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東惟求正覺善言善語202201
2022/07/14 16:46:00瀏覽970|回應0|推薦10

山東惟求正覺善言善語202201

0101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愛行善的人每天不愧於行、無愧於心,吃得香睡得好,也受周圍人尊敬,心情好,身體就好,一切進入良性迴圈,人生皆順。所以,最重要的風水與外物關聯不大,都在我們自己身上。古代的三皇五帝駕崩之前,哪一位不是請的最有威望的大師看好的最好的風水呢?他們都希望千秋萬代,但真正能世代興旺的又有幾個?人有40%的命理風水,也就是我們老人常說的,祖上積德。這是我們的上輩行善積德留給我們的財富,而60%的風水取決於自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當一個人積極行善,不愧天地、不愧自己的良心,就能積攢起自己的好風水,從而一生平安、萬事順意。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就是通過自己的風水改變命運的真相。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人生沒有不好的。

0101B

說到持戒,暫且先遵守維護佛所說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包羅一切戒法,完全沒有一點遺漏。這是如來戒經中的話,文昌帝君引用到《陰騭文》中了,千萬不要認為是出自于《陰騭文》。這兩句,表面上看似簡單,似乎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但若在舉心動念處檢查反省,能夠完全遵守不犯的,這個人已非凡夫,而是聖賢了。守戒,不僅僅是表現在行動上,如果內心上做不到主敬存誠,即為犯戒。而因果又是戒律中的核心。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都是犯戒。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就是律,教,禪,淨一道修行了。

0101C

新年已來到,向你問個好。

開心無煩惱,好運跟著跑。

家人共團聚,天倫樂逍遙。

朋友相扶持,心情不寂寥。

事業風水順,金銀撐荷包。

祝您生活開心步步高!

 

無錢不惱,有錢不驕,

生活不易,知足最好,

快樂多多,煩惱少少,

健康常伴,平安籠罩,

友情擁抱,親情圍繞,

紫氣東來,福運繚繞,

《新》禧又來到,

《年》年都美妙,

《快》樂常微笑,

《樂》在每一秒,

《恭》賀少不了,

《喜》慶樣樣好,

《發》達好運罩,

《財》源滾滾到!

情意悠長,寫下思念幾行;

淡淡問候,祝福留你身旁;

歲月匆匆,寫盡驚豔過往;

阿彌陀佛祝福心想事成!

元旦來臨,再塑新的輝煌。

多歇歇,別太累,

按時吃,按時睡,

看上就買別嫌貴,

決不和環境來作對,

得空與友聚聚會,

既有清醒也有醉,

生活就是這樣美!

恭祝您新年快樂!

阿彌陀佛祝福虎年五穀豐登!

以粗茶淡飯養養胃,

用清新空氣洗洗肺,

讓燦爛陽光曬曬背,

找群朋友喝個小醉,

像貓咪那樣睡一睡,

忘卻輾轉塵世的累,

祝元旦節快樂!

阿彌陀佛祝福虎年人人安康!

過去是用來留戀的,

歲月是用來懷念的,

未來是用來暢想的,

現在是用心把握的,

幸福是用汗水創造的,

新年是用來慶祝的。

新的一年願您敞開心扉,擁抱快樂!

阿彌陀佛問候吉昌!

快樂連成串,笑聲永不斷;

幸福排成排,如意繞身邊;

問候聲聲到,心意時時傳;

元旦喜相逢,友誼花開一片片。

祝你元旦快樂,生活美滿!

阿彌陀佛天降福祿壽喜。

天涯共此時,

元旦佳節至,

海上升明月,

祝福情更切。

福星將您照,

事業步步高,

生活更美好,

日子樂逍遙。

祝您全家新年好!

 

親愛的家人,新年將至:

問候看一看,幸福圍你轉;

信息讀一讀,快樂你做主;

微信發一發,鈔票任你花;

祝福傳一傳,好運永做伴!

元旦元旦,祝福不斷;

世事變遷,思念不變;

深深祝福,藏在心間;

問候短信,傳到身邊;

願你平安,幸福綿綿;

願你健康,快樂依然。

祝所有人

元旦快樂!新年吉祥!

阿彌陀佛,保佑國安,人民健康。

0102

和善良者相處,你也會成為善人,和品正者為友,你也有良好品行。友,擇善者而交,擇品正者而處。和善良的人在一起,輕鬆自在,不必防備。和品正的人做朋友,踏實安心,沒有顧慮。善良的人,讓你感受溫暖,品正的人,帶你走上正道。做人,善良為貴,品行最重,相處,擇善同行,品正為友。和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能與人為善,一心向善,和品正的人做朋友,你也能品行端正,待人以誠。所以,無論和誰相處,不管與誰同行,心不善,不可處,品不正,不可交,只要善良品正,再貧窮,也能靠近,再落魄,也可深交!

0102B

真學佛和假學佛有什麼區別?總結太透徹了,自在羅漢  現如今,佛法很興盛,學佛的人很多。但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很容易發現,假學佛的人多,真學佛的人少,會說的多,真幹的少。那什麼是真學佛,什麼是假學佛呢?俗話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 什麼叫緣?就是他能信,這表示緣熟了;他不能相信,就是緣還沒有成熟。所以佛度眾生,只能度這些能夠相信的人,他不相信,就不會真學佛,佛菩薩也幫不上忙。佛法修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那就是:信、解、行、證。

0102C

在佛法中,“信”只是表示可以入門。“信”了以後還要“解”,真正理解了佛所講的法之後,才能修行。如果連佛所講的理論方法都沒搞清楚,就開始“行”,那是“盲修瞎練”,不是真正的“行”。

“行”是手段,最後的目的是“證”,只有“證”了以後,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受用。那什麼是“證”呢?簡單說就是,把我們所信、所解、所行、所想,統統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把佛法和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這就是“證”。《華嚴經》上講:“信為道德功源母。”“信”是學佛的基礎,是根本,沒有“信”,後邊的“行、解、證”都是假的。所以真學佛和假學佛的區別,關鍵就在這個“信”字上。那信什麼呢?第一個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相信自己也有佛性,相信自己本來成佛,相信自己與十方諸佛本無差別,相信自己的真如本性被染汙了,通過修行可以把染汙去掉,恢復自性。第二個是“信他”,就是佛法。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方法,真實不虛,沒有半句妄語,只要依照佛法修行,自己決定能夠成就,這是“信他”。只有真正建立信心了,沒有絲毫的懷疑,然後才會求“解”、才會真“行”,才會法喜充滿,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0103

美麗的緣分,讓我們相遇在這裡,快樂的空間,讓我們品味人生的精彩;悠悠的歲月,記載著純潔的友誼,讓我們懂得去珍惜;空間是快樂的橋樑,使我們沉醉著迷;溫馨的友情,放在心上是一種甜蜜的旋律;朋友是春天的花朵,記在心裡是永遠的動人;相遇是緣,珍惜緣分;讓我們珍藏一份友情,讓祝福永遠穿梭在時空之間,祝福朋友們事事如意、幸福安康、開心快樂每一天,感恩所有的遇見!

0103B

一個人是真學佛還是假學佛,從他的“信、解、行、證”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真正依教奉行,能把佛陀的教導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言行一致,表裡如一,這才叫真學佛。口口聲聲稱自己是佛弟子,是居士,但嘴上說一套,底下做一套,跟修行完全不相干;只是拿佛法來消遣消遣,玩弄佛法;或者用佛法為自己裝點門面,當成向人炫耀的資本;甚至學佛只是為了販賣佛法,借佛斂財。那他一定是假學佛,這就是佛經上所講的“可憐憫者”。

0103C

人啊,學佛就是學習理智跟智慧,理性跟智慧。要不然情緒會控制你的一生一世,我們用智慧可以控制我們的煩惱。但是沒有學佛、修學佛道的人,情緒控制他一輩子,就是他做不了主,生命做不了主,心不得寂止。心能夠如如不動,寂滅停止了這些虛妄的執著跟分別以外。接下來便得禪定解脫、種種的三昧道果,道果就是四種道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正受就是三昧解脫,諸位為什麼要正受解脫,意思就是這句有重大的涵義,就是一切的解脫統統必須建立在三昧當中,心有定才能解脫,心沒有定就永遠不能解脫,這一句中間重要的涵義在這個地方。

0104

養人的不是糧食,而是福德,你有沒有發現,有的人怎麼吃都是很瘦。其實養人的,不是糧食,而是福德。福德具足的人,吃的少,色身就健康。福德小的人,怎麼吃,都是瘦的。你看出家人修的天庭飽滿地額方圓,這是福德所感召的,可不是吃出來的。如果吃東西很挑剔,嫌棄髒,或者嫌棄過夜飯菜,越挑剔把福報都挑剔沒了。有的洗米人要拼命洗,其實不好,第一把米表面的營養都洗掉了,第二嫌棄米髒,這個念頭不好。這樣的人就會容易色身不健康。米飯不髒,掉到桌子上都要撿起來吃。上次到天目山,那個是苦修道場,我見過一個人,別人吃的剩飯,他就拿起來吃了。這就是惜福。越嫌棄糧食髒,以後色身就不健康。

