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身與心的連結-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2018/08/25 17:41:21瀏覽516|回應0|推薦3

身與心的連結-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恆長法師20170929 晨間開示
身與心的連結
大家早安,這是今天的開示。
我們已經談過妄心和真心,但是我尚未談到妄心、真心和身體的連結是怎樣,以及如何修身來轉化心。我跟大家講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從而大家可以了解到何為道教的進步,因為在中國道教已經存在許久,起源自一些風俗、符咒,叫做薩滿教,慢慢發展成為一個有組織的宗教,有教義、也有人講道、教道,也有道觀 。在那之前的道教,沒有任何人有道觀,如同我們的廟,就叫做寺廟,但在道教是叫做觀或道觀。

道教的發展很特殊,它不是源自我們祭拜大自然所找到或知道的無形能力,所以那是很久遠的時代了,經過千年之後,到了宋朝時期,即南北宋朝時期,道教開始有些分裂,一些有著很好的思想及修行的人開始提出了今天我們想要討論的這個問題,就是何為身和心的關係?為什麼道教要談到修行?這個修行又是什麼呢?

當時出現了一位既是學者又是行者的人,名叫張伯端,出生於987年,逝世於1082年,將近100歲,乃仙人之一,他開始與傳統道教走完全相反的路。以前的道教只想到符咒、迷信......等等,他是一位屬於文化開闊的人,他說:不是!不是外在,而是內在。對於古時候的人常尋找長生不老,他說這不是外在的長生不老,而是在我們人體內的長生不老,我們轉變金器成為黃金,是內心的轉化,因此才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個重要的術語。

這是一個修煉的方法,如何修煉以把體內的熱氣轉變為內在的能量(energy),這股熱氣的匯聚力量很強大。精,只是外在的熱氣,它能轉換成很強大的內在熱氣,這股熱氣上到心窩肌,從此處再轉化上至頭頂,叫做『煉精化氣,煉氣入神』,神是頭頂,此處有涅槃,涅槃借自佛教經典的字,Nirvana是涅槃。我們自此開始還虛,還虛就是達至不二之處,意思是修煉過程不再是外在的了。

現在,我們又多了很特別的一句「五氣朝元」,五氣朝元是什麼呢?是在心、肝、脾、肺、腎的五個能量,如何修煉以令回到其根源,它的根源正是心靈,因此才建立了身及如何修身來克服妄心以達至真心的這個關係。這是道教文學中最獨到的發明,對佛教及佛教徒起了很廣泛的影響,用詞、用語對於宋朝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及影響,『道』這個字被佛教徒廣泛使用在佛教經典了。

當張伯端往生後,又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他的實行經驗比張伯端更深奧,後生可畏,此人是誰?他正是王重陽。大家會認為跟金庸小說中的王重陽是同一人物嗎?名字大概是這樣啦。在歷史中的王重陽是一位非常聰明而不只是武功高強的人,是一位修煉非常深厚的人物,王重陽教導弟子如何匯聚五臟能量。匯聚是什麼意思?是重新和諧。他說:我們的心,是神的家;肝,是靈魂的家;腎,是精的家;肺,是魄的家,意思是communicativecommunicative 是聯繫,連絡,community 是一個團體;而脾,是意志的能量,或是will power。他說我們如何將這些能量重新匯聚在一起,重新回到它尚未區分為五的時候。

當一個本質被分割為心、肝、脾、肺、腎,成為心中的五種氣,修煉一陣子後,心肝脾肺腎的五個能量匯聚在一起便展現真心,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哲理,叫做Internal Alchemy,就是修煉轉化內在的意思,也是道教的一大步革命,只可惜這個革命無法維持直到今日,因為大家逐漸知道道觀不再是符咒,也不是神通廣大,盡說些天上有、地上無的事,或是迷信的事;同時大家也逐漸不知道如何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也忘記如何令五臟匯聚真氣,叫做歸元。

所以張伯端撰寫了『悟真篇』,悟真是覺悟自己的真心。王重陽創立了一個派系,叫做全真派。這個派系教導我們覺醒而不是迷昩,可惜金庸小說卻令我們認為,全真派是一個亂七八糟的武術派,是在小龍女古墓附近的一個派系,事實上那只是一個假設而已。王重陽是一位非常獨到的道家,他興起一個很大的革命,造就許多人走向正道。

今天我要說明的不是只有佛教才談到身與心的結合,而是道教早已談到這個問題了。佛教說我們要坐寂靜,啟發每一層光明,破色、受、想、行、識。道教卻說讓五氣返回原貌,叫做『五氣朝元』,這一切都是談到連結,身與心的聯繫,就是說假如我們不轉化身,則沒有機會轉化心,因為心很穩定,它不聽從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先學禮,後學文,要如何學習禮儀,讓自己不走偏差路及如何修煉身體,就是修煉身體的能量,如何轉化以讓我們越來越有陽性,日益更朝向善,而不再是自私的能量。佛教厲害的一點,就是我們有身體的能量,我們與眾生分享來發展為他心。
今天我多說了些,祝大家品嚐今天的咖啡法,快樂和醒悟!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434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