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菩提心-恆長法師 / 慈悲服務社
2018/08/06 16:37:02瀏覽1119|回應0|推薦5
菩提心-上恆下長法師
上恆下長法師 主講 弟子 親為法、親宏淵 纂輯
壹.我們的修行理念
我們從華嚴哲理建立我們慈悲服務社的教義宗旨和精神骨髓,我們修行
的目的是發起、長養、成就自己和他人的菩提心,直到圓滿展現自他的自性
光明,正取無上菩提,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華嚴經》說:「忘失菩提

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又說「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

菩提心而出生故。」所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及菩薩學之所依,也是我

們信解行持(證)修行修到成佛的恆常依恃。

《華嚴經》說「汝為饒益一切世間,汝為救護一切眾生,汝為勤求一

切佛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金鬘疏》也說「為了他人之利而欲

求圓滿菩提,與此欲心所相應而發起的心。」所以,菩提心是行者志取大菩

提,成就佛果佛慧之大願,因為唯有具足佛陀淵深的智慧、廣大的悲心和堅

定的意志,才能於生死長流中恆時濟度眾生離苦得樂。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講菩提心,有三個重點:「一者直心,正念真

如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故菩提心包含修證、濟世兩個層面。在修證方面以至誠心正念真如修習六度

萬行,觀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歸趨佛心佛慧以速疾成佛;在濟世方面,

以深心遍閱世間萬行,以大悲心普濟世間有情,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

薩行。是故菩提心是令我們修行能修到成佛的動能。

這本小冊貫串說明我們慈悲服務社於菩提心的義理推演與修習次第。

一.菩提心三面向的開展

直心是一種定力,深心是一種世間的智慧,大悲心是一種愛心,這都是

光明。我們修菩薩道要發展菩提心,就是發展這三種心、發展這三種光明。

(一)直心

直心就是正念真如(從真善美來說是真),今說般若、佛性,真如是個我

們時時刻刻能體會到的空間。只要我們不跟隨心念、情緒走,就能感受到這

個無窮無盡的空間。直心也是覺性、般若智、根本智,我們妄念越少就越能

體現明瞭的智慧,覺知這空間這麼開闊、這麼密切、這麼光亮。那就是不生

不滅的佛性。打坐修定修空能發展直心,它的發展是向上的緃向成長。發展

直心,初學打坐時,最好專注在呼吸,直接體會無窮無盡的心裡空間,一切

心念都好像小鳥飛過去、飛回來,沒有影響到這空間。「斷一分煩惱,證一

分真如;斷一分無明,證一分實相。」直心越發展越能認識真心的空間,心

識層面也容易越向上提升。

(二)大悲心

大悲心是橫向的人際關係,有多少人在我們能包容的範圍,我們的大悲

心就有多大。只能愛某些人、包容某些事情,很多人不能愛、很多事無法包

容,是因為大悲心還限制在小小範圍,心識還在很低的層面。大悲心能穿透

有形有相有限制的框框。如果沒有大悲心,當我們愛一個人時容易卡住,而

大悲心讓我們的愛可以穿透佔有,繼續散播下去;大悲心能穿透思想和觀念

的障礙而不停的開闊,無論外面的境界怎麼變化,我們不受影響,仍然可以

感受到無窮無盡的心靈空間。我們是否進步,在於打坐時有沒有把自由自在

的空間打開,每次都有一些新的發現,而不只是重覆同樣的步驟。越發展大

悲心越令我們不執著,沒有大悲心就會執著,執著會限縮心靈空間、令光明

停止。

(三)深心

在有為的世界裡,產生一種創造的思想,跟隨這個思想到底叫深心。深

心是世間智慧,科學、藝術等等都是深心的表現,它是非常明確、非常了解

一個對象的美。為什麼這個杯子這麼美?因為它是深心所造成的。人類世界

很多東西,都是深心表現所創造出來的。深心的發展應該是發展越高越了

解、越不執著越能放下。這是深心的一個作用。

直心到達真如,是空的境界、不二的境界;有的境界是深心,越聰明深

心就越能表現出來;大悲心是人際關係的光明、是如何對人好。這些都是光

明沒有停止的進化和開闊,也就是般若波羅密。般若波羅密越深我們的心識

就越成長,心識越成長也就越能早日證取大菩提。

二.菩提心的三融涵養

華嚴教法在生活中的運用,直心是對己含融、大悲心是對人包容、深心

是做事圓融。

(一)對己含融

發展直心就是對己含融。含融是心胸開闊,很容易就可以體會到真理。

修含融要經常審問自己、看自己有沒有一種成見、一種固執;有時候聽不到

真理,是因為我們心胸關閉起來。天天自我肯定我像藍天一樣的開闊,不是

小小的雲彩,在打開眼睛與人互動的時候,要打破我們的成見限制,接受別

人,這叫含融。我們修含融要經常看到自己的盲點、成見、限制,經常審視

自己是否有一個不能超脫的框框。所以,含融配我們的法寶—真,我們含融

功夫越深,越能令胸襟開闊、氣量寬廣,打破我們的執著限制,領略萬法、

容納真理,從而體會無我、不二的心識層面,趣入真如。

(二)對人包容

發展大悲心就是對人包容。修行者心靈禪定的功夫雖深,若對人性、組

織、心理、情緒不深究,容易產生很多障礙使心識層面無法提升,菩提心也

不能圓滿,因此需要學習包容。

包容是一種容易原諒、容易體貼他人的寬廣心量,所以包容配我們的法

寶—善。從佛教的角度說,包容是一種感通,能理解、通達別人的思想跟心

情。在我們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不會知道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所行所做是隨