0104B

有些人學佛後,一心就想要求智慧,想明白佛經講什麼。智慧是自性流露,不是看幾本書就能懂的。以前的出家人,沒有讀過書,一進寺院,就是天天做苦工。古代叢林僧人多,都是好幾百號人,那衣食住行就是大問題。那剛出家人的,哪有時間靜修,就是到廚房煮飯,上山砍柴,行堂,打掃廁所,清理殿堂。樣樣都有。好比民國的慈航法師,人很笨,讀佛學院時成績最差,但他天天做苦工,為常住服務,福報上來後,智慧就開發了。他就到南洋去弘法,留下三千萬的文字。沒有福報,想要開智慧,很難。福報跟上了,智慧就來了。這個給想要智慧的人一個點醒。

0104C

民間拜土地公公,其實是告訴人們,福德是基礎。福德是做人的基礎。要把福德培養上來,才好談說我要修行。也不要一學佛,就想著我要放下,我不執著,然後很懶惰。不要這樣子,要好好的做事情,做的更努力。越學佛,一定要越有福德,我們這樣子才有說服力。你想要講法,眾生喜歡聽,也要有這個善緣。沒有結下這些善緣,你即使有智慧卻沒有地方使。

0105

修行沒有捷徑,沒有福德做基礎,修任何法門都會走偏,容易著魔。地藏經講的,就是福德二字。福德好比大地,是生存的基礎。你看祖師大德越修行,法相越來越圓滿,世間事業,還是出世間事業都做的很圓滿。度化眾生,建塔建寺,都很多。唐朝的智者大師,一生度僧四萬人,建寺三千所。你看他的福德大不大。近代的虛雲和尚,一生重興六七所大叢林,皈依弟子數以萬計,弟子中龍象輩出。這也是他們福德很大。做人都要以福德為基礎,更何況要成佛作祖,沒有福德,修道修不成的。有的人福報很大,做什麼事業都賺錢。我見過一個命中帶金馬車的,她命中帶財,以前觀音寺的蠟燭一直賣不出去,她一來,就賣了很多,簡直翻了五十倍。這也是福德感召。一定要老實的做事,培養福報。沒有福報,做什麼事情都很辛苦。

0105B

修行人,一個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號,似乎距離我們特別遙遠,有時又近若咫尺。我一直以為,修行是關乎宗教的,於是一想到修行,腦海中便會出現一個場景:一個鶴髮童顏的老道手持黃卷誦經禮懺,在古刹鐘聲中焚香跪拜叩首不知不覺,我也開始嚮往這樣的生活,因為世俗的生活太複雜、太累,如果天下有足夠多的清淨地,估計會有更多人選擇出家。當時,我已給出家與修行劃了等號。當我真正出家之後,我也設了神壇、請奉祖師神像、每日虔誠叩拜,無論再忙都會堅持持誦早、晚課,甚至還購置了木魚、磬等法器、道袍等,像出家人一樣要求自己。之後的修行中,我開始素食,學會了開口閉口“善哉善哉”、“慈悲”、“功德無量”,還買了幾付手串拿在手中隨時把玩,甚至在帽子上繡上太極、八卦圖,在我看來,越如此,看起來越像個修行人。

0105C

實際上這個是修行的第一階段,我也深信如此精進“修行”足以修來“福報”,可以像林正英那樣斬妖除魔,可以像丘處機祖師那樣度化頑人。如此約一年以後,每次見到師父,師父都說我身上陰氣重,似乎有鬼妖跟隨。我大惑不解,因為我如此虔誠誦經禮懺,且有那麼多的法器護身,怎麼可能會有鬼魂跟隨呢?師父笑而不答,隨後畫了一道符在我身上,頓感舒暢許多。 實際上,那一年多的“虔誠”修行並未讓我的運勢有所改善,即使每次禱祝祈求祖師爺保佑自己財源廣進,我的財運似乎還是遙遙無期。我有些惆悵、不解,或許修行還不夠精進吧。不過,在我看到一個河南的學佛的朋友的案例後,突然豁然開朗。朋友是一個虔誠的修行人,每日誦《地藏經》、《楞嚴經》、《心經》數遍,且完全茹素、不沾葷腥,其虔誠的程度我有些望塵莫及。

0106

做人,憑良心,盡本分,做人先做事,事情要一件一件做好。努力最重要,做事要勤勉肯幹,不偷奸耍滑,不揀輕怕重,做一件事,考驗的是人的耐心和信心。做人,憑良心,盡本分。你若認真,上天還你厚報;你敢服輸,生活不讓你贏。勤勤懇懇做事,風風光光做人,是最真的道理。 常常算計,貪圖利益的人,最後人人會遠離。做人,就是憑良心,為人實誠不欺騙,待人誠懇不刻薄。做人,就是盡本分,人若盡本分,誰都會和你交心。有恩報恩,必有回饋,以心換心,必有相隨。正有教養的人,不是輿論壓力下的偽裝,而是無論何時都會堅守自己的善良和底線。修福報,積累功德,是你的終究是你的,即便暫時錯失了,因果法則也會以另一種形式來補償你。

0106B

什麼是居士?居士是指虔誠信仰佛教,並且受了三皈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的統稱。在習慣上(不管你有沒有受過五戒),對所有男女在家信眾,都稱為居士或者護法。而實際上,只受了歸依,沒有受五戒的男女在家信眾,只能稱為信士。什麼是威儀?戒律守得清淨後,所有的德行自然就顯現,所以令人可畏佩服,並不是勢力的“威”。攝受別人,主要是由於心具備戒德,容止和雅,所以令人可敬,不是詐現的“儀”。所謂“詐”現威儀,就是為了得到信眾的信仰,從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名和利。實際上,佛門的威儀,就是佛教徒日常生活言行的規範。 居士如何稱呼出家人?對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應該叫大和尚;對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叫長老、老法師、法師、師父;還有按照寺院執事叫,比喻:當家師、知客師、僧值師等等,或者統一叫法師也可以;對沙彌(沙彌尼),也應該叫師父。各位千萬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麼師兄、師弟,否則罪過很大。背後或者書信,應該稱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師、上某下某師父等。看到出家人應該怎樣?應該見須起立,坐須讓位,如果在路上碰到了出家人,應該在下道合掌側立,等待出家人走過去了,自己才走。

0106C

什麼時候看到出家人不用招呼?有五種時候,暫時不用招呼出家人:1正在讀經的時候;2生病的時候;3理髮的時候;4吃飯的時候;5工作的時候。在寺院中如何拜見師父?想進房間拜見師父,必須約兩個居士以上(如果是女居士)。首先應該先在門外三彈指,為何先要三彈指呢?主要是怕驚擾師父參禪打坐,先要讓師父知道。如果房間內師父答話可以進,就進去,如果師父沒有答話,就在門外安靜等候。進去後,先向佛菩像問訊頂禮;次向師父頂禮,師說“一拜”答“依教奉行”就拜一拜,千萬不要自認為虔誠,尊重師父,師說“一拜”,還要拜三拜,這樣不但不是尊重師父,而且還是藐視——不聽師父的話,也就是不依教奉行了;然後才向師父請益。實際上,在寺院中,是不准出家人隨便在房間內,接待信眾,而客堂才是會客的地方,否則,就違反了“長住規約”,會被“遷單”的。應該先通過客堂,只要客堂知客師同意,就可以。一般情況下,居士應該先到客堂,拜見知客師,說我求見上某下某法師,知客師會吩咐招客師去叫某某法師到客堂來,接見信眾。信眾到寺院中如何“掛單”?首先到客堂,從右邊進入,把包裹放在門邊,頂禮佛菩薩像三拜,然後說頂禮知客師,再然後到登記的地方,拿出皈依證(五戒證、菩薩戒證)和身份證登記,如實回答知客師的問話,並且仔細聽知客師講寺院裡的規矩和吃飯休息的時間,再然後招客師就會送信眾到某某房間住下。

0107

生活,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充滿了太多無奈,真的好累!生活就是,只要活著,只要太陽每天都升起,我們就得拼命的努力,直到夜裡入睡,還要為明天的日子算計。太多壓力,肩頭扛起;太多苦澀,藏在心頭;太多疲憊,無可逃避。生活的難,誰也逃不脫;人生的累,誰也躲不過。有時候,照鏡子,恍惚之間發現,現在的自己,眼眸不再如以前那般澄清了。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會漸漸忘記了當初自己本來的樣子。明明心事重重,卻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不是不想找人說,只是怕沒人懂,成長也許就是越來越沉默,就是將哭聲調成靜音的過程,把情緒收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個人會學堅強,跌跌撞撞地,走過了人生最喪最灰暗的時刻,那些最難熬的時光,這個過程只有自己知道。

