 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人生總是這樣,得失無常,再美好的東西,也無法擁有太久。再痛苦的東西也會離你遠去。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修煉,等走遠了再回首,會發現,這一切會讓我們變得堅強和清醒。緣合則聚,緣滅則散,不執於苦,不執于樂,不悲過去,不貪未來,懷平和之心,恬淡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0210-2 認識“天人合一律”:“天”是指上界、整體,乃至宇宙。“天人合一律”是指人與宇宙是一體的,都是從同一本性裡變現出來的。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宇宙間有什麼,人體也有什麼,完全是對應的。宇宙是由陰陽兩大物質組合而成的,人體也是如此;宇宙是由五行相互生克的,人體也是如此;宇宙是在永不停息地變化,人體也是如此;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不生不滅的,人體也是不生不滅的;宇宙是按照八大規律運行的,人體也是如此;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動調控的,人體也是如此;宇宙是無限的,人體也是無限的;宇宙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過程的迴圈變化,人體也要經過生、老、病、死四個過程的迴圈變化。 0210-3 宇宙中有什麼,人體中也有什麼,宇宙中有各大星系,人體中有各個臟腑;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球,人體中有無數的細胞;宇宙的資訊無處不在,人體發出的資訊也無處不在;宇宙資訊具有穿透性、儲存性、無限性、全息性、傳遞性、自動調諧性、陰陽互根性、相互作用性等等,人體也完全具備這一切。因為宇宙是一個整體,所有的星球星系及萬事萬物都是宇宙中的一分子,人體是一個小宇宙,眾生如同人體裡的各個細胞,各大星系相當於人體裡的各個臟腑。當天體或地球小範圍發生某種變化的時候,人體也同樣會產生某種局部的變化和感應。 0211 為什麼要惜福,人在世間生存,做任何事情,主要是靠福報。我們的福報是前世帶來的,今生是在消費。如果不愛惜福報,白白浪費,實在是太可惜了。福報消耗之後,做什麼都不順,我們在這個世間,點點滴滴,哪怕是在野外走路時能喝到一口水,也要有喝這口水的福報,不然這口水喝不到! 0211-2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宇宙是一個整體,萬事萬物及我們人類只是這個整體中的一分子,我們只有在整體的生存下才能得到生存。那麼,可以得出這樣一些結論:越是執著自我和自我見解的人:其心就離這個整體越遠。越是背離這個整體,其生命層次越是趨於下旋,其生命層次也就越低,同時受到宇宙規律懲罰的比率也就越大。 0211-3 越是忘我無我的人:其心越靠近宇宙,這個整體和本性,則容易把自己入這個宇宙的整體,其生命層次也就越趨於上旋,其生命層次也就越高,在順應規律的過程中,同時也得到規律最大限度的保護。我們修行人要想成佛得道,其實就是回歸到這個宇宙整體的本性之中,當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你就融入了本性。只要你能把自己融入本性,你必然成佛得道!所以,“天人合一律”明示了我們成佛得道的天機和捷徑,就看你自己如何把握了。 0212 不要和人爭論,爭勝了強化一回我執,爭敗了平添一回煩惱;不要與人比較,比得過增長一次驕慢,比不過栽培一次貪著;不要同人敵對,勝得出輸掉一場慈悲,勝不出徒惹一場紛擾;不要對人貢高,謙敬中才近佛心,驕慢處反昧大道。 0212-2 明白了這些道理後,我們自己應該如何來修心呢?修行就是改習氣,改不符合違背宇宙本性的習氣,使自己的心逐漸趨向整體化,淡漠個性化,最後達到“清靜無為”,“如如不動”。