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 慈悲服務社恆長師父
2019/11/26 05:52:42瀏覽1410|回應0|推薦13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  慈悲服務社恆長師父090131


恆長法師20180404晨間開示 菩提心(3)

各位師兄師姐早安!這是今天的Dharma Espresso。
今天我將再次引用華嚴經這句經文:『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實賢法師所著的『發菩提心文』受到後世重視,研讀修持,流傳久遠。許多年前由智光大師翻譯為越文,許多越南修行者皆能背誦,所以『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不是只有我說而已,它其實早已存在大乘佛教。這裡需要先解釋『魔』這個字。

有一位陳先生告訴我,“有位某寺廟裡的法師總是告訴我,說雖然我做了很多好事,但那還不夠,那只是魔業。” 當我還是青少年時,我也以為魔是會害人殺人的眾生。我讀過一本傑西.凱魯希所寫的『不死的惡魔』,也讀過『邊和精神病院裡的恐怖鬼魂』,總以為魔鬼是可怕的、會傷害人的。當時我並不瞭解『魔』這個字在佛經裡的延伸意義,不知道『魔』指的是一種幻覺,一層遮蔽了我們、令我們無法看見自性的面紗,一座使我們看不見前後上下及周圍十方的屏障,使得在其中的我們完全迷惑顛倒。

所以魔或鬼是個通稱,泛指使我們迷失方向而令我們無法認識『本有無量光』、『自在』與『解脫』的一切事物。有些富人做過很多好事及慈善,但也犯下許多錯誤。正如你所見,社會上有許多非常富有的人,儘管他們得到許多福氣與功德,但不是每一個都能開悟成佛。佛陀稱他們為天人或大長者。因此我們不要誤解,以為做善事就夠了,我們要思考另一個要素:我們應該不斷地擴展我們的思想、澄澈及自性光明,每天持續提升我們的知識、觀點、願景、擴展我們的心量與慈悲喜捨。做善事只是外在的行為。

我們可以用下面四個特徵來定義魔業:
1. 卡在魔業。『業』包括了使我們卡在幻覺裡的行為及磁場,假如魔是一種幻覺,這魔業就會遮蓋我們的自性光明,換句話說,我們仍卡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的欲界在最低層,在欲界中仍有形相、物質相,有戰爭、殺戮、充滿煩惱、苦難。即使確實做過善行,仍無從脫離欲界,而卡在魔業。
2. 沉淪五欲:財色名食睡,此五欲是欲界的標誌,『沉淪五欲』顯示我們仍卡在三界無法出離,『沉淪』是沉溺於慾望中,使人落入更低的層次。
3. 陷入情緒漩渦。最可怕的態度是自私、仇恨、嗔怒、爭鬥、內訌及不寬恕。想想我們自身的偏見及頑固,當我們陷入這些情緒反應,總以為我們自己才對,其他人都錯;我們該獲得勝利,其他人都該輸;我們才是其他人應該遵循的範本。這種態度其實很可怕!
我記得在我20幾歲時,有次正閉眼打坐,一個魔鬼出現在我面前,他用非常冰冷的雙眼直視我,令我不寒而慄!他快速地靠近我,當時我正練習42手眼中的寶劍手眼,就在一剎那間我手中的寶劍突然向前做出保護我的動作,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我就不說了。之後我去問我的師父,他回答:“哦,我知道這個魔鬼。”他甚至知道他的名字!我不知道還有誰有這個能力,我描述了那個魔鬼的面容和冰冷的雙眼,我的師父說那是『不寬恕』的特徵。那是一雙極其恐怖的雙眼,透露出的唯一意圖是『傷害』,他是一個真實的魔鬼,不是魔業。當我回過神來,我問我的老師父:“師父,是不是因為我常生氣,所以召感這個魔鬼?“他微笑著說,”這是因為你有時候只聽片面之詞,聽不進另一方的說法。“這意思是當我們暴怒時,我們只聽自己的判斷,聽不進別人的解釋。有時候因為聽得不夠充分,因此缺乏足夠的同理心去善解,去原諒,也無法體解他人的苦難。這是我在20幾歲時學到的一個教訓。
不寬恕、自私和仇恨確實可怕!當我們陷入這些邪惡、嚴酷、冰冷的狀態,就是『魔業』,這也可能在我們平日做善行、好事時同時產生。魔業不會否決掉我們的善行功德,但生氣時我們仍有可能因而變得偏激惡毒,所以我們必須剝掉我們的嗔怒。這就是為何我們要長養菩提心,藉著菩提心來平衡、穩定我們的情緒,並且不致掉入以為只需做善行的誤區。『善行』不同於『善念』,善念不一定能養成善行,而善行不一定能帶領我們至澄澈的真心。
4. 最後,黏住,也就是卡住,黏在『主客體二元』和『二元對立存在』的錯覺中。這令我們卡在五蘊。通常我們會說,“身體是我的,東西是我的,這是我的太太,這是我的丈夫,他們是我的小孩,這是我的.…..等等”,我們總是黏在主體與客體的概念中無法跳出。這是到達無色界之前的最後一個階段,所以我們一定要先破除卡住的狀態。
因此,不要誤以為『魔』就是像我故事裡的恐怖眾生。魔業的意思是,我們一方面在外表做善事給人看,另一方面在心裡卻繼續不健康的負面想法及壞習氣,這種做法才是『魔』。什麼是『魔業』?就是卡在『自我』的幻覺中,依附著它並持續滋養它,尤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那個不知如何原諒、如何愛、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我』。我們要更廣泛地理解魔和魔業的意思,它們指的不只是恐怖電影裡醜陋的惡魔或鬼魂。

在恐怖電影裡,惡魔是在生前就累積很多心結,深陷其中,無法在死去前解開的人或眾生。他們很可憐,因為他們心中充滿嗔怒、仇恨、不平,總是要求正義,總是覺得不公平或遭受虐待,這些負面感覺使得他們無法打開自我,無法敞開心胸寬恕。
總結以上所說,我們卡住,沉淪,陷入,粘住在二元、主客體對立這些令我們難以出離的幻覺中。
我們不可能一天24小時每時每刻都在做善行,也無法做完所有的善行,我們的時間精力只能允許我們做到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轉化提升,這就是『發菩提心』了。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持續不斷地轉化、開放、擴展、超越以達到解脫。所以好的心識很重要!但需要良好的習慣來創造良好的心識。在這心識及習慣能量之下則是藏識(阿賴耶識),如果我們能轉化藏識,一切所行所做自然呈現出『善』,要轉變阿賴耶識就一定要發菩提心,因為培養菩提心的過程就是在轉化我們的藏識。

因此,要用『發菩提心』來轉化阿賴耶識,而不是用外在的善行。『菩提心』意義的複雜性常被誤解。而魔業也有其較廣泛的意義,不單純只是指惡魔或鬼魂。
今天說得相當多,先在這裡暫停。希望大家能多研讀佛經,你們就會發現這些並不是我自己創造的新觀點,而是早已在華嚴經、大乘佛法以及金剛乘裡闡明的觀點。
所以在我們的生命之旅裡,不要認為做善行就是值得令人注意、令人欽佩的行為。我們要對自己所做的善行保持謙虛的態度,並持續轉化我們的心靈和阿賴耶識,不斷提升我們的觀點、視野,提升我們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以及我們的因緣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發起菩提心,創造『佛業』。
感謝各位師兄師姐的收聽!祝福大家有個快樂與平靜的一天。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3061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