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菩提心-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2018/08/20 07:14:09瀏覽380|回應0|推薦0

菩提心-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恆長法師20180402晨間開示
菩提心

各位師兄師姐早安!這是今天的Dharma Espresso
幾天前,我跟大家說了一個關於一位道場志工的故事,當時他問我:為什麼道場的師父說我還沒生起菩提心呢?儘管我一直在道場做志工,在道場裡做很多好事?他很困惑,不斷地問我這個問題。
我之前跟各位提到過華嚴經這句經文: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是佛教裡為人所熟知的一句話,意思是如果你做各種善行,比如去道場、禮佛等等,但是沒有發展菩提心,那麼你的行為依然是魔業,意思是這並不會帶領你走向成佛或證悟。這樣的業使得我們變得更加自私、氣量狹小,使我們遠離覺悟與解脫的正念,尤其會使我們不想為他人及社會做善事。
談菩提心就是談佛業,而非魔業。談菩提心可以分十點來談,現在我只先談三個主要的特點,來加以詳細說明。在之前的Dharma Espresso 所說的只是簡介。
當我們做好事時,有三件事能表現出我們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比如在道場做志工:
1
,我們清楚知道我們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可以總結在6個字裡:利他,樂觀,服務。利他是我們知道所做諸事都是為了利益他人並且以樂觀的態度來進行。利他是why 為何,樂觀是how 如何,服務是what 做何,我們的使命就在這6個字當中。
我們有了這使命後,會發現所有我們的行動都變得有意義。當意識到我們的行動是導向逸樂、奢華,或是出於自私、追求放逸時,我們會立即停止。我們將停止自我放縱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使命是為他人帶來喜樂與利益,而我們的行動始終以服務為出發點。
為何我之前說,有時候我們的心過於算計,總是不停地盤算各種好處,好像我們正在做生意似的,總是想為自己取得最大利潤。雖然我們並沒想要傷害誰,可是我們總是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若是我們一直只想到自己的獲益,生活可能因此而變得不舒適、不放鬆。其他人會清楚地看到我們是在為自己的好處做事,但我們自己看不到,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使命不夠清楚。這使命是什麼?就是利他,樂觀,服務。
2
,更進一步來看,菩提心就是一個讓我們不斷提升進化的使命,也可以說這個使命帶領我們不斷提升。什麼是不斷提升呢?意思是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往垂直、水平及螺旋狀三個方向擴大成長。垂直方向是心靈向上成長,水平方向是善的擴展,螺旋方向是向美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而渴求心靈的提升與擴展是菩提心唯一的徵兆。
如今,我們最缺乏的是心靈成長的垂直方向。心靈成長的意思是我們好好坐下來打坐修行,讓心平靜下來,得以開啟智慧,讓內在心靈不斷地打開。我們通常缺乏心靈成長,因為我們太忙於各種生存需求而忘了我們該有的利他,樂觀,服務的使命。如果我們不必忙於求生存,也有可能是過著奢華舒適的生活、只想到享樂的生活,這也會導向魔業。所以這兩種極端 -- 忙於生存與過度放縱,都會讓我們忘記利他,樂觀,服務的使命。
回來談不斷進化、擴大、打開,這些是生起菩提心的徵兆。
-
垂直方向,心靈成長。就是要保持打坐與打開內在心量。
-
水平方向,善的擴大。就是為他人行善,即使只是一句好話或一個好的舉動,就能打開我們與他人之間友愛的關係。這種友愛的關係會為我們的人際帶來更多的美好。
-
螺旋狀方向,導向美的發展。這是越來越瞭解到生活與趨勢的規矩與法則來提高我們的生活。一位馬來西亞的女士注意到一條滿是垃圾的街道,看起來又髒又醜,於是她徵求政府的許可,讓她在這條街道的牆上創作壁畫來美化環境,如此就不會有人亂丟垃圾。她邀集許多朋友一起來幫忙,其中一位是傑出的藝術家。從此,這條街被美麗的壁畫所裝飾而變成一條美麗的街道;漸漸地,很多人專程來欣賞,因此再也沒人在這裡亂丟垃圾。這是一個向美發展的故事,它也讓我們瞭解到,有時候我們必須知道如何作畫以及如何組織來讓大眾與我們一同合作。在生活中我們必須做很多事,而不只是坐著打坐或發展愛心。同時我們也要發展生活之美。這些都是我們必須不斷發展的生活方向。
所以當我們談及生起菩提心,我們就要經常想到不斷地培養我們的心靈以及一直朝垂直、水平、螺旋的方向提升,以達到真善美。我們的使命遠大於只為自己而活的一己之私,而利他,樂觀,服務的使命精神則是生起菩提心極為重要的要素。
回到前面的問題:為什麼道場裡的師父說我還沒生起菩提心呢?儘管我一直在道場做志工,在道場裡做很多好事?事實上,這位居士之所以做道場志工是因為第一,他有時間;第二,他的善良促使他發展水平方向的善。至於垂直方向的發展,他不想做心靈上的修持;如果問他的話,他會說不想打坐。他沒有心靈的寂靜,只是想要當志工做事,但不喜歡安靜不動。 
3
,如果我們更深入瞭解,我們會看到這位居士並不能跟其他人融洽、隨和地相處,當他跟其他人共事時,他總是帶著優越感,藐視那些沒來做志工的人,批評他們的自私,覺得他比別人更會做事、做得更多。這樣的比較摧毀了心靈成長。我們忙於處理別人不善的故事,而忘了自己需要發展美、善,以及自己的心靈與禪定。
換句話說,道場師父想要告訴那位居士,他並沒有全面發展,而只發展一個方向,善。然而,不確定當他在做這些善行時,是否也同時發展愛心,專注或美感。
因此,生起菩提心是一條全面的修行之道,它令我們能看到其他人以及周遭事物的美;同時不斷地提升並超越我們的侷限性。藉由不斷地改善,我們就能以樂觀的態度前進,這樣的心識會令我們心量開闊、不卡住。這就是菩提心的心識。
感謝各位師兄師姐的收聽!祝你們有個美麗、平靜與覺醒的一天。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409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