怎樣才能達到清靜無為,如如不動呢?首先要斷除“分別心”。因為宇宙本性裡是沒有分別的,你只要還有是非對錯,好壞善惡的“分別心”,你就不能把自己融入宇宙這個整體中,就不可能達到天人合一。當你沒有了任何分別心時,你就自然融入了宇宙,融入了本性,自然而然地成佛得道了! 0212-3 明白了這些道理後,我們應該如何來修煉呢?在打坐時,觀想自己的身體無限地向四外擴大,最後擴大到無我的境界,身體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宇宙,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進入了忘我無我的狀態。在這種無為的狀態下,你可以像宇宙本性一樣無所不能,無所不為,神通神變,顯現出宇宙本性的無限妙用。 213 我們心裡會有很多委屈需要釋懷,修行就是從釋懷開始。釋懷自己的過去,釋懷過去那些讓自己不愉快的東西,包容他就是包容你自己,“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秧”,你放過他就像把你的船解開纜繩,讓你的船開足馬力去航行。否則你的纜繩不解,你開足馬力也是在原地打圈圈,根本跑不動。 0213-2 小和尚問老和尚:何為觀心如鏡?為何人要學鏡?老和尚道:鏡有三優,人卻做不到。小和尚說:請師父開示。老和尚答:鏡映實相,過不留影,人能做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鏡映實情,不分貴賤,人能做到面對乞丐與國王同樣恭敬嗎?鏡映實色,自不變色,人能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嗎? 0213-3 天機告訴我們:人體本來與宇宙就是同體的,只要你一切順其自然就能達到天人合一,人如果能達到忘我無我,就可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就可以自然回歸和成佛。但人們非要顯示自我,非要分別是非對錯,非要雜念叢生,非要心不清靜,非要攀緣執著。因此,才不能達到天人合一,才不能回歸本性和成佛得道。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改正這些不合道的習氣,使自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既可自然成佛得道! 0214 做人要能屈能伸。在逆境中,困難和壓力逼迫身心,這時節應懂得一個“屈”字;在順境中,幸運和環境皆有利於我,這時節當懂得一個“伸”字。人太剛強,遇事就會不顧後果,易受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就會優柔寡斷,坐失良機。所以,能屈能伸,剛柔並濟,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屈伸有度,才是真正的強者。 0214-2 如何回歸自性、本性?修行人要想回歸本性,成佛得道,應該向內找那個無形無相的本性。但是很多修行人,總是迷惑顛倒地心外求法。由於方向的錯誤,所以找了無量劫,到現在還沒有回歸本性。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那麼回歸“本性”的秘決是什麼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是道法自然,那麼,如果我們能真正達到清靜無為,一切順其自然,不要人為地去做那些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使自己放鬆下來,心平靜下來,把自己放空,使自己融入宇宙這個整體之中,宇宙是永恆的,那麼,你只要能時刻把自己融入宇宙整體之中,你也必然達到永恆。這就是回歸和進入“本性”的奧秘和天機! 0214-3 俗話說:“說著容易做著難”。難在何處?難就難在人們總是“執著”自我和自我的見解。內心放不下自己的一切,總是執著“有我”有為”,“動而不靜”!