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光菩薩神咒-月光菩薩神咒
2018/08/23 10:03:38瀏覽825|回應0|推薦4

日光菩薩神咒Sunlight Bodhisattva Mantra

-月光菩薩神咒Moonlight Bodhisattva Mantra

 

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大神咒而擁護之:

南無勃陀瞿那迷 南無達摩莫訶低

南無僧伽多夜泥 底哩部畢薩咄檐  納摩

ná mó bó tuó qú nà mí 南 無 勃 陀 瞿 那 迷

ná mó dá mó mò hē dī 南 無 達 摩 莫 訶 低

ná mó sēng qié duō yè ní 南 無 僧 伽 多 夜 泥

dǐ li bù bì sà duō da nà mó 底 哩 部 畢 薩 咄 擔 納 摩。

誦此咒,滅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災。若誦一遍,禮佛一拜,如是日別三時,誦咒禮佛,未來之世所受身處,當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報。 

 

經文講述:

這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在對阿難尊者說完四十手印後的特別開示,意思是說,真心念誦大悲咒的人,還會受到日光菩薩的特別加持,並且以大神咒來護衛受持大悲咒的眾生,這個咒就是:

南無勃陀瞿那迷 南無達摩莫訶低

南無僧伽多夜泥 底哩部畢薩咄檐  納摩

 

念誦日光菩薩的大神咒能消除一切的罪業,也能辟除邪魔的干擾,以及颱風、地震、大火、洪水等自然災害,如果能念一遍咒、拜一次佛,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各拜一次,這樣經常不斷的誦咒禮佛,對於未來之世,所將得到的人身,就一定會是一個相貌既端正又美好的樣子,讓自己歡喜、別人也會羨慕,值得高興的福報。

 

月光菩薩亦復為諸行人,說陀羅尼咒,而擁護之:

深低帝 屠蘇吒 阿若蜜帝 烏都吒 深耆吒 波賴帝

耶彌若吒 烏都吒 拘羅帝吒 耆摩吒 沙婆訶 

shēn dī dì tú sū zhà 深低帝屠蘇吒

ā ruò mì dì wū dū zhà 阿若蜜帝烏都吒

shēn qí zhà 深耆吒 bō lài dì 波賴帝

yē mí ruò zhà wū dū zhà 耶彌若吒烏都吒

jū luó dì zhà qí mó zhà 拘羅帝吒耆摩吒

suō pó hē 沙婆诃

誦此咒五遍,取五色綫,作咒索,痛處繫。此咒乃是過去四十恒河沙諸佛所說,我今亦說,為諸行人作擁護故,除一切障難故,除一切惡病痛故,成就一切諸善法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

 

經文講述: 

月光菩薩也會為修持大悲咒的人,宣說一首陀羅尼來加持護衛,這個咒就是:

深低帝 屠蘇吒 阿若蜜帝 烏都吒 深耆吒 波賴帝

耶彌若吒 烏都吒 拘羅帝吒 耆摩吒 沙婆訶

 

念誦此咒五遍,再用五色線做成咒索(這裡所說的「咒索」,就是已經對之念過五遍神咒的五色線所結成的索),然後繫在傷痛的地方,傷痛就會好了。這個咒是過去四十億恆河沙諸佛所說的咒,「我今亦說」(這個我是指釋迦牟尼佛),就是我現在也來說這個咒,為一切持誦大悲咒的人做加持護衛,因為這個咒可以消除一切的業障災難、消除一切的惡疾病痛,並且常念此咒還可以成就一切所修持的善法,遠離一切的恐怖和畏懼。

這幾段經文都是佛在說明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對修持大悲咒的人,所作的護持,並且兩位菩薩又各說一個咒語,使持誦大悲咒的人能得清淨、平安和大成就。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特別提出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呢?主要原因是這兩位菩薩都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左右脇侍,日光菩薩又稱日光遍照,是藥師佛的左脇侍,月光菩薩又稱月光遍照,是藥師佛的右脇侍,據《藥師經》記載:「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無量數菩薩之上首」,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顧名思義都是光遍天下、普照幽暗的意思,一如所奉侍的藥師琉璃光佛,要用清淨和光明的願行,為世間的眾生拔除一切的苦難。

 

在《覺禪抄》中記有一段有關藥師佛和日光、月光兩位菩薩的故事,大意是說:在過去電光如來行化於世間時,看到有一位素行清淨的醫生和他的兩個兒子,對於世間的眾生所受的苦難,常常給予救助,而且以其悲憫之心誓願救度一切病苦的眾生。電光如來對這父子三人的善行,非常的讚嘆,就將這位素有善心善行的醫生稱名為藥王,兩個兒子,一個稱名為日照、一個稱名為月照,這位藥王就是藥師佛,日照就是日光菩薩,月照就是月光菩薩。從這一段記載,可以清楚的讓人覺悟到,一個人只要能有善心善行,就會得到諸佛菩薩和諸天善神的充分護持,尤其佛菩薩對於持誦大悲咒的人,更因所具有的殊勝因緣,而從各個層面加以開示,用意只在為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得到佛法的護持和教化,使持誦大悲咒的人,能得修行善果。引用日光和月光兩位菩薩的加持,可知佛菩薩對眾生的無量慈悲。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438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