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菩提薩埵婆耶-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2018/08/26 07:24:04瀏覽544|回應0|推薦2

菩提薩埵婆耶-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恆長法師20171007晨間開示
菩提薩埵婆耶
各位師兄師姐早安!這是今天的Dharma Espresso

今天我要說的是大悲咒的第四行,菩提薩埵婆耶。

菩提薩埵婆耶的意思是菩薩皈命並成為菩薩。

菩提薩埵是什麼意思?菩提是開悟,薩埵是有情眾生,菩提薩埵就是幫助有情眾生開悟的人,或是已開悟的有情眾生。當大聲念出菩提薩埵婆耶,我們就皈命並即身成為菩薩,即從凡夫轉為菩薩。

 

因此每當誦持這句咒語時,在潛意識中我們就從凡夫轉為菩薩。然而這個變化只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作為還不足以使我們從凡夫變為菩薩。不僅如此,我們還經常使自己從凡夫向下發展為更加普通,而不是向上發展為開悟的菩薩。所以我們要記住,每當我們念誦這一句咒語,我們就開始轉化為菩薩,同時也開啟菩薩的意識。

 

菩提薩埵表示覺悟的有情眾生、已經開悟的人。什麼是開悟?開悟就是醒悟的境界,打開我們長久以來已存在的覺知,佛性的覺知。

本來就存在的,我們現在去打開它。

這個看法非常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這個佛性,但現在彷彿我們的雙眼被遮蔽,無法從佛性觀照事理,只能從社會創造的概念去覺知,這是從童年開始,來自父母與學校、各種養成環境所培養而成的概念,從朋友、社會、新聞、以及網路無遠弗屆的視角中看到的概念。我們不是用佛性看,而是戴上了非常黑的鏡片,鏡片的厚度因人而異,但我們每個人都戴著黑色的鏡片。

 

當我們誦持菩提薩埵婆耶,這黑色鏡片就會被取下。我們每天都要這麼做,把自己從凡夫轉為菩薩。我們如何從凡夫轉為菩薩呢?什麼是菩薩?菩薩是醒悟者。要成為菩薩我們就要醒悟。如何醒悟?如何達到醒悟的境界?

 

一位醒悟的菩薩,他的特質是時刻專注在無私利他的使命上。我記得有一句英文說Keep focus on the life mission. 專注於生命的使命,我們也可以說 Keep focus on the life altruistic mission,專注於生命中利他的使命。把你的精力放在利他的道路上,放在利他的使命上。這就是菩薩偉大的特質。

 

當你跟菩薩對談、溝通、或一起生活,很明顯地你會看到,他全副身心都無我地投入無私的使命,不顧慮自己的私事。從很小的小事,到大愛與智慧,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與因緣網。
你們可能會注意到,菩薩只會專注在一個修行或一個法教上直到他完全掌握,他的心不會分散。菩薩總是堅守他面前的使命不動搖直至完成。這也是菩薩偉大之處。

年長者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年紀越大越容易散漫,只想舒適地生活,忘了過去曾經從事的利他善行,變得無法讓自己再為使命努力。所以年紀較大,尤其是超過50歲的師兄師姐,你們要趕快醒悟,為自己找到生命的使命。什麼樣的使命呢?建立慈悲服務社或建立你自己的團隊,有一個使命在你面前,你就會成為菩薩。

 

假如我們只是一直玩,只是自己享樂,只有在別人找你幫忙時才付出,那你永遠只能當一個凡夫。凡夫跟菩薩有何不同?菩薩會有一個使命而且永遠不分心,他永遠不忽略他的目標,他的意志集中,精神力量永遠朝向使命,而不是在吃喝睡、休閒、玩樂等放逸的活動上。

使命有它的重要性。當我們的心致力於一個使命時,菩薩與其他人的關係會產生四種清楚的特質:

 

第一種特質,是對所有眾生散發出慈悲與關愛。缺少慈悲或無私的愛,就會有自私、有恨、嫉妒、毀謗這人、奉承那人等等,令你不停地在捲動的關係網中糾結。

第二種特質,是寬恕的能力。我們能認知自己的錯誤以及他人的錯誤,然後加以克服並超越。

第三種特質,是同理與同情他人痛苦的能力。然而我們不能只是跟著一起痛苦、陪著哭一整天,這是不夠的。假如我們看到不公義的事情,自己也跟著痛苦無法自拔,這樣就無法幫助受苦的人。當自身也陷入困境時,你會無法看清自己承擔的使命。

最後一個特質,是具有開闊與樂觀的思想,如廣闊的藍天與溫和的微風般。

這些都是具有利他使命的菩薩所顯現出來的重要特質。

 

總結來說,今天的重點是:當我們誦持菩提薩埵婆耶,我們就開啟了利他的使命。你可以在慈悲服務社,或社區教會、寺廟裡承擔一個工作,貫徹執行並延續擴大。如果我們退轉,不再引導自心走向使命,我們會沉淪到貧乏的凡夫境界去。接著,一世又一世,每一世的經歷讓我們的思想越來越狹隘、小氣、失去廣闊的包容性。

持咒的最直接效果是讓我們的潛意識變得更加光明。我建議你們持誦大悲咒,即使只是一句,還是比什麼都沒持誦來得好。

謝謝各位分享今天早晨的咖啡!祝大家有個快樂幸福的一天。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434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