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不僅徒勞無益,越有為,反而使自己離本性越遠,能量越低,其生命層次越下降。如果,修行人能夠順其自然,清靜無為,心不動念,則不造業。不造業,則自然回歸了“本性”!你的心和行為如果是違背本性的,你的生命層次自然下降。如果你的心和行為是符合本性的,你的生命層次則會自然上升,這一切都是宇宙自控調諧律自動調控的! 0215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無病、無難、無障,可世間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們希冀著萬事圓滿,執著于追尋完美的順境,可這往往會帶來更多的欲望和貪婪,煩惱和痛苦也于暗處慢慢滋生,於生活,徒增煩惱,于修行,難得解脫。十不求行”雖是佛門修行要訣,但也不僅僅有利於修行,而是有利於一切眾生。 0215-2 明心是在明理的層次上;見性是從功夫上實證的。明心可以從聽開示聞思明白;而見性則必須通過功夫親見。理上明白了,可是如果功夫不夠,那就還是不能見性...善根福德因緣到了的,廣義上的善知識一句話、一個動作跟自己功夫相互契合的瞬間,就有見性的...多數覺得自己明心見性的行者,其實大多只是明心,僅有少數實證功夫到位的才是見性... 0215-3 當年六祖惠能聽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只是明心,並未見性,還沒到大徹大悟...後經五祖半夜折騰..已經明心的慧能方才見了一回真心佛性..真心佛性空有不二..之後還要經過再三打撈、守護..在山中獵人隊隱修了十五年的後得智...所以見地上不明、禪定功夫上沒達到前,那就不好說是真正見性..就算偶然見了一回,也不認識,或者也不知道怎麼見的,或者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也談不到怎麼去保任、怎麼去打成一片... 0216 修行之人,不要奢求自己的身體永遠都健健康康,永遠無病無痛。無病則不知身是苦,不知身苦而貪欲生,貪欲一生,便會破戒退道。人之肉體凡身,總難脫因緣業障,病由業生,業由心造,身體有病,便更能感悟病苦,體悟道心。身體無病,自然最好不過,身體有病,也不要憤怒懊惱,而要以病苦為良藥,發清淨心,以遠離諸病。 0216-2 通過聞思、善知識開示可以明心..可是見性的功夫、那個空性智慧就算說出來,很多人就會著在文字相上、透不過去..形成一種障礙,反而見不了性了..這種情況很普遍,所以需要特別注意!也正因為如此,最早的禪宗才不立文字...所以,要見真心佛性,明理之後,就是要趕緊去持戒修定..有很多方便法門、方法..表面雖然差別很大,但實際上就都是在給修定打基礎,相當於給了一個修禪定的善所緣境、一個拐杖拄一下...所以從明心,然後修定,後面見性,然後保任,然後紅塵曆事鞏固保任... 0216-3 如果心明的不透,或者明的不正...那修定、見性的功夫也就沒可能究竟,基本上也就是跟著修定過程中出來的光影現象、喜樂玩去了,追逐境界那就見不了性了...如果明心,是網上搜來的答案,是學來的聞思慧、口頭禪,沒有經歷過自己豁然開悟的這麼個過程..那這個心就是明的不算透徹;如果見性也是聽來的、搜來的..功夫上面也還不能親見自性、不能體會到真如佛性..那就還是不能超三界、了生死...所以真明心了就是要趕緊借個方法修定、修見性的功夫...停在文字般若上、或者追逐現象境界、或者到處炫耀..這就誤了...... 0217 在為人處世上,不要怕困難。不管是行事還是與人打交道,如果一直一帆風順,毫無波瀾,既沒有經歷過巔峰的喜悅,也沒能品嘗過低谷的酸澀,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宛如一潭死水,又怎麼稱得上是“人生”?況且,不經歷磨難,人易生驕慢自高之心,這于修行也全無益處。究心不求無障,要謹慎的探討、審視自己的心,不要追求修行之路上全無障礙。修行不可急於求成,一步登天,如果不曾直面障礙,不曾學習如何解決障礙,便無法找到障礙的來源和根基,則更難得到解脫。 