0107B

在哪些時候不能向師父頂禮?一、師父參禪打坐時;二、師父行走時;三、師父吃飯時;四、師父講經說法時;五、師父洗臉刷牙時;六、師父洗澡時;七、師父休息或者睡覺時。另外,師父關著門,不能在門外禮拜,到房間去禮拜,首先彈指三遍,師父沒有應聲,應該離去,應聲則進禮拜。為什麼方丈大和尚很難見,是不是我沒有緣分?不是的,大和尚都是很慈悲的。主要是由於日常事務太多,應接不暇,不能一一接待信眾是可以理解的,見到了自然好,沒有見著也不要生煩惱,不可勉強。拜見方丈時,應該事先拜見衣缽師(負責方丈日常起的師父),衣缽師會與你預定好某某時間來拜見大和尚,到時候,應提前十至五分鐘,到方丈室去等待接見,這是比較如法的。持戒有哪兩種清淨?一、受戒之後,嚴守戒律,寧願死也不違犯,這個就是上品清淨;二、遇不得已,犯中下品可悔罪,應該趕快到師父或者在佛菩薩形像前,哀求懺悔,盡情髮露,精誠悔改,還得清淨。什麼是覆藏和髮露?犯了戒,想辦法不讓人知道,叫覆藏;和盤向別人說出,這個就叫髮露。 與師父說話要注意什麼?凡是向師父問經問話,應該仔細聽師父講話,如果有聽不明白的地方,應當等師父講完了話,然後再問。不能待師父還沒有講完話,就急忙發問,擾亂了師父的思路,很不禮貌。如果師父訓誡,自己確實有過錯,應該改正,沒有過錯,也不要講話,不能與師父爭辯,我們修行人,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然而,現在的居士,都是很了不得的,很難有這樣虔誠的了。

0107C

親近師父有哪些好處?1、信心堅固;2、其心覓進;3、身無諸病;4、精進;5、具念心;6、心不驕慢;7、能成定慧;8、具足聞智。貪睡有哪些過錯?佛說多睡有五過:一、多惡夢;二、諸天不喜;三、心不入法;四、不思維名相;五、喜出不淨。什麼是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就是地獄五條根。在寺院中能隨地吐痰嗎?不能,應該要注意衛生在僻靜的地方,用衛生紙包好棄到垃圾箱。古代有一個僧人晚上坐在佛塔,偶爾吐痰,月光下見護法神伸手來接,這個僧人很害怕,於是終身注意。

0108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為人之道,就是要存天理,多積德。而積德行善,也分為“陽善”和“陰德”之別,《了凡四訓》中講: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在佛學中注重因緣果報,陽善所收穫的果報,就是華而不實的虛名。陰德才是實實在在的“福報”,天賜吉祥。世人往往燒香拜佛求保佑,恨不得馬上看到善果的出現,這種功力心果招迂曲。佛菩薩也改變不了因果,佛教的教育,是教人向善,自求多福。

0108B

多笑失正念,大笑失威儀,哈欠是疲倦懈怠的樣子,都是應該戒的。氣有兩種:上氣和下氣(放屁)。上氣如果要出時,不要當人張口令出,要回避無人處。如果下氣要出時,不能在大眾中出,應該作方便外出,到無人處放出,然後才入群,不要擾亂眾念。另外還要注意幾點:1、入塔殿時,不能出上氣;2、和尚大德上座前,不能出下氣;3、如果下氣來時,應當忍,萬一不能忍時,應該在下道在下風放之。居士聽到這裡可能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佛教會這麼嚴格,俗話說“拉尿放屁,皇帝老子都管不著。”須知殿堂等都是神聖的地方,稍微有修養的人,都會有所克制的。

0108C

供佛用的香、花、燈、燭的遺留物如何處理?這些遺留物,先用塑膠袋裝好,放在乾淨的地方,因這些都是供佛用過的物品,等積聚多了,到野外用土掩埋起來。師父叫我們,應該怎麼答?師父的呼喚,應該立即答應。但是不能答“哦”或者“呵”,應該答“阿彌陀佛”。為什麼要這樣呢?這個表示不忘本。父母生我色身,如來長我慧命,永出苦海,所以我們應當常念佛恩。到寺院中要注意哪些問題?一、不要隨便與出家人拉關係;二、不要穿得妖豔要乾淨莊重;三、不要不洗手就穿海青等衣服;四、凡是上殿要衣裳整潔;五、不要隨便亂走,也不要多言;六、不要坐看大眾勞動而偷懶;七、不要私自拿常住的東西;八、不要談論政治及居士家的長短好惡,九、不要因為小事情而爭執,如果大事情難以忍受,也應該心平氣和,以理論辯,不可不辭而別,或者打架鬧事。總之,一切聽客堂招呼。供養師父應該怎樣?一定要恭敬,希望師父能給我們消災植福。供養並不一定是錢財,只要是出家人辦道所需要的資身用物,都是可以供養的。

0109

很多人燒香拜佛求福,會不會有福呢?不能說沒福,但是如果居心叵測,用心不良,肯定會損福,關鍵在於自己的一念之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積德行善積福的行為,對於“陽善”和“陰德”有了瞭解,那同樣是行善,當然要積陰德了。積陰德的人,才是真有智慧的人,不圖名利,只求心安理得,純是一顆濟世之心,達到這樣的境界,當官會為官清廉,庇蔭子孫。經商也能富甲一方,財富也不會被賊人盯上。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積陰德的重要性,福報定會如約而至。

0109B

隨眾食有哪些好處?1、聽到板聲立即就去——不懈怠;2、供養現成——省力;3、作平等觀——無人我;4、息諸戲論——存正念;5、如法觀想——深入理;6、不偏眾食——絕疑謗;7、甘苦同受——無選擇;8、起止威儀——不放逸。故居士入寺,應該隨眾食,感受出家人的生活,與大眾師父結同齋供的緣分。為什麼有些寺院的齋堂不叫齋堂而叫五觀堂呢?因為出家人吃飯的時候,要作五種觀想: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思量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如果不好好修行,粒米難消;2、秤己德行,全缺應供——思量自己的德行,如果不持戒、坐禪、誦經、營三寶事,便不能受此食;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修行人須防三過;上味食起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癡心,如此的思量預防,受食才沒有過錯;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思量如果不吃飯,就不能生存,也就不能辦道,所以飲食不求美好,只要能養活色身就行了,不必好惡;5、為成道故,方受此食——飲食可以營養身體,資益道業,身體每天消耗熱量,新陳代謝,行住坐臥都需要熱量,如果沒有飲食供給營養,就會饑渴病生,怎麼能辦道,現在為了成就道業,所以飲食,應該作此觀想,生慚愧心。 吃飯時應該怎樣?吃飯時應該口口作念:第一口默念“願斷一切惡”;第二口默念“願修一切善”;第三口默念“願所修善根,回向眾生,共成佛道。”若能長期堅持這樣做,其功德是很大的。

0109C

在齋堂吃飯要注意哪些問題?1、不能呵斥食物的好壞;2、不能私自拿常住食物過乞丐或者餵養其它動物;3、加菜加飯要用手勢,不能講話(齋堂有很多規矩,以後再講。)4、不能用手抓頭,怕贓物落入別人碗中,5、不能含食語,不能笑談雜話;6、不能吃飯有聲音,如果挑牙,以衣袖掩口;7、如果食物中有蟲蟻,應該默默掩藏起來,不要讓鄰坐看到生疑心;8、吃完了飯就默默坐在座位上,不能隨便走動;9、不能用手指或者舌頭添碗;10、吃飯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與大眾基本保持一致;11、行堂遲遲未到,不要生煩惱;12、如果需要什麼,默默地用手勢,不能高聲喊叫;13、不能敲碗作聲;14、不能吃完飯就走;15、如果違犯了齋堂規矩,處罰時,不能抗拒不服;16、如果飯中有稻穀,去皮食之;17、不能看到自己喜歡吃的,就起貪心大吃;18、不能私自帶食物到齋堂,自己單獨吃;19、出家人還沒有吃,不要先吃等等。

這些對於到寺院裡來求福報的信眾,一定要注意。

0110

與人為善,勸人為善,廣結善緣,福報自來。不與任何人結冤仇,自己走到哪裡所遇之人都是善人。身邊所遇到的人都是自己行為所感召的結果,能夠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就是為自己的人生道路鋪路。自己行善只是一方面,勸別人行善才是善中之善,在佛教中常講一個詞“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的利益有多大,看見他人做了善事,自己一念歡喜心,讚歎對方做善事的行為,那麼對方做善事的福報你也有一份,勸人為善與隨喜功德有異曲同工之妙。

0110-2

禮拜要注意哪些問題?1禮拜時不能站在大殿的中央,因為這是方丈或住持的位置;2、有人禮佛菩薩,不能從其頭前經過;3、凡是合掌,不能十指參差、不能中虛、不能將手指插鼻中,但是也不能太底,應該平胸,離嘴唇大約四、五寸遠即可;4、不能非時禮,比喻在上殿中、佛事中、講經說法中等等;5、師父禮佛,不能與師父並排禮拜,應該隨著師父的後面遠拜;6、師父拜長輩,不能與師父一起拜,應該等師父拜過之後,再向彼禮拜;7、師父在跟前,不能與同類互相作禮;8、師父在跟前,不能受別人禮;9、如果手持佛像,不能給長輩作禮,應該手持佛像齊眉一舉,就足夠了。為什麼不能從禮佛者頭前經過?從禮佛人的頭前直過,一是自失尊敬;二是亂他觀法,罪過很大。應該遠繞而過,這樣彼此都不會干擾。

