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曼陀羅法會與心經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2018/09/08 08:29:47瀏覽284|回應0|推薦1

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曼陀羅法會與心經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恆長法師20171029晨間開示
曼陀羅法會與心經
各位師兄師姐早安!這是今天的Dharma Espresso
各位師兄師姐是否知道,照見是我們的曼陀羅法會的緣起?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
在我讀到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時,開啟了建構曼陀羅法會的靈感。

大約在19751976年左右,我剛開始學習佛法,完全不懂中文。首先我先閱讀青慈大法師的心經解說,但對照見無法理解。我思考著如何將這兩個字形象化,如何能看穿五蘊?尤其是,有沒有一個方法,來讓如同當時的我一般魯鈍的在家居士在一分鐘之內就能快速理解這個道理?

隨著最初的想法,多年來我持續思索,尋找一個有效的方法。最後我想到,如果能將它具象化,就可以讓每個人都看到。我畫了一個圓圈在中間,代表空。空是我們內在的本質,也稱佛性,我們用一個透明的佛像來代表,可以是阿彌陀佛,有時候是觀世音菩薩。佛像透明的材質使得光明可以穿透。對我而言,那就是我們的自性本質。

之後我又畫了更多。一開始,我畫五個同心圓圍繞在中心圓的外圍來表示五蘊,但是這會變得難以分辨哪個是五蘊?哪個是佛性?所以我決定把外圈改為正方形:一個中心圓,外面圍繞五個同心的方形。五個方形代表猶如五層布幕的五蘊。最外層是土黃色,代表色;依序往中心漸進是受,想,行,識。越往中心,意義越深。靠近中心的用白色或透明來呈現,這兩種顏色和我們自性的顏色幾乎一樣。我建構完這個藍圖後,發現這樣瞭解起來容易得多。不論我們站在方形裡哪一個角落,都能清楚看到中心圓。我們看穿五個方形看見中心圓,就是照見五蘊

什麼是皆空?皆是。空字在這裡指空性,不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不執著、不鎖住、不侷限、不受束縛的自性。
換一種方式來描述,讓我們用萬聖節來想像:你拿到一個南瓜,把裡面挖空,雕出一個人臉,有兩個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然後放進一支蠟燭,將它點亮,蠟燭就會從雕刻的孔洞中照射而出。

 

如果我們只把南瓜裡面挖空,燭光仍會被外殼遮住光明,所以我們必須雕刻孔洞使光明得以照耀而出。
是南瓜挖空後的空間,也是光明始終存在之處。有些人將空解釋為空無一物,但事實上始終有一個光輝存在,就像有一支點亮的蠟燭在那裡。這就是自性,永恆的光明。

我們再回到圓圈及方形。中心圓是自性,五個正方形代表五個阻礙內在光明照耀而出的布幕。試著想像用五個南瓜來代表五個方形,由大而小一個在一個裡面,它們遮蔽了裡面的光,我們要如何在這五個南瓜上雕洞,好讓我們能看到最裡面、最小的南瓜之中的光明呢?

這雕刻每一層南瓜來展現中間最小南瓜之中的光明的過程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在這裡也指智慧或般若本性的光輝照耀,也指看見光輝的能力。如果雕刻了五個南瓜但沒見到光明,這程序不能算完成。它必須以對齊五個洞,讓我們可以看到中心的光這樣的方式來完成。以同樣的方式呈現在曼陀羅壇場,視線穿過五個方形,看到中央的佛像,就是照見。

這個構想激勵了我,現在我知道我們有一個具象的方式來呈現照見五蘊皆空。今年,你走進曼陀羅壇場,坐下來,會看到中央的佛像是六臂觀音。你如何看到這尊佛像呢?就是讓視線穿過五個方形到達中央的佛像,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
曼陀羅壇場是這個概念的視覺與具體化呈現。在真實中,我們困於色蘊之中,阻礙我們進入到中心的解脫圓。我們業障中的亡靈有很多沒有形體,所以我們寫一個我身上的所有業障的牌位,做為它們的形體。同樣地,我們也把往生親人的名字寫上牌位。然後我們帶著它們穿過五蘊到達解脫圓。亡靈沒有身體或形體,但是透過牌位,它們也能感覺到達解脫圓而得到解脫。

這是不是很妙呢?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擺脫一切磨難與痛苦。
在我們今年的曼陀羅法會,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會有五個正方形,你就解釋說,她們代表五蘊。那麼中心的圓形呢?你可以解釋說,它代表我們的自性與真心,也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坐在曼陀羅壇場,就可以看到內在本有的佛性。這就是最重要的修行。

感謝 各位師兄師姐收聽今天的Dharma Espresso。其實,萬聖節這個節慶讓我們瞭解到我們的自性就在南瓜裡。填充在南瓜裡面的是五蘊,當我們把裡面挖空,再雕出孔洞讓光明照射而出,就像我們讓清淨的自性光明穿破五蘊照耀而出。
因此,不同於本地的慶祝方式,我們把萬聖節當成是一種打開自性光明的佛教修持。
感謝各位的收聽!尤其是要恭喜正在歡度萬聖節的人們。請多多與人分享我們的雕刻南瓜與自性光明照耀的意義。
祝大家有個快樂與覺醒的一天。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50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