0217-2 修行不要怕魔難,修行無魔難,會影響我們上進的發心,只有經過魔難的考驗,才能使發心堅固,使誓願堅定。想辦成一件好事,就不要總想著此事輕而易舉便能完成,成事太輕易,會讓人產生狂妄與輕慢的心理,此後辦事,也會貪圖輕易,而鑽投機取巧的空子。 0217-3 交情不求益我,在朋友的交往上,不要總希望朋友能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朋友是用來交的,而不是拿來用的,如果總希望在交往中獲得益處,那麼這段友誼也意味著不再是單純的情誼,這樣不純淨的交往勢必會放大朋友之間的嫌隙,分別也即將來臨。 0218 不要總想讓其他人都順從、服從於你,被人順從易生自矜之心,自矜會讓人陷入我執的漩渦。施德不求望報,幫助別人不要貪圖回報,希望回報的佈施其實來源於欲念,本質上是貪圖一些別的東西,而追求這些虛妄的東西,反而會造成我們德行的損失。 0218-2 以前有位華聚菩薩,是個大菩薩,他發願,發什麼願呢?他說:“若有人犯五逆、四重、十惡的罪,我都可以救他,唯獨他偷常住的財物,乃至一草一木,我也救不了他,因為我沒有法子救得了他。或者這個人殺過八萬四千那麼多的父母,像這麼重的罪孽,我也可以救他;我本著我的願力,一定要把他救出來,出離地獄。但如果他偷常住的飲食、財物,乃至於一粒米,我也救不了他,我也不會去救他。”所以偷廟上的東西,罪是最大;我們信佛的人,對於這一點要清楚。凡是常住的財物、谷米、飲食,乃至於一個小小的東西,要是沒有經廟上主人送給你,你不要自己去拿,這叫“不予而取”;要是這樣子,應該墮落到無間地獄去,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0218-3 佛法講這個“自我”就是眾生對生命實相最大的誤解;因為不認識自己、不瞭解真相、沒見到真心自性..所以認假為真,做出錯誤的觀念設定...以這個“我執”為基礎,進而造作出一連串的麻煩..結果陷入輪回無法解脫...所以,如何破除個“我”!就是一切正法要去面對並解決的根本問題.,要明白:無論我們外在的這色身,還是內在種種觀念、意識、念頭、妄想、情緒..就都是無常的、緣起的、性空的、無自性的、不是永恆的,所以根本沒資格代表真正的“我”...那這個真我在哪裡?是以什麼狀態存在的呢?佛說的真相就是:無我、無相..一切眾生真心自性與佛一般無二。 0219 見到有利可圖的事情不要總想著趕緊從中獲取一份,想要沾一分利益就會產生一分癡心,產生癡心就會貪財,富貴不是沾來的,更不是貪來的,因為利益引誘而產生貪圖之心容易害人害己,有利不要妄求,疏利佈施才會對修行有所益處。有的時候,受到一些小的誤解不要執著去申明,執著會引爭執,爭執會生怨恨,心生怨恨,就會損害我們修行的善法功德,我們可以將受到的誤解和壓力轉變為修行的道力,提高心境,助益修行。 0219-2 “本來面目”如何見?意識心的造作真可謂:縷縷思緒、煩惱情緒,一念接一念,連綿不絕...那麼這些念頭在沒生起來之前,或者兩個念頭之間的那段空白是種什麼狀態呢?見到那個狀態又會怎樣呢?禪宗有個重要話頭說: “一念未生前本來面目..”如果再往前追問一下:來這個世界之前,這個我最執著的“我”又是以什麼狀態存在的呢? 這又引出另兩個話頭: “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未生我前我是誰..”未生之前、那個狀態、本來面目。有沒有好奇,想要知道啊?借著這個“疑情”的力量,一路參將下去,就能把那些覆蓋在真心自性上的妄執..一層層的掃蕩掉..把對“自我”的執著逐步瓦解掉... 0219-3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沒見這個本來佛性之前,就會覺得很費解說:如果說“無我”的話,那現在這個有形有像的、能動會說的又是誰呢?固有的“我執”就把那個無我空性的智慧覆蓋的嚴嚴實實的,妄心是沒辦法理解真心的!其實,“無我”並沒有否定這個緣起現象泡影般的存在,而是點出這個現相背後的本質,他是空的屬性.。 0220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我們常常,因得到而滿足,因失去而遺憾。