0111

愛敬存心,成人之美,何謂愛敬存心,這是對人很重要的心態,不管你面對什麼緣分,哪怕是對方總找你麻煩,你是念念為對方著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個惡緣就化掉了,轉逆緣為順緣。成人之美簡單來說,也是隨喜功德。稍有一點不同的是,看到別人行善,但是對方的力量很薄弱,要幫助對方完成這件事,成就對方的善行功德,做到愛敬存心、成人之美,並不需要特殊的去找,在生活中隨緣而遇,何樂而不為呢。

0111-2

為什麼不能從禮佛者頭前經過?從禮佛人的頭前直過,一是自失尊敬;二是亂他觀法,罪過很大。應該遠繞而過,這樣彼此都不會干擾。禮佛有哪些種類?一、我慢驕心禮——自認為自己了不起,身雖然禮拜,心裡沒有恭敬,表面看來很恭敬,實際內懷我慢;二、唱和求名禮——但求名利,詐現威儀,口裡唱著佛號,心不知想到那裡去了,不是真供養;三、身心恭敬禮——口裡唱佛號,心內念佛身,相好光明,好象就在眼前,身心恭敬,沒有散心雜念,供養禮拜,情無厭足;四、發智清淨禮——所謂慧心明瞭,達到佛的境界,內外清淨,虛通無礙,禮一佛,就是禮一切佛,禮一切諸佛,就是禮一佛,因為諸佛法身,體本都是融通的,禮法禮僧,亦都是這樣的;五、遍入法界禮——所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就是禮遍法界一切諸佛,就好象一室千燈,燈燈相照,如果這樣觀想,那麼功歸法界,德用無邊;六、正觀修誠禮——所謂攝心正念,恭對佛身,禮自佛不緣他佛,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平等正覺,一念無明,迷于本性,造成許多罪惡,如果能返照本覺,那麼解脫的時間就不遠了;七、實相平等禮——有禮有觀,自他兩異,用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能禮所禮,其性空寂。上面的禮佛,有是非深淺的不同。一至三是事禮,後四個是理禮。事禮中,前兩個是錯誤的,第三個是正確的。所以我們禮佛,應該要學習後五種,千萬不要學前面兩種。

0111-3

什麼情況下不能禮佛?律制有染不能禮佛。染有兩種:一是不淨染,就是上廁所後未洗淨;二是飲食染,就是吃飯後沒有漱口。(有些人亂說女人來了月經,污穢不能禮佛,那是錯誤的。)聽法要注意什麼?一、要提前進入講堂,方可免得臨時倉促,身心煩躁,不入法理;二、整衣平視直進,目不邪視,這個就是意業肅敬;三、坐必端正,這是身業肅敬;四、不亂語,是口業肅敬;五、凡是聽法,必須聞而思,思而修,不能專計名言,也資談柄;六、不能沒有懂說懂;七、不能自己還沒有領會,就在別處亂講佛法。

0112

愛惜物命,慈悲放生,螞蟻雖小,五臟俱全,我們要尊重一切生命,愛惜物命,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人都是天地的子女,愛護萬物就是愛護天地的子女,同樣也會受到天地的愛護,因果迴圈,生生不息,要想人生順利,就要順天道而行。惜物命的同時,也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有條件的話,可以多參加放生的活動,那種氛圍,也可以增加自身的正能量。

0112-2

學修佛法的目的,是要能開啟覺悟的智慧,從而能夠超出三界、不受六道輪回的擺佈、突破時空業力的支配、實現究竟的解脫...能具備達至究竟解脫的智慧才是生命中真正的財產,因為只有慧財是無量無邊的、超越生死的..若沒有這個慧財的話,人就會活得很痛苦..就算開著豪車、住著豪宅、錦衣玉食的要啥有啥..可是照樣會迷惑、會煩惱、會痛苦...所以這些金錢物質上的富貴並不是真正的財產,能夠導致解脫的智慧才是真正財產...正因為如此,佛法講的這個般若空性的智慧,就會顯的尤為重要...十八界,六根對六塵生六識..內在身心、外在世界都是色法的演變...

0112-3

眾生正是因為暫時沒能看透這些色法,所以被其束縛,並深陷其中,衍生出無量的罪業與煩惱..以至於身心都無法解脫...其實想想過去百年往前推,人類歷史上的那麼多人,如果也是如此這般的煩惱..煩到現在也沒剩誰活著了,如夢幻泡影般的消失了...所以,為色法而執著、而煩惱一輩子,最後能得到什麼?骨頭骨灰還是黃土..又或者全給“空”回去了呢?那這個“空”是不是有個什麼東西,拿掉了就沒了、就空了呢?一談到“空”,就覺得是否定一切色法..這其實也是一種誤解..首先肉眼看得到的是色法,那眼睛看不到的就不是色法了嗎?虛空其實也是色法..也就是說,什麼也沒有,這也是一種色法,肉眼能看見的色襯托出看不見的空,所以虛空這個概念是因色法而成立的..沒有了色也就沒有了空...由色才能顯空,由空才能顯色,空也是色的一種。那色如何顯出空呢?

比如說,把杯茶杯裡的茶水喝完了,茶杯就“空”了。正因為有茶杯這個色法,所以才顯出來茶杯的空;正因為有這個空,所以才顯出茶杯的功用...茶杯裡有茶水,虛空沒增沒減;裡面沒茶水,虛空也不減不增。

所以說,有是色法,無也是色法..因為虛空是由色法比較、相對而安立出來的...再比如說,這個花是紫色的,為什麼是紫色的呢?

因為它非黃非紅非黑非白...否定到最後,就建立起一個肯定;同樣肯定到最後,也可以成立一個否定。所以,並不存在絕對的肯定與否定..這也是一些開悟空性的行者,不願跟人去理論而保持三昧的原因...所謂“空理”雖然比較不容易明白透徹,可真要是懂了就會產生法喜...看一樣東西可能當下還在,但當下就能把這個東西透視掉、看破掉了...

0113

當行者開悟空性的同時,道理上講,也就是應該同時具備了無分別智...有了這個“無分別智”,就可以用來對付分別心,沒了分別心,從分別心來的偏執也就自然放下了...若能進入無分別的狀態,擁有了這種不分別的智慧..很多常見觀念、世間俗見..也就無法左右內心對萬物實相的體悟了..一切二元對立之物的本質,其實都是空而不實、無自性..之所以會影響內心的清淨,只是意識心層面的分別心在作怪..一旦沒了分別心,好惡、貪厭、得失這些分別對立的感受..自然也就隨之消失了!

0113-2

萬事萬物皆是無常的屬性,無常本身也是假名的表述而無自性..身體不永恆、宇宙萬物也不永恆、一切萬法都不永恆;原來都是生滅的、不實在的、緣起緣滅的、暫時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對應到的一切六塵..沒有一樣是無條件存在的..而且都是由各種微粒組合而成,分到最後,空了..從不同的角度上觀察,都能一致把這些東西給透視沒了..

0113-3

用透視的眼光觀察一切執著之物,就能放下分別執著與得失觀..心也就解脫自在多了...那麼現在正拿著手機看文章,如果用這種透視的眼光一看,能說這個手機就沒有嗎?只肯定有、或只肯定無、或有無都肯定..這三種都不是如法的空...說這個東西存在,可又不是實在不變的存在;看上去是有的東西,但又不是永恆的東西,因為是依緣生滅的,所以說“空”...因此說這個“空”:不肯定也不否定,即肯定又是否定;即有既無此為空,非有非無也是空。佛經裡常出現“非啥非非啥”這種格式,套上就是: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不是空,也不是不空;雖有而無,雖無而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非空非有,空有一時...所以,在肯定的同時否定、否定的同時又肯定;二者同時、不偏兩邊..這個就是空..再這麼一層層參下去,一些行者就開悟空性了.......

0114

一切二元對立之物的本質,其實都是空而不實、無自性..之所以會影響內心的清淨,只是意識心層面的分別心在作怪..一旦沒了分別心,好惡、貪厭、得失這些分別對立的感受..自然也就隨之消失了..不生這類分別妄念,就能回歸到當下,行住坐臥、一切運為..無論遇見什麼情況,都能不貪、不執、不住..而能隨緣...那麼,擁有空性正見以及這種無分別智之後,是不是就算是成就了呢?事實就是,還差的很遠..悟了,就要去踐行;有見地,還要有相應的行履...開悟“根本智”其實只需要花三成功夫;而悟後起修“後得智”則需要花去七成的功夫...通常,剛出來實踐,都會發現自己雖然理上明白了、見地也有了..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證得,遇事還是經常做不到“無礙”..

