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是無盡的生死輪迴中的客-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2018/08/24 09:42:17瀏覽427|回應0|推薦1

我們是無盡的生死輪迴中的客-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恒長法師(2017.9.1, Dharma Espresso)
大家早!這是今天的Dharma Espresso時間。

在前三次Dharma Espresso的節目裡,我們談了很多關於「客」與「塵」的話題,但是否曾經對於這個概念自問:「我們是無盡的生死輪迴中的客,或是永恆流動的命運之河中的微塵?」我們不知道答案,只清楚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很渺小的。很多人長久以來認為自己需要從生死輪迴中解脫,這似乎是一個很重要的動機。佛陀發現我們陷入生死輪迴中,陷於必須重復做某些事情,這樣的循環稱做漩渦,這個漩渦造成無數的痛苦,我們似乎無法脫離這種循環。跳脫漩渦,脫離泥淖,正是解脫生死輪迴。

我們有時會將解脫的概念看做是我們必須要在極樂世界,去到某個不再有痛苦的地方,這或許是個崇高的理想,這個想法不算錯誤,但在此生,師父對於「解脫生死輪迴」的思考,則有些不同。我認為,生死輪迴令我們常困限,因為生與死、死與生,是「輪迴」,說明我們陷於人際關係的結縛之中。這是我需要改變的地方,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改變自己對於生死輪迴的概念。

解脫生死不是去到另一個地方,而是我們處在人際關係網、因緣網、業力網中,而不會受到其結縛或困限。結縛與困限是兩件最可怕的事情。何謂有情的眾生?即總是製造更多結縛,總是困限在輪轉中的眾生,這種輪轉稱做關係之輪、業力之輪、因緣之輪。何謂修道?即我們如何能處在業障網中,將業障轉化為因緣;處在因緣網中,能將因緣網轉化為光明網。換言之,我們所處之宇宙的結縛,便是自他關係網之結縛。

我們為何會製造結縛?這全都是因為一個字,這個字就是「債」。若我們欠下血債,就會一直陷於復仇循環的關係之中;我們殺了眾生,將來我們會被殺;我們吃了眾生,將來我們會反過來被吃,循環會如此持續下去,這就稱為生死輪迴。所以,首先不能有任何的血債,其次是不能有任何的金錢債務,金錢債務是很麻煩的,它會持續跟著我們,直到我們償清債務,那時我們才能夠脫離與債主之間的關係。在現今的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社會愈發進步,我們欠下愈多的債;大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就欠下龐大的債務,有時我們和熟識的人借錢,但沒有償還,這也是非常麻煩的,我們應該償還這樣的金錢債務,除非這筆錢是不需要償還的捐款,否則,只要借了,就一定要償還。第三種債稱做「情」債,情債同樣是很麻煩。這種情是「愛情」,愛情債有種扭曲的性質,該性質是相當重要的;在愛情中,我們通常會許下諾言,我們承諾會為這個人或那個人做這件事、那件事,我們承諾會愛某個人「永永遠遠,甚至到來世」等等,這類的愛情會讓我們陷於愛情之網。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當我們看著自己的小孩時,我們不會理解到,自己的小孩曾經是很久以前,自己前世的先生或太太。在今世,有些人會對我們特別好,和我們相處得很融洽,我們便會誤以為他們是我們前世的先生或太太;實際上不是這樣的,這些人是我們在前世曾經幫助過的人,因此現在對我們很好。有時候情債也有附帶的情況,即恩義債、情義債,我們可能先前受人恩惠,現在需要償還,或是我們施惠於人,現在他人償還。這些種種的債集合起來仍然是債,使我們無法脫離業障網。

談到解脫生死輪迴,我們應該再深入瞭解一些,就是脫離混亂的關係,稱之為業力關係。因此,有時我們應該少說一句話,好讓他人不失顏面;少做一件事,好讓他人不會痛苦;少些兇惡,好讓他人不會畏懼。有時我們說話太直接、過度辱罵他人、心中非常生氣,我們會將想說的話全說出口,令他人難以接受。這些都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不是什麼新的東西,我們都熟知這些道理,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僅僅說出口的話,不包含行動,就能在人際關係中製造許多結縛。

將動物的血和肉吃進口中並吞下,我們就會製造將來的血債,因為我們並不擁有吃下的肉和血,那些動物從未同意我們食用他們,這種債是難以償還的,人們經常有不同類型的腫瘤、癌症或是無法治癒的疾病,但他們不知道這些有時都是血債的化身。

因此,我們想要由人們經常提及的生死輪迴中解脫,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想得太遠,不要認為我們一定要修行好進入極樂世界或是涅盤,我們暫且不想到那些,讓我們活在當下,思考我們能如何從他人關係的結縛中解脫。簡單的說,就是如何不要製造出與共同生活的任何人之間的債,這些債即血債、金錢債、情債、承諾債、恩義債,或是其他類型的債。
感謝大家收聽今天的Dharma Espresso

(CompaSS講稿與翻譯團隊譯自201791日之Dharma Espresso談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434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