因成功而得意,因失敗而消極。其實,人這輩子就是個過程,得意什麼,氣憤什麼。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 人生有多少得到,便有多少失去。人這輩子,會經歷無數次的得失。得到和失去,都是相互依存的。在得到之前失去,在失去之後得到。得失,就是一個迴圈。有得有失才是真理。人生福禍相依,得失亦是如此。你得到的,失去的,都只是短暫的。短暫的得到,短暫的失去。生活中,在你得到一樣東西之前,必然先付出另一樣東西。 0220-2 一切大善德行都因慚愧而集,最大的善法就是慚愧。無論哪部經都讓我們修慚愧,懺悔過去的錯處,增長現在的福德。煩惱重,隨處生瞋恨。發脾氣不高興都屬於瞋恨心,太執著現前境界相,不能看破放下。多貪多求多苦,無貪無求少苦乃至不苦,不要發脾氣,多修忍辱行。一般人讀書,頭懸樑、錐刺股,是求功名富貴!你念佛經是求了生死,無量劫的罪在這裡斷了。你發勇猛心,自己行對治法。一次、二次、三次、十次、百次、毛病習氣自然就消失了,這樣念起經來也不昏沉也不掉舉。 0220-3 很多道友以為念佛、念經才是修行,做飯、燒開水都不是佛法。其實沒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沒有一件事離開你的心而能成就。把一切法都運用到自己心上,以這個心修行起觀照,就會很快得“定”。在你眼觀色、耳聞聲、舌嘗味的時候,都在“定”中。沒有誰可以束縛你,是你自己束縛自己,執著、妄見、妄想,就像作夢一樣,把作夢當成真實的,貪著世間的名利,貪著世間的財富;放不下這些,所有的你都執著,那你就成不了道。等到死亡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但是你做的壞事好事、善業惡業你都帶走了,它就牽引你到來世轉生。行菩薩道要做廣大回向。把你所作的功德和修行力量,供養給諸佛菩薩,供養給眾生。上供下化,不要貪著。 0221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是無常的,你永遠不知道你今日所得到的,來日會不會因此給你帶來禍事。人所失去的,將來會不會以另一種方式再度回歸。做人,不隨意苛求別人,也不要盲目要求自己,更不要嫉妒他人。保持善良的心,做個正直的人,寬容待人,嚴格律己,即使失去了什麼,也會以另一種方式被彌補回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放寬心,一切都是浮雲。煩惱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想太多也是一種自我折磨。 0221-2 真悟空性了 怎麼生活啊 既然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不是真實存在的;“我”跟“我的”也都是假相、都是因緣所生、都是無常生滅的、緣起緣滅的、無我無我所的..那就乾脆點,統統丟光,啥都不要算了,生活也不過了..這是開悟空性、見實相的樣子嗎?顯然不是!要知道:所謂空性慧並不是斷滅的空..經中不是常說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講這個一切萬法空的真實含義,不是說根本沒這個東西存在..當因緣具足的時候、因果業力、條件聚合的時候,它就有了..因緣過去了,它就沒了...說它這個生滅無常的屬性:並無自性、本空緣生、因果不虛、真空妙有、色空不二、空有一如..而不是說它啥也沒有...因緣和合的時候,它還是有,所以不能說它絕對的不存在...非要說一切不存在、絕對不存在..那這就落在空邊上,叫做斷滅空、頑空、邊見...所以就有偈就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許。 0221-3 再說這個五蘊、四大假合的“我”本性也是空的、無我的..儘管因緣假合的存在一下,可畢竟也還是存在了一下..不然坐在這裡,能說會動的這個是誰啊?所以我們這個五蘊業報之身,儘管是假合的,是無常生滅的、是無我的..但也不能說我一眼看空過去,它就徹底沒有了..只要業力還有、業報沒完、債沒清、願未了..