0114-2

這個時候,就是要努力維護住真心那個狀態,只要即時恢復清明覺照,提起靈明的觀察...來就任它來,不貪圖不厭惡;去就任它去,不牽纏不掛礙。一切緣生現象,有始必有終..如同過雲雨,狂風驟雨呼嘯而去,可畢竟雨會停、風也會住..其實分毫影響不了太陽本身,同樣也影響不了真心自性的清淨!所以,被風吹了一下,被雨打濕了衣服..但都改變不了內心的寧靜與光明...就算內心起點波瀾也屬於正常..因為,只是開悟了空性,見了點真心..可這並不代表就已經證得了無我...沒真正做到無我之前,這個身體在食色等方面的欲望、嗔心等就還是存在,業力習氣也都還在...只要有這個身體、這個“我”在,就要滿足它們的欲望,當然也會衍生出相應的煩惱..所不同的是,雖然那些業習的力量還很大,但是智慧的光明已經可以有能力照過去了..在慧燈的觀照下,已經能夠清清楚楚的看到自己的這些業習煩惱了;就像已經照見了黑屋子裡的垃圾,剩下的就是如何掃除的問題了...

0114-3

沒開悟空性、沒明心見性前,那這個凡心就仿佛處於昏暗之中,沉浸在五毒煩惱中不覺不知,所以很難看見這些心靈上的垃圾...而現在已經能發現了,這就是開悟的象徵,也是生命的一次重大進步!往後一點點的覺知、一點點的清理..功夫到了,自然證得“無我”..這時,欲念轉智慧、煩惱化菩提..真心起妙用,得“大自在”;無論身處何處,環境如何,都能安住在空性的智慧上,進而得到究竟的解脫...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習氣也只有在對境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徹底的清除...所以,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定力比較穩固了,就要借事煉心、在對境中修忍辱...因為若不對境,就很難知道那些習氣究竟掃除到什麼程度了..雖然理上都明白了,但保任真心的定力並不牢靠,所以還是有退轉的可能...別每次非要被火燒了功德林,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個這程度...

0115

修行必須要每時每刻保持覺知、提起警覺,防妄如防賊,時刻觀照,不被妄想、習氣給帶走了...如果不這樣,就會不知不覺跟著習氣欲念、煩惱妄想走了,就又迷了...觀照自心,像探照燈一樣,一露頭,不迎不拒,就照它,妄念自然就隱去了...正所謂:不怕念起,唯恐覺遲。但也要注意別緊張過度!要知道,這種清楚的覺照其實是自然放鬆的,如果過度警覺就會形成一種緊張情緒,這種情緒其實已經傷到清淨心了,這點需要注意..

0115-2

警覺的同時需要放鬆,那是一種放鬆後的覺知...這種覺知是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的,其實也是一種“止觀雙運”,止為定、觀為慧...不要因為觀的太強迫而傷到定,這就不是雙運了,定慧也沒辦法等持了...總的說來,悟到與實際證到,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開悟跟真正解脫還有路要走...真正能夠理事無礙,就是不但要感受到,還得品嘗到..所以,不是說一開悟、一明心見性就解脫了、成就了..還需要經過這麼一個勤修“後得智”的過程......

0115-3

你要是學觀音菩薩法門,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念哪一個菩薩聖號都可以,只要你肯精進、肯用功,就能得到,這些都是用比喻的。講經說法,或者跟人家辯論,你沒有辯才,經常有障礙,人家問了答不出來,那就多念地藏菩薩聖號,增長你的智慧;或者喝點地藏水加持你,那個時候對境能夠攝住你的心了,不然你對境攝不住心。“境”就是現象,面對一切現象,你能夠不動心。

0116

地藏菩薩能令我們的善根不壞。如果我們現在已經種下種子,有了善根;或者來生的善根不壞,又能遇到地藏菩薩、念地藏菩薩聖號,地藏菩薩就能加持你。地藏菩薩在《地藏經》上對釋迦牟尼佛發的願,釋迦牟尼佛把末法眾生付囑給他,他說:“只要在佛法之中,有一微塵、一滴水那樣子的功德,我都能使他解脫。”他發了願,他這樣做。只要善根種下去,等因緣成熟一定成長,“現妙境界,令眾欣悅”。

0116-2

地藏菩薩在法會上就表現了,他所現的都是很殊勝、很不可思議的境界,大家都生歡喜心,可以令一切有情眾生慚愧心,知道自己為什麼不能解脫,為什麼不能積聚善業,為什麼不能幫助別人,為什麼自己的自私心那麼重,為什麼這麼多的苦難加到自己身上……那就悔愧自己過去做得不對,沒有積福業,所以今生事事不如人,那麼,地藏菩薩就能幫助你,使你增長福慧,使你生懺悔心,使你能夠莊嚴,使你能夠除掉煩惱。如果是腹部不清淨,就吃一點瀉藥,就像我們有很多的煩惱,不曉得怎麼解脫,多念地藏菩薩聖號,念《地藏經》,你就能夠解脫,就是這個含義。心很散亂,就多念念聖號,念聖號是最好的方法。有時候我們念經效果都不好,就念聖號,可以考驗自己的散亂心,也考驗你所具足的煩惱。

0116-3

念一百聲不行,就念一千聲;不行,就念一萬聲;不行,就念十萬聲;還不行,就念一百萬聲……這樣效果就產生了。我不是瞎說的,我自己就這麼做的。我先準備念一千聲,不成,那念一萬聲;一萬聲還不成,念十萬聲;十萬聲不成,就念一百萬聲,那就行了。如果還不行,再繼續念,不定數量地念。但是,這只是為某一件事情,我想做某一件事情,想達到平安,想達到如意,自己要先測驗一下,那就念吧!最初念的時候,還會散亂,等你念到十萬聲、幾十萬聲以上,散亂自然就少了,這叫功夫,誰做都一樣。你們如是念,也如是這樣,誰肯去做就這樣。但是你得放下,黑夜白日地念。你要定期限,或者二十天念一百萬聲,我一天平均念好多聲,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你可以不睡覺、不吃飯,等做到了,也用不著不吃飯、不睡覺,你可以照樣地睡,還是這樣地念。

0117

修行選擇法門很重要,儘管法門不是道,但在第一階段,法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沒有辦法與法門融為一體,你想入道是不可能的。譬如念佛,如果你的身、心和佛號不能合三為一,你的生理、心理和法門不能合三為一,你是不可能入道的。我們的頭腦胡思亂想了幾十年,妄念已經成片成勢,斬不斷了,所以只能通過一個有為的方法,譬如念佛,把散亂的心收回來安住在當下。如果不給頭腦一件事情做,不讓它念佛、誦經、冥想、觀呼吸……它就散亂了,天馬行空了。當頭腦有事情做了,它就落在這件事情上,落在這個法門上,和這個法門捆綁在一起,合二為一了,這個法門就把你的散亂心收回來,安住在當下了。

0117-2

當你的心和法門合二為一了,你的身和心自然就能合二為一,這時候你就可以把法門丟掉了。第二個階段,當你達到身、心、法門三者合一時,再拿著這個一與天合一,這時候你就真正得道了。我們中國人近一百年來都犯了一個錯誤,把“人天合一”稱為“天人合一”。大自然需要與人合一嗎?宇宙需要與人合一嗎?是我們人需要與大自然合一,與宇宙合一。

因此,修行就分兩步:第一步,通過一種方法把散亂心收回來,達到身心合一;第二步,拿這個一與天合一,與宇宙合一,與我們的生命源頭合一,這時候就達到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0117-3

當你明白了法門與修道的關係,明白了法門的重要性之後,你就會明白一個道理:法門的作用無非就是收攝我們的散亂心,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能安住在當下,所有的法門都是這一個目的。當能安住在當下的時候,自然就與道合二為一了,這時候什麼方法都不需要了,說安靜你就安靜了。如果你還需要用一個方法讓自己安靜下來,幫助自己入定,那說明你還不是真正的安靜,還不是真正的入定。好多學佛的人問我說:師父呀,我修道幾十年了,為什麼還沒有入道啊?我說:你一直在修方法,而不是修道。而且你修了二十年、三十年的方法,你手裡一直拿著拐杖在走路。只要你沒有學會把拐杖丟掉,你就沒辦法真正入門,入門是不需要借助任何方法的。

0118

困苦才是修行的最佳環境,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終長不成人,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卻能煉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我們說出家修心,心要怎麼修?就是沒有分別心,心淨則是佛。我們輪當執事人,與十方眾人接觸,就不能去分別對方,不論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對待,不起分別心,我們度眾生,就是以這無分別的心在度眾。

俗家人不曉得這道理,凡事論好論壞、分是非、別愛憎;而我們出家人,不論是對、是錯、是好、是壞,表面唯唯諾諾,應付應付,不管是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別,不去執著它,這就是心出家。出家人如果還一天到晚,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論是論非,這就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

