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給予,眼知恩 7-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2018/08/21 17:37:11瀏覽524|回應0|推薦2

手給予,眼知恩 7-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恆長法師20171225晨間開示
手給予,眼知恩 7
大家早安!這是聖誕節的Dharma Espresso
12
24號是我們用來買禮物、包裝禮物的特別日子,是給予的日子,25號就是收禮物的日子。今天早上當我打開門的時候,已經有一些小禮物在我的門口,那是一個匈牙利來的4歲小女孩給的!當我們知道有人惦記著我們、送我們禮物時,這驚喜有多甜美啊!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把手給予以及眼知恩結合在一起;我們不僅給予,也要學習如何接受;在接受的當下,我們要用心去感覺,我們是在給與受的美善循環中;所以我們要持續地給予,而不是只有單向地接受,來讓自己變得更富有、更好、更美、擁有更多。
因此,在佛教裡,是一門漂亮的藝術,通常我們談論不如談論來得多,這是一個蠻大的缺憾。當你讀法華經普門品時,你會看到無盡意菩薩把寶珠瓔珞供養給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接受以後,再供養給多寶如來及釋迦牟尼佛,諸佛非常歡喜。
受的方法很重要,必須沒有私心,不為自己獲利,而是為了接受給予者那份慈悲、關懷、慷慨的心意,並且將這個心意接力、延續下去。千萬不要高高興興地收了禮物,滿心歡喜打開後,發現只是一個便宜的東西,哎呀好失望;再看一看,中國製的,就扔到角落裡了;也不要一看到是個貴重的禮物,就高興得道謝不停、說一堆好話。要在乎的不是東西的價值,而是送禮者的心意。當我們收到禮物,通常可以感受到送禮者是否有一個寬大的心。同樣地,經濟狀況不允許的人只能送較便宜的禮物,但我們應當去瞭解他們的心,從他們望著你的眼神、送你禮物的方式,來感受這份感動。
因此,送禮物的人要盡力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慈愛的胸懷,而收禮物的人也要盡量去體會送禮者的那份心意。如果我們的感覺只是收到了一個包裝成禮物的物品,這樣心量就無法提升,會停留在只看重物品價值、執著於更多更貴重物品的不成熟心量,因而變得很。什麼是?就是我們能感受給予者的心意,就是我們只把禮物當成一個物品。無論這禮物多小多輕,我們對送禮的人都要有感恩心,感恩有人想到我們、在乎我們、送我們禮物,這是件多麼棒的事情!
這個早晨,我刻意晚一點送出這段談論,好讓你們有多一點時間靜下心來。當你安定下來聽講,你會瞭解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事實上,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幫助我們很多,對我們有重大的影響,但我們沒有去感念他們的好、沒有去體會他們對我們的關懷,反而一直看著他們的毛病、缺點,背後說他們的閒話;我們的眼睛被我們的批評、挑剔遮蔽,看不到別人曾經給我們的恩惠;即使後來他們再度為我們付出,我們仍冷眼以對,不僅不表達感激,還覺得受之無愧!因為我們只注意他們的不好,而不想他們的好,這是凡夫境界。
我們修習菩薩道,特別是手給予,就要記得別人的優點、善行、與恩惠。佛、菩薩,與凡夫不同就在於佛菩薩永遠記得別人的恩惠。
我記得一個剛進入僧團時,老師父告訴我的故事,當他從香港移居到美國時(約在1957年),他住在一個很簡陋的地下室裡,每天靠著搬運重物來賺取生活費。這段特別的生活在他的傳記裡沒被提到,只有提到他的成就。他說有一天,一位從香港來的弟子在中國城看到他正在當搬運工,很激動地說:老天啊!師父!您為什麼在這裡做這種工作?,我如果記得沒錯的話,老師父笑著跟她說這在美國很平常啊!,在熙來攘往的大街上,這位女士不顧一切向師父跪拜頂禮,老師父就把她扶起來。師父約在1983-1984年間跟我及其他法師說了這段故事。以此看來,這位女士種下了一顆菩提種子,因為她不在乎師父當時的工作、不在乎他有沒有道場,她只記得過去在香港的道場聆聽師父講法的美好時光,她只聽過師父講法一次或兩次而已,但她非常知恩。我從這個故事學到了知恩,並且謹記在心;我們一旦受到別人的恩惠,就要永遠記住,永遠地尊敬他們,即使後來在他們的生命中發生了任何不好的轉變。
因此,我們修持手給予,也要修持手接受,並且繼續給予,持續善的循環。有了知恩的心,我們會變得容易看見別人的美善,這個美善會映照我們,留在我們心中,不會因為他們的部分行為或不利的流言而移轉。他們或許不完美,但我們應當學會只看他們的好處,以此來幫助自己的心量成長,那麼我們和他們的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感謝收聽!祝大家聖誕快樂!讓我們練習以真誠的知恩心來接受,繼續用我們所學到的方法來給予。讓我們都能時時打開知恩的手,以及給予的眼。
發現這裡換了嗎?不是手給予,眼知恩;而是眼給予,手知恩。
聖誕假期後見!謝謝!
(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409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