因緣一到,它就還會有...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用一種平常心照顧這個肉身,運用好這個人身,以一種不執著的方式過生活... 0222 心懷平常心,從容對待得與失失,笑對人生,在平淡中收穫最簡單的幸福。活著,就應該快快樂樂的,不要辜負了生活。得到未必是享受。得到需要的,是福;貪求過多的,是累。人生的種種,無論得失悲喜,坦然面對。不要總去拒絕,怨天尤人只會徒增煩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學會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感恩生活,珍惜當下! 0222-2 通過這個空的智慧真正能夠看破、放下、隨緣了..那這個人就自在解脫多了...業報身還在、果報也在、順逆貧富苦樂都在..可是因為已經明白了諸法實相,這個日子照樣可以過的灑脫瀟灑、安然自在..沒有絲毫執著,心態完全不受紅塵外境、窮通富貴的影響;過去造的什麼果報現前也能歡喜坦然的面對,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業;也不會因為貪嗔癡慢等煩惱的迷惑再往歧途裡鑽,從而避免感受新一輪痛苦的果報..乃至面對生死就都是從容自在的..所以真悟對諸法實相的人,在生活中就可以達到這種狀態... 0222-3 因為明悟一切諸法的真實面貌..所以在面對六塵時,也可以隨緣的受用,但卻不會被境界所轉;知道一切萬有是因緣假合,是無常生滅的..不會再耽著在那些五欲六塵中無法解脫..所以能夠對治掉煩惱;非必要,也不會再去造新業,或干預別人的業...所以這個開悟見道的人所過生活,因為已經明白一切諸法的真實面貌了,同時也見本心了..於是就可以在對境中修覺照、除妄念、斷習氣..隨著妄想執著、煩惱習氣逐漸減少,無明就一品品被破除了..四十一品無明都破完了,就究竟解脫、抵達圓滿佛果了。 0223 行善,其實是自己的事!我們做善事,認真、虔誠是非常好的。有些人,總是習慣於看負面的東西,他看見別人不善,他也學著不善,那這個人是不是很傻?種善,就有善果,種惡,就有惡果。他怎麼做,自有他的因果,你怎麼做,自有你的因果。做人,一定要有因果觀,這是一個起碼的行為底線。如果連因果都不認同了,那這個人就太糊塗了。行善,是自己的事,做了就有,不做就沒有。當我們做了善事,就是種下了善的種子,以後自然就會收穫善果。所以,我們做了善事以後,就無需再去執著它什麼時候會結善果。做了善事以後就放下,才是真正的善。 0223-2 恭敬出家人,就是為自己積累福報,不論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見到出家人,都應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脫的形象。我們要恭敬這個解脫的形象。《地藏十輪經》說,如果在末法時代,眾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個人把頭髮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說這個人功德大不大?大到不可思議。為什麼?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脫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寶,不代表解脫的形象。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脫者的形象。在家人千萬不能有傲慢心,覺得自己懂得多,或者善事做得多,社會地位也高,看到出家人似乎不如他,就起了傲慢心。這個是不應該的,學佛是求解脫,不是求成就多。僧人穿起這個衣服,代表的就是三寶,就是我們恭敬的物件。在家居士護持三寶,哪怕廟是你蓋的,給出家人住,你仍然要恭敬三寶。 0223-3 有的人說,那我供養了出家人,出家人是靠我養。這個觀念就特錯了,出家人的福報,是釋迦佛給的。