0118-2

修行人就是要在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業識順逆中求解脫,無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麼便宜之事。不經苦行,不經魔障,如何去歷練無明煩惱?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衝破魔境中的無明煩惱,方能得到解脫;也唯有捨下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掛礙,才能得到清淨解脫,才能顯出菩提心來。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貪圖安定順境,那樣是不會進步的。我們必須有不怕別人批評的氣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別人走歪,也不會受其影響。如果一個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別人批評,見人私談,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為人家在說他什麼,那是沒有見識、沒有出息的人。

0118-3

我們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煩惱,分別善惡、好音壞音種種等,這種分別就是六根不清淨。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分別煩惱,直至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才是六根清淨,才能五蘊皆空。修行最先就是要攝住這個心猿意馬、隨心所欲的心,不讓它出去放逸,這很不容易,但我們要發願,為消這些無始來的習氣罪業,要提出勇氣,努力修苦行,難做的,要去做,別人不願做的,我們要去做,發願自己要成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如此的信願行,業障才會消。業障消,則做任何事情都愉愉快快的,不覺其苦,雖住娑婆界,猶如西方境。

0119

放下,並不是口頭上的放下,是要臨終時正念現前,沒有一點家庭的意識,沒有親眷家屬的愛別離苦,這才叫放下,如果還存有那麼一點家庭意識,那還是生死輪回。要知道,我們來到這娑婆世界,是帶業來的,要在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門,找一條解脫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為貪享衣、食、住的舒適,而更造一些新的惡業,再重入生死輪回的舊路中。不要貪長壽,如果不會修,不會走解脫的路,即使活了兩百歲,也不過是多造一些業,兩百歲一過完,還是要生死輪回。我們這個身軀是有生有滅的東西,終究要毀壞,是無法讓我們永久依賴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性,才是不生不滅的。我們既得人身,不要辜負這個人身,知道要走解脫的路,則成佛作祖靠這人身來修,不知道要修,還為這個身軀的衣、食、住、行等的享樂,無所不用其極,造無量的惡業,那麼三惡道中、四生之內,也有我們的份,所以,這個人身實是轉捩點,是個人身劫。

0119-2

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是未來,因身、口、意的造作,被我傷害過的眾生;或因身、口、意的造作,所招感的諸多不順和苦難;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我都願意接受,並慚愧的懺悔。因為無明,因未聞四種真諦,無量劫來,我們彼此傷害,冤冤相報,枉受諸苦於六道中,無有出期,我們都希望解脫。願一切被我傷害過的眾生,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願你們保持快樂。願一切與我有因緣的鬼道,非人眾生,得聞佛法,投生善道,趨向解脫。願一切與我有因緣的人或非人眾生,分享我善業的功德。

0119-3

積累福德資糧,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能夠避免犯破六和敬,凡夫喜歡雜心閒話,其實是由於內心裡貪嗔癡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說話就難受,總要找話題來消遣消遣,太喜歡說話的人確實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說明他幾乎還沒有覺悟,還沒有真正生起出三界之心。

0120

真正的修道人,心裡常存慚愧,一定會珍惜光陰,把精力用在修行上。凡夫說出來的話既然是由煩惱習氣所引發,就難免對他人的害處遠遠大於好處,而且又缺乏真誠恭敬心。言談當中不知不覺就會誤導人、傷害人,於是由許多的小磨擦而演變成大磨擦,終於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於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過,而自己往往還不知不覺。既然破了六和敬,當然也破壞了正法道場,干擾了他人的正常修學,製造了惡劣的修學氣氛,這個罪過當然不輕。

0120-2

能夠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情就會發牢騷,看人不順眼就想去糾正人、批評人。譬如見人說話太大聲,就想去制止他,見人關門動作粗魯,發出巨大的聲響,又想去糾正他,見人小便後不沖水,就想去批評他。

止語就可以避免這些過失,逼著自己樣樣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慢慢地就會做到“不見他人過,只見自己過”,逐漸就會懂得“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心漸漸不再被外境所轉了。

0120-3

能夠提升自己的誠敬心,能夠得到佛菩薩更大的加持,誠敬心多一分則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薩的一分加持。止語是佛菩薩之所歡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現,比起不修止語,對佛法、對護法、對眾生、對道業的誠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許多。能夠更好地學習隨緣度日,因為止語,人不得不老實,不得不放下種種的要求和意見,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沒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漸漸地就學會了隨緣度日,同時也不斷學習在一切順逆善惡境緣中保持心平氣和,久而久之,煩惱就能伏住了。

0121

止語受到別人的干擾會比較小,於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煩惱習氣生起之時能比較迅速地察覺,並且令其息滅,久而久之,煩惱習氣就會被控制住。同時也常常比較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和過失,也能較快地改正過來。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跟人說話時間久了,人家也不會找自己說話,不用常常應付人,受到的影響就小,就有更多的時間聽經、讀經、看書,凡事不聞不問,心裡沒有憂慮牽掛,心常能保持空靈,心就愈來愈清淨,心愈清淨就愈有智慧。

0121-2

與人多說,談得投機則生感情,談得不投機則免不了產生磨擦,就很容易與人結下怨仇,這些恩怨就會對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礙。常常找人說話,有時無意中也會得罪人,如果特別喜歡和某人說話,另一個人也許會想怎麼就不跟我說話,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產生讓人生煩惱的過失。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一切人。

0121-3

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能夠增長謙卑、恭敬的心,因為不再發表意見了,人家也不會再問您這樣那樣的問題,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煩惱習氣漸漸就會淡了下來,人人都不再對您多加關心,時間久了,就會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謙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覺也漸漸地增長起來了。不提供機會讓人與自己談話,也減少了別人造業的機會,同時也能防止有人煩惱起現行而找藉口來障礙自己的正常修學。

0122

修行是一個千古不變的話題,一提修行二字,就顯得神秘而高大上。近些年來修行成了社會熱點,世界也因揚升而進入了修行的時代。修行是什麼?修行是靈性上的完善,意識上的回歸,是從肉體意識回歸輪回意識,再從後天的輪回意識,回歸先天的本來意識的一個過程。修行其實也是方便說,真正的修行,就是看破放下。人生如夢,看破三維空間的幻象。物質不過是能量,色即是空。能量頻率的振動是受控於意識,所以物質世界是人體肉眼凡胎錯誤的認知,其實世界是由意識與能量組成,一切有相皆為虛妄,意識與能量也是後天所生。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修行者能看到意識與能量也是後天假相之時,放下後天的虛妄,才可以明心見性,道法自然。修行修什麼?吾性自足,本然存在,道法自然,萬法具足,非常完美,修什麼?很多人說修正自己的行為,誰的行為?無我無我,我都無了,還修誰的行為?

0122-2

現在有幾人知道修行與肉體無關,與紅塵工作生活生意無關,修行是返璞歸真,超凡入聖,長大成人,只有成人後再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行是靈魂的回歸,是意識的昇華,是能量頻率的提升。靈魂是心,所以叫心靈,靈魂是神,所以叫神靈,靈魂是心神,心神是魂魄。魂主氣,有正氣,有輪回之氣,有物質的精氣;心神又分性、心、意識,被稱為三心,即本心、過去心、現在心;也叫三命,天命、宿命、生命;也叫三魂,天魂、元魂、生魂。現在的修行者,連三魂都不懂,一天天的失魂落魄了,還打坐,禪修,悟道呢。自己一身的附體,修空修得自己的魂魄意識都不在了,身體濕寒之氣很重,還天天講法論道呢。

0122-3

修身主宰肉體的是七魄,現在對於三魂七魄又有幾個人懂呢?為什麼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寶庫?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聖賢之道,是超凡入聖之道,是正心修身之道。說白了,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凡夫俗子修行的文化,如何修行?修德修道,德道仁義禮智信才是唯一之道。誰懂人體?中醫,中醫是天人合一的神、聖,中醫藥才是打開寶庫的鑰匙,一藥醫百病謂之道,所以說中醫指的是神、聖,天人合一的人,藥指的是德道仁義禮智信,非是草藥。所以說修行,還應該回到人體結構上來。精氣神,三魂七魄都不知道,天天盲修瞎練,有一天會後悔的,修行修錯,不如不修,方向錯了,越精進離道越遠。

0123

現在中國中醫的精氣神,分成了三大體系,物質的肉體,形,精的部分,西方的科技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精的層面,西醫代表了科學。精氣神的氣,氣能量部分,現代的中醫弄的稀裡糊塗,什麼西醫明明白白讓你死,中醫稀裡糊塗讓你活,現在的中醫人,說不清楚,一說就是看療效,看療效。精氣神的神的部分,神乃生之制也,是生命的主宰。今天又歸修行圈了,神一入修行圈,又弄得非常的神密。人體的精氣神,和人體一樣,本來就是一個整體,現在給分成了不同的領域。一個真正的中醫人,談論物質的肉體,人們說你不科學,你談論氣能量經絡,人們說摸不到,看不見,沒有科學依據,你談論神,人們說你涉及宗教,說搞封建迷信。

