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作善願是佈施波羅蜜的一個行為-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2018/08/23 08:50:26瀏覽469|回應0|推薦1

作善願是佈施波羅蜜的一個行為-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恒長法師(2017.8.23, Dharma Espresso)
大家早安,今天是星期三,快樂的星期三,也是師父我的快樂日子,因為待會我要去見ImamImam就像在佛教界的一位師父、基督教界的牧師,他有家庭、小孩,他奉獻自己的一生給自己的宗教。 

在我們佛教,佈施或給予的觀念是很好的,因為當我們給予的時候,我們怎麼樣把接受者送到彼岸,只在於是我們認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以怎樣的態度把他送到彼岸。例如:我們要怎樣給予,能令對方沒有痛苦,令對方覺悟、快樂,對方就會改變看法,所以佈施波羅蜜是很好的(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有時候我們是為了求福報、為了想要得到更美好的一切才給予;有時候我們給予出去,是希望別人也回饋、回報,因為這些期望,令我們沒辦法全心全意的去給予。

做公益善願也是一個給予的行為。最近,師父去台灣,那裡將有人事異動,要在今年十二月改選幹部。所以,他們就拿了一份名單給我看,當我看完之後,有一個人跟我說:「喔!明年我就卸任,就輕鬆不會有壓力了!」當時,我微笑地對他說:「你這樣講是錯的,不是我們有名份才會努力做事,沒有名份就不會那麼勤奮的工作;不是有賦予職位、職務我們才做事,沒有職位、職務就不做事。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你就大錯特錯,我們反而要說:盡管我沒有任何的職位或職務,我還要比他們加十倍的努力做事。」因為「作善願」是佈施波羅蜜的一個行為,我們給予任何財物、東西是很容易,但要給予自己的一生,把自己奉獻出去,卻是很困難的。當我們給出自我,給出我們生命的力量,那個給予才是佈施波羅蜜的精神。做公益善願是我們要怎麼樣給予,令對方達到彼岸(這個彼岸就是無我),不是我們做什麼事情或給予,就希望能有回報;不是人家要給我什麼職稱、名份,我才會做事;也不是因為沒有職稱、沒有職位,我們就不做事,或是很散漫的工作,或是等人家叫,我們才做。所以做公益、善願是佈施波羅蜜很崇高的一個精神。

上個月師父去倫敦參加一個回教的紀念活動,我看到那裡有幾萬人,每個人都是奉獻他們的一生給自己的宗教,去弘法、去服務,他們做任何事情從來不會想要有回報,要人家感恩、報恩,甚至期待人家回饋什麼東西。我們做公益善願的同時,不埋怨、不抱怨、不自以為是,不認為自己做公益善願是很了不起,也不會去指責人,不批評這個人做得好,那個人做不好,任何事情我們都願意、主動去做,知道人家需要我們就去做。假如各位想要擁有這樣的精神,你就要想「我們修行是想要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當你有了這樣一個想法時,就會發現做任何事情是很簡單、很容易的。只要知道誰需要我們,我們就馬上去幫助,不會遲疑,不會去思考衡量,我做了這件事,我給予出去,有沒有什麼利益?會不會有什麼困難?會不會有人在指責?會不會有人在指指點點?

在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指責、批評時,我們能微笑面對,因為我們知道這都是凡夫的事情,凡夫當然有可能批評我們啦!他們會說我們的好話,也會說我們的壞話,甚至有時候還嫌棄我們做得不夠好,或者命令我們要去做這件事、那件事,但假如我們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看到這些事情的發生,我們就會知道說:「喔!這太簡單!太容易了!」
我們要如何做,以同時奉獻我們的身與心?在菩薩道裡,「獻身」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們修行、行菩薩道,如果任何時候都會想著利益,求安全、求美好,這樣的話,我們是沒辦法奉獻的。

在組織、團體裡面,我們與大家共事時,觀察這個人怎麼是這樣子、那個人怎麼又是那樣子等等,這些都是凡夫的事,它會阻礙我們給予,所以我們一定要想說:「我修行是要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那些批評和壞話,都是凡夫俗子的事,我們不要在乎,不要受他們的影響。有這樣的想法,你會繼續獻身奉獻,微笑面對一切人事物,否則你一直都會被卡住,因為你不是在做佈施波羅蜜,而是去尋找一個沒有人批評我、指責我的地方,也沒有人看出我們醜陋的自我,讓我們自認為自己是美好的。因此,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知我們只是獻身奉獻,這樣的話,我們的日子才會美好。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4347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