釋迦佛用一毫毛的功德,就足夠讓天下所有出家人吃飽住好了。供養三寶,是三寶給我們福報;花錢蓋廟建佛像,是自己給自己培養福報。是出家人對在家人有恩,要明白這一點。所以下次你供養三寶時,要說:“感恩三寶,感恩師父給我培福的機會”。所以能見到出家人,給我們結緣,要感恩出家師父。 0224 謙卑比慈悲更難。慈悲是把眾生當成自己的子女,從心底生起自然的慈愛與關懷。謙卑是把眾生當成自己的父母,從心底生起自然的尊崇與敬愛。我們知道,無條件地愛子女是容易的,無條件地敬父母則很少人可以做到。所以,謙卑比慈悲更難。 0224-2 通常我們對身份地位權勢比我們高的人,容易生起謙卑之念,不易生起悲憫的心。反而,我們對身份地位權勢比我們低的人,容易生起悲憫之念,不易生起謙卑的心。這是我們的我執未破,在人中有了高低。修行的人應該訓練自己,對眾人敬畏位高權重的人,發起悲憫;對地位卑微生活困頓的人,生起謙卑。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同情悲憫嗎?沒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感恩尊敬嗎?對富貴豪強的人悲憫很難,對貧賤殘弱者的謙卑更難。 0224-3 悲憫使我們心胸寬廣,善於包容;謙卑令我們人格高潔,善於感恩。 慈悲是由感恩而生的,感恩則源於真正的謙卑,驕傲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而由於感恩,我們才可以無憾地喜舍。這是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的發起,謙卑的感恩是其中的要素。有一位偉大的噶膽巴上師教導我們,思考某些因果關係,來發展我們的四無量心,這思考的方法是"我必須成佛,是第一要務。我必須發菩提心,這是成佛的因。悲是發菩提心的因。慈是悲的因。受恩不忘是慈的因。體認眾生皆我父母,這個事實是不忘恩的因。我必須體認這一點,首先,我必須念念不忘今世母親的恩,而觀想慈。然後,我必須擴大這種態度,以包括所有還活著的眾生。 0225 謙卑就是謙虛,還有卑微。謙虛要如廣大的天空,有蔚藍的顏色,能容受風雲日月,不會被雷電烏雲遮蔽,而失去其光明。卑微要如無邊的大地,有翠綠的光澤,能承擔雨露花樹,不會被污穢垃圾沉埋,而失去其生機。謙虛的天空不會因破壞而嗔恨,卑微的大地不致因踐踏而委屈。永遠不生起嗔恨、不感到委屈,是真實的謙卑。 0225-2 透過這種思考,我們可以愉快地觀想,不斷地念:“當我快樂時,願我的功德流入他人!願眾生的福澤充滿天空!當我不愉快時,願眾生的煩惱都變成我的!願苦海乾涸!”我們的觀想可以得到真實的謙卑,謙卑乃是感恩,感恩乃是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0225-3 我要謙虛卑微一如山上的一株野草。謙卑的野草是自在地生活於大地,但野草也有高貴的自尊,順著野草的方向看去,俯視這紅塵大地,會看見名貴高級的人住在擁擠的大樓,只有一個小的視窗。我不要人人都看見我,但我要有自己的尊嚴。 0226 一株野草、一朵小花都是沒有執著的。它們不會比較自己是不是比別的花草美麗,它們不會因為自己要開放就禁止別人開放。它們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諷。謙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我願,常起感恩之念。我願,常生謙卑之心,我願,我的謙卑永遠向天空與大地學習。 0226-2 宋朝的高僧佛果禪師,在擔任舒州太平寺當住持時,他的師父五祖法演給了他四個戒律:1勢不可使盡----勢若用盡,禍一定來。2福不可受盡----福若受盡,緣分必斷。3規矩不可行盡----若將規矩行盡,會予人麻煩。4好話不可說盡----好話若說盡,則流於平淡。這四戒比“過猶不及”還深奧,它的意思是“永遠保持不及”,不及就是謙卑的態度。 高傲的人常表現出“大愚若智”,謙卑的人則是“大智若愚”。 0226-3 南泉普願禪師將圓寂的時候,首座弟子問道:“師父百年後,向什麼處去?”