0123-2

愛因斯坦說宇宙中最高頻的能量來源於愛,現在的修行人,為了自己修行,無情無愛,放棄了親情,無情無義無愛,修行為了什麼?家人不要談何家,靈魂肉身皆有家,當下家人都不要,何必尋找本源家,什麼是軸心時代?為什麼說東方崛起,東方巨龍為什麼今日覺醒?為什麼只有中國祖先的智慧可以救世?中國中醫講,道、法、術、器。今天全國都在弘揚中醫,國家也在招榜,招醫術高的人入京,共同抗擊疫情,收集民間秘方,等有一天中國能招會醫道之人進京,中國中醫上工上醫即會出世。

0123-3

中國傳統文化,一個超凡入聖的正心修身之道,一個修行的道,就因為中醫的分割,精氣神的分割,修身無路,修道無門。中國中醫上工上醫,中醫之道何日才可出世?道、法、術、器,中醫之道何時才能出頭,何謂修行?什麼是修行?為什麼要修行?修行要去向哪裡?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修行在悟,不在修,悟後起修是真修,不悟盲修迷眾生,心不明一切修行皆“修形”,心明一切“修形”皆修行。何謂修行?修行就是認識自己,《道德經》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識別人叫智慧,認識自己叫明心見性。認識自己先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人最可悲的是,用了一輩子的身體,卻不認識它,任它在歲月的侵蝕下消失不見。當你開始認認真真體驗身體的各個器官的時,你的靈魂逐漸與身體合一,融入當下,內心開始清靜,從身體覺知靈魂的存在,從靈魂感知身體的作用,一呼一吸,一動一靜,皆是道的妙用。

0124

人是一個陰陽體,優點與缺點,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等集聚一身。《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陰陽二氣存在於整個身體,每一髒,每一腑,都是陰陽結合體,互為存在,相互聯繫,相互滋生,相互轉化,又相互鬥爭。

因此,無論整體與局部和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一,所以人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體,靈魂則是主宰這個陰陽對立統一體的主人。何謂修行?修行就是接納自己,一個不願接納自己的人,就意味著將永遠活在痛苦當中,徘徊在生死邊緣,永世不可解脫。你唯有接納自己的出身,籍貫,家庭,父母,基因,身高,容貌,優點,缺點,美與醜,善與惡……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接不接納你都必須接納,你沒有任何選擇。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放下,最大的放下就是接納自己,接納自己是對自己靈魂最殊勝的莊嚴,接納自己,才能真正走向開悟覺醒。

0124-2

什麼叫不二法門?一般地說,染法跟淨法是不是兩個?染是染,淨是淨。不二法門,染即是淨,淨即是染。非空非有,不二法門。

這些阿羅漢、問病的這些人,都去那兒——佛派去問維摩詰居士,探病去了。文殊菩薩問維摩詰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大家都說完了,維摩詰居士不開腔,默然。先說了種種,問他什麼是如來的真實義,什麼是智慧,文殊菩薩問他如何修戒、定、慧。維摩詰居士說修淫、怒、癡。淫、怒、癡是殺、盜、淫,那就告訴你戒、定、慧跟殺、盜、淫不二。文殊菩薩就問他如何是不二法門,維摩詰居士不答了,不開腔。文殊菩薩就讚歎他:這是真正的不二法門,究竟的不二法門。

0124-3

咱們大家體會吧。因為一切法從言說表現,“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一說出來就不是不二了,一說出來就是二。什麼是不二法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心識運動,沒有言語之道,這就是究竟不二法門。像我們講這段經文,你證到了空。不證到空義,行菩薩道很難,處處是障礙——就是你的力量達不到,你的智慧力量達不到,所以就得不到。同時,例如我們說念佛、打佛七,打就是行,行就是做,咱們都說“打佛七、打禪七”。為什麼加個“打”字?“打”是打得妄想心不生。我們念念的心,一念一念的心,都從心起。念完了呢?念念還歸於心。

0125

有仇恨的地方,我們播種慈愛; 有傷害的地方,我們播種寬恕; 有絕望的地方, 我們播種希望; 有憂苦的地方,我們播種喜樂; 在有黑暗的地方, 讓我們播種光明。不求他人的安慰,但求能安慰他人; 不求他人的諒解,但求能諒解他人; 不求他人的寬恕, 但求能寬恕他人; 不求他人的付出,但求能為他人付出。

0125-2

願力是不可思議的!弘一大師在《晚晴集》中寫道,“世界是個回音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大聲喊唱,山谷雷鳴,音傳千里,一疊一疊,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因它在傳遞你心間的聲音,綿綿不絕,遂相印於心。”

每天清晨起床後,睜開眼第一念就發願。發什麼願?想要有大成就,就要發大願,而不只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可以是未來能夠往生淨土,也可以是解脫輪回、成就佛道。最好的辦法是模仿諸佛菩薩曾經發下的大願,讓自己的每一天、這一生乃至生生命命都能利益眾生。因為,有能力施予的人,一定比受施的人更有福。

0125-3

願力是不可思議的!弘一大師在《晚晴集》中寫道,“世界是個回音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大聲喊唱,山谷雷鳴,音傳千里,一疊一疊,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因它在傳遞你心間的聲音,綿綿不絕,遂相印於心。”

每天清晨起床後,睜開眼第一念就發願。發什麼願?想要有大成就,就要發大願,而不只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可以是未來能夠往生淨土,也可以是解脫輪回、成就佛道。最好的辦法是模仿諸佛菩薩曾經發下的大願,讓自己的每一天、這一生乃至生生命命都能利益眾生。因為,有能力施予的人,一定比受施的人更有福。

0126

放下,並不是口頭上的放下,是要臨終時正念現前,沒有一點家庭的意識,沒有親眷家屬的愛別離苦,這才叫放下,如果還存有那麼一點家庭意識,那還是生死輪回。要知道,我們來到這娑婆世界,是帶業來的,要在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門,找一條解脫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為貪享衣、食、住的舒適,而更造一些新的惡業,再重入生死輪回的舊路中。不要貪長壽,如果不會修,不會走解脫的路,即使活了兩百歲,也不過是多造一些業,兩百歲一過完,還是要生死輪回。我們這個身軀是有生有滅的東西,終究要毀壞,是無法讓我們永久依賴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性,才是不生不滅的。我們既得人身,不要辜負這個人身,知道要走解脫的路,則成佛作祖靠這人身來修,不知道要修,還為這個身軀的衣、食、住、行等的享樂,無所不用其極,造無量的惡業,那麼三惡道中、四生之內,也有我們的份,所以,這個人身實是轉捩點,是個人身劫。

0126-2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精足以鹿為代表,鹿一年只交配一次。氣足以烏龜為代表,烏龜整年不吃仍可生存。神足以鶴為代表,鶴飛千里後,只稍為一休息又可翱翔千里。鹿因精足,所以從幼鹿到成鹿樣貌都很年輕可愛。烏龜因氣足,生命力特強,所以為長壽之表徵。鶴自古至今似乎不曾有人發現其屍體,故有「千年龜,萬年鶴」之一說。鹿、烏龜、鶴這三種動物都不是肉食動物,所以欲求長生,仍須以蔬菜為主。

0126-3

愛惜物命,慈悲放生,螞蟻雖小,五臟俱全,我們要尊重一切生命,愛惜物命,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人都是天地的子女,愛護萬物就是愛護天地的子女,同樣也會受到天地的愛護,因果迴圈,生生不息,要想人生順利,就要順天道而行。惜物命的同時,也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有條件的話,可以多參加放生的活動,那種氛圍,也可以增加自身的正能量。

0127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為人之道,就是要存天理,多積德。而積德行善,也分為“陽善”和“陰德”之別,《了凡四訓》中講: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在佛學中注重因緣果報,陽善所收穫的果報,就是華而不實的虛名。陰德才是實實在在的“福報”,天賜吉祥。世人往往燒香拜佛求保佑,恨不得馬上看到善果的出現,這種功力心果招迂曲。佛菩薩也改變不了因果,佛教的教育,是教人向善,自求多福。很多人燒香拜佛求福,會不會有福呢?不能說沒福,但是如果居心叵測,用心不良,肯定會損福,關鍵在於自己的一念之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積德行善積福的行為,對於“陽善”和“陰德”有了瞭解,那同樣是行善,當然要積陰德了。積陰德的人,才是真有智慧的人,不圖名利,只求心安理得,純是一顆濟世之心,達到這樣的境界,當官會為官清廉,庇蔭子孫。經商也能富甲一方,財富也不會被賊人盯上。

0127-2

與人為善,勸人為善

廣結善緣,福報自來。不與任何人結冤仇,自己走到哪裡所遇之人都是善人。身邊所遇到的人都是自己行為所感召的結果,能夠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就是為自己的人生道路鋪路。

自己行善只是一方面,勸別人行善才是善中之善,在佛教中常講一個詞“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的利益有多大,看見他人做了善事,自己一念歡喜心,讚歎對方做善事的行為,那麼對方做善事的福報你也有一份,勸人為善與隨喜功德有異曲同工之妙。

0127-3

隨緣心令我們灑脫;平常心讓我們從容,慈悲心幫我們積善;感恩心使我們幸福;因果心讓我們明理;寬容心令我們快樂;超脫心使我們淡然;修行心給我們智慧;質樸心讓我們純粹;自知心使我們清醒。願大家都能修持一顆隨緣、平常、慈悲、感恩、寬容、超脫、質樸、自知、自在的心。

0128

愛敬存心,成人之美。何謂愛敬存心,這是對人很重要的心態,不管你面對什麼緣分,哪怕是對方總找你麻煩,你是念念為對方著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個惡緣就化掉了,轉逆緣為順緣。成人之美簡單來說,也是隨喜功德。稍有一點不同的是,看到別人行善,但是對方的力量很薄弱,要幫助對方完成這件事,成就對方的善行功德,做到愛敬存心、成人之美,並不需要特殊的去找,在生活中隨緣而遇,何樂而不為呢。

0128-2

許多善男信女經常到寺院在佛前燒香磕頭,祈福祈壽祈子,祈求升官發財、姻緣美滿、萬事勝意。作為一種善意的精神寄託,無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的本意卻不是這樣的。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而不知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是迷信;同樣,當一個人沒有弄清楚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就肆意指責人家迷信,他本身也是一個迷信者。因為他們都沒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相信。上述行為,如果弄清楚之後才去做,就不是迷信了。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一種對覺悟者的恭敬行為,發願行為,也代表著一種因果邏輯。

0128-3

三柱香:分別叫戒香、定香、慧香。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決心,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夠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夠得到智慧。戒、定、慧,三者是“破迷開悟”的方法,也是一種因果關係。只有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來;心定下來之後,才會出現"定能生慧"的結果。一個人如果整天想著升官發財、斂物斂色,打人整人,偷雞摸狗,貪污受賄,"上下交爭利",他的心怎能安定下來呢?心動神疲,無暇靜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滿智慧呢? 磕三個頭:一叩首:表示對佛(覺悟者)禮敬;二叩首:發願向覺悟者學習,願歸於佛門;三叩首:是在莊嚴者的面前反省、懺悔自己的錯誤、罪過。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常懷感恩之心,以德報德,知恩圖報,無愧於心,瀟灑坦然在人世間走一回!學佛先從恭敬心開始,恭敬心是入門之鑰。明師是佛菩薩的化身,是道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一切賢聖皆因恭敬心而入道。

0129

一家人,什麼最重要

平息煩惱,安頓身心,一家人,親情最重要。老人,能體諒孩子的辛苦,孩子,能珍惜父母的付出。我累了,你為我端茶倒水,你病了,我對你悉心照顧。一家人,和睦最重要。不冷戰,不打鬧,有意見,及時溝通,有矛盾,早日化解。我對你誠心道歉,你為我退讓一步!一家人,錢多錢少,不重要,房大房小,不重要,車好車壞,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齊心協力,把日子過好,和睦相處,把親情穩固!一家人,什麼最重要?不是房子,車子,票子,而是父母、伴侶、孩子。一家人和睦相處,有說有笑,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的財富,平平安安,就是最好的幸福!因為家庭和睦,再窮都能發家,家是一塊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了理解,收穫了寬容,種下了體諒,收穫了和諧,種下了挑剔,長出了埋怨,種下了指責,長出了禍根。

0129-2

佛法講的“色”就是指的內在、外有的種種緣起現象,“空”就是指的這些緣起現象的本體、自性...因為這些萬事萬物的現象都是隨緣生滅的,所以叫做自性本空...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種種現象..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在生滅的過程當中...包括六根對六塵生六識..所產生的現象,也都是生滅法...那這些現象界的一切萬法..本體又是什麼呢?雖然現象無量無邊..但在這個無量無邊的色法中,卻有一個共同的本性,勉強假名安立叫個“空性”...一切萬事萬物、一切萬有現象、一切內心意識..都是無常變遷的、緣起緣滅的..而本體卻是一致的,所以儘管現象很多,可本體卻是一..這個一不是數字的一,也不是一種概念...這個“一”它就是不存在任何對立、分別、比較的一種絕對狀況..看不見、摸不著、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能悟見的人,他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多數眾生看現象界的這些色法,都習慣二元對立的觀念了,所以很難體會到那種不是對立的本性狀態...所以佛法就是從無常開始講起..因為這些色法都是無常生滅的、不是永恆堅固的..所以不管是什麼東西,它最終都會歸於空...也就是說:一切萬法現象、萬事萬物這些就是“多”,而一切萬法的本體就是“一”..多即是一,一即是多。

0129-3

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在現象界這種多跟一的例子也可以舉出很多來,比如說:無量無邊形形色色的眾生,這是多;共同生活在一個宇宙裡面,這是一;地球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塵沙,幾十億人口是多,住在同一個地球上,這是一;大海有無數的浪花,這是多;可整個大海都是一體的,這是一...我們這個色身是由無數細胞組成的..每個細胞也都是無常生滅、新陳代謝的..細胞雖多,身體卻是一個。一片樹葉、一朵花、乃至一粒沙..其實都包含一個大千世界那麼多的色法在裡面...乃至學佛,講戒定慧、聞思修、各種乘、三士道、六度四攝..初學的時候有次第、各種法要..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真正修起來就全都是一體的,就是一個..一切物質、精神世間的色法..可謂無量無邊,可卻源自同一虛空法界,也必會歸於虛空法界...超越生死、超越時空、證了法身..與法界融為一體..卻又可以升起種種妙有,甚至可以創造一個世界..妙用有恆沙那麼多...所以說: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0130

所有的原諒皆是因為不舍,所有的忍讓全是因為在乎。包容不是無能,而是胸懷,忍讓不是虧欠,而是珍惜,能讓之人,是度量;會讓之人,是善良;懂讓之人,有涵養;忍讓之人,有境界。忍下了委屈,成就了格局;讓出了心胸,收穫了情義。忍一忍,海闊天空。讓一讓,柳暗花明。據理力爭,會傷了感情;針鋒相對,會糾纏不清。能忍能讓,讓生活多一份平靜;能容能諒,讓感情進一步提升。請珍惜身邊,包容你的人,忍讓你的人,千萬別辜負一顆真誠的心。忍,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0130-2

我們在學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觀察方式和處理習慣,主要決定於你的觀念和心態。通常,我們是通過觀察和比較,考慮此人此事對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後再生起好惡之感,這就是觀念在影響心態,決定心態。所以,我們在聞思佛法之後,必須從觀念著手,修正心態。佛法給我們提供了看待問題的正確方式。依此正見,再對所緣物件重新審視,去除我們附加其上的錯誤執著。

0130-3

學佛還要解決心態上的問題,這代表了無盡生命的積累。有時,心態是走在觀念之前的。比如看到不喜歡的人,不經過思考,直覺就會討厭。這種近乎本能的抗拒,就是心態在直接產生作用。改變這一狀況,也需要從觀念契入。因為心態並不是憑空而有,而是由往昔業緣所致,由無始無明所致,也是無自性的。當串習產生作用時,我們要找一找,它的源頭在哪裡,它的所依是什麼。如果找不到,這些心態也就失去生長基礎了。

0131

忍,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忍讓,不是虧欠,而是珍惜。包容,不是無能,而是在乎。不管是誰,不要把別人的忍讓看成理所當然,不要把他人的包容當成懦弱沒用。這個世上誰都不傻,選擇讓步,願意忍耐的人,都是因為把對方看得很重。忍讓,是思前想後做出的決定,包容,是不計前嫌給人的機會。這個世上,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委屈自己,去遷就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0131-2

我們學佛,需要通過反復不斷的觀修,以佛法正見來改變觀念,使自己與法相應。最重要是將觀念落實於心行,在運用過程中調整心態。

沒有聽經聞法,就不懂分別善惡,就不知取捨對錯而不知如何自我反省。龍樹菩薩說,就像一個人到了黑暗的房間,那裡有很多珍寶能讓我們安樂,也有很多刀劍會傷害我們。然而我們即使有眼睛也沒辦法判斷,因為我們缺乏光明的引導。今天我們得到了人身,一個非常珍貴的能夠修學的法器的人身,但是如果沒有聽聞佛法,我們就不懂得分別善惡,不知道取捨對錯,也就不能產生自我反省的力量。當一個過失出現的時候,你就會一輩子錯下去了。

0131-3

當然學佛以後還是會造錯的,但是因為能知善惡法的關係,你就能夠從這樣的正見當中產生自我反省。即便不能馬上讓自己完全清淨,我們以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調整自己,我們才有進步的空間。聞思佛法不是增加知識,是改變觀念。在這個時代,知識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知識很容易獲得,你看電腦,你一檢索,知識就顯示出來。知識容易獲得,但觀念是很難改變的。你觀念不能改變,你的行為就不能改變。所以,聽聞佛法,不能思維消化,就很難改變觀念。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7574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