他說:“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弟子說:“我隨師父一起去。”禪師說:“你如果想隨我去,必須銜一莖草來。”在舉世滔滔求淨土的時代,願做一頭山下的水牛,這是真正的謙卑。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時,曾在街上對他見到的每一個眾生禮拜,即使被喝罵棒打也不停止,只因為他相信眾生都是未來佛,眾生都可以成佛。我們做不到那樣,但至少可以在心裡做到對每一眾生尊敬頂禮,做到印光大師說的:“看人人都是菩薩,只有我是凡夫。”是的,只有我是凡夫,切記。 0227 人都會離開世界,總有一刻,會兩手一放,一件也不能帶走。真正的擁有,不一定要佔有。我們的生命如此短暫,有所得,必有所失。我們如果把時間花在財貨,就沒有時間花在心靈。我們如果日夜為欲望奔走,就會耗失自己的健康。好好吃一頓飯、歡喜喝一杯茶,一日喜樂無惱、一夜安眠無夢,才是真正的幸福。 0227-2 粗的煩惱、妄想、習氣、業障被掃除到一定的程度..行者在明理、戒定功夫的基礎上,隨時可能見到真心自性,這個階段要是能夠認知真心自性,這也就是“開悟”了..下來就是要看怎麼才能守住真心自性... 那開悟真心之後,妄念還來不來?雖然已經認知真心了,可是妄心還是會來的,因為細微的煩惱習氣並未斷盡..所謂“真妄”實際上也是一體的兩面,都是從一個本體流出來的...如果將大海比作本體,那麼水面風平如鏡,這就好比真心;被風暴激起波瀾,這就好比妄心;“真心”水準如鏡面,但外境風暴來臨,有缺乏防護,這個水面就會起波浪,這就好像“妄心”出現了一樣... 0227-3 修行若能夠運用戒定的力量,乃至運用空性智慧的力量把外境種種誘惑拒之心外,那這個心性的海平面就不會受到擾動..保持無浪無波無紋那個狀態就是守護住了真心...或者雖然被擾到了、起波瀾了、起妄念了..但因為已經見識過真心了,所以只要隨時運用覺照的功夫,不跟隨這些妄念..很快就能平息這些妄念...很多方便法門、方法,也都是為了找回這個真心..而不是讓人拿來迷信、貪執、崇拜的...所以,可以繼續借助一些應機的方法作為拐杖..當妄念止息之後,也別執著拐杖,就又顯出真心了..這也就是在做保任的功夫...念頭跟念頭之間,有一段無念的狀態..要能時刻保持警覺,能夠覺知、觀照..就容易拉回到真心、契入真心、守住真心... 所以,開悟明心之後,能夠時刻以覺照之力,保持住這個真心..這就是最直接、最容易見實效的修法... 0228 就算把便宜占盡,榮華亦未必長久,倒是那些甘願吃虧的人,常能得到生活的回報;夢想只植根於行動的土壤,哪怕你艱難地往前挪一步,也會比那些滔滔不絕癡人說夢的人更靠近它;對人須熱情,但不必過度;對事要認真,但要講分寸;常常稱兄道弟的,往往不是深交;那些默默關注你的,方是摯愛。 0228-2 所謂佛家修行最本質的意義就是修見真心、守衛真心..並不是祈求心外神佛給自己得到個什麼,也不是為神通...要時刻都能夠覺知到這些細微的妄念,要不斷的遠離各種分別心,不被種種現相、概念、我執、法執著蒙蔽了真心....讓本有的智慧之光把貪嗔癡、慢嫉怨...全給它照消融掉,最後只剩覺光一片...那如何算是成就了呢?就是在紅塵對境中,那些來自外境的一切誘惑與干擾,都無法牽動妄心了、不會成為它們的奴隸了、再也動搖不了妙明真心了..這算是有成就...這個時候再去行菩薩道,那就已經不是泥菩薩過河了....... 0228-3 水不洗水,塵不染塵,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塵不染塵,返作自己,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心清了,才能照見萬物的本性。不甘心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人生的腳步常常走得太匆忙,所以我們要學會,停下來笑看風雲,坐下來靜賞花開,沉下來平靜如海,定下來靜觀自在。心境平靜無瀾,萬物自然得映,心靈靜極而定,刹那便是永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