心所欲的事情而已。隨著年齡增長,會發現我們需要被了解、被接受,慢慢

我們也會轉過來聽別人的心聲。學習包容,是學習如何讓自己的個性越來越

成熟、越能諒解別人、越能聽到別人的心聲,因此需要不停的溝通、不停的

想辦法了解對方的需求;然後可以適切表達出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感覺而不

令他人受傷難過。所以包容可以穿透佔有、穿透思想和觀念的障礙而不停的

開闊,繼續散播下去,從而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靈進化。

(三)做事圓融

發展深心就是做事圓融。每件事情都有很多因、很多緣,不是單獨發生

的,都會有層層無盡的變化。我們要了解從因到果的變化過程並隨順各種變

化,如種子播下去,能否長成有很多影響的因素,圓融是一種智慧,知道怎

麼涵養這個種子、放下一些不好的緣,等待一些催化的助緣,掌握洽當的「

時」和「機」,令種子發芽成長。

圓融是我們要了解從因到果的過程是怎樣變化的,然後隨著這種變化,

不自己障礙自己。要跟著它的變而化自己,我們不僅要有圓融的哲理,還要

有這種了解和直覺,不違背因果也不會產生很多很多的痛苦,因為我們顧著

一個方法、一個變,可以隨順事情的機宜變化。在入世修行方面一定要廣學

多聞,要懂心理學、科學、各種技術、環境的種種道理等,這樣我們才能綜

合一切資料,知道事情可能的變化而不迷失目標。因此圓融的功能,是讓我

們的眼睛能盯住佛性,知道一切的變化如何流轉,不會因宇宙的種種情況,

引起我們的貪瞋癡、引起我們的煩惱。圓融最究竟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看到佛

性,知「時」知「機」可以透澈看到很多方面,但不會迷惑方向失、不會去

淨性的目標。

三.我們的行願

就如一杯水,當注入的水達到與杯口一致水平面時,水才能繼續流向下

一個更大的杯子,所以,我們需要社團、朋友和善知識,來令我們的直心、

大悲心、深心能平衡的發展。

我們也祈願學習對己含融、對人包容、做事圓融的精神,與社團、朋友、

善知識一起發起、長養、成就菩提心,大家互相關懷、互相提攜、互相成就,

一起圓滿展現自性光明,也一起幫助與我們有緣的眾生同登彼岸、共證菩提。

貳.我們修行的模式

我們修行的重點在發展菩提心,沒有停止的進化和開闊。塵和光明沒有

不同,有塵,光明更顯得有意義,塵勞的世間正是我們印證修行、成就菩提

的道場。我們修行的模式,是出俗入世相依相濟、個人集體相輔相成。出俗

分為個人修煉(自修)、集體修煉(共修),是屬於修慧的部分;入世亦分為

個人修行(自修)、集體修行(共修),是屬於修福的部分。

一.個人出俗修煉

俗,是指色、受、想、行、識五陰,及其所造成的一切心識盲點、一切

心裡陰影和種種習氣。出俗,是一層一層的超脫這些烏雲。我們個人出俗修

煉的目標,是開發自性光明,拓展可以感知的真心空間。個人出俗自修的方

法,是身心靈全面向上提升淨化。

(一)身體修煉

身體是一切修煉的基礎,身體語言很重要,如我們的坐姿,坐正不容易累,

坐不正會有對脊椎、骨骼、身體的壓力,而產生很多不必要的思想、不需要的形

象在腦袋裡面;身體的能量也連繫著心靈的發展,當身體的能量得到啓發與擴展,

我們會發現更高層次的哲理、更大的宇宙觀、更充滿愛與關懷、更懂得表達自己、

更能圓滿的體現生命。

1.「乾坤十靈」是融合太極、瑜伽、各種氣功所創造的養生功法,做乾坤十靈

的目的,是發啟身體的能量。

2.「大攤屍」,運動之後做大攤屍休息放鬆,以聚集能量、防止能量流失。

3.「打坐」,靜坐轉化身體能量為心靈能量,使心寂靜並開發智慧。

4.「迴向」,謙讓、感激所有善緣匯聚、幫助我們修煉,並將成果迴向給有

緣的人。

練習「乾坤十靈」不只是舞動各種姿勢,是全面性改善健康的計畫,把產

生的能量集合成一種更高的能量,來支持更高心識的建立。這一系統是實用

而有效的方法,能深入改變我們的身心,成就身輕體健、心曠神怡,打造心

靈修煉的基礎。所以,練習乾坤十靈是我們一切修煉的根本。

(二)心靈修煉

心靈修煉的基礎,是身體健康、能量通達。心靈修煉的方法,是發展專

注力、覺知力,一層一層超脫五陰的遮蔽,以認清我們的真心本性。因此,

我們以打坐和修各種祖師傳下來的法來超脫五蘊的纏繞,悟入真如實相的般

若。

我們打坐的基本觀念是:身體要放鬆與不動,心要放下與開闊。

身體放鬆是筋骨肌肉柔軟、呼吸緩慢下來,心也就會慢慢沉靜下來。不動的

意思就是消溶,不動慢慢就沒有邊界、身消溶了、色蘊就消溶,然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一層一層消溶。色蘊如果動的話,能量會使陰影一個一個一直出來。

身體都不動了(陰影的根不動),血氣沉靜,身體的境界慢慢就沒有了,主要是色蘊

不會纏繞了,心慢慢就空出來。

破五蘊的時候叫開闊,開闊是不被一切的境界抓住,打坐有境界好像牆壁一

樣,令人無法看到天空。開闊是我們令光明不會被遮蓋的意思,不會被吸引到境

界那邊。所以身體越不動心胸越開闊,出定以後面對一切環境會很樂觀,放下與

開闊是一不是二。

然後,再以打坐配合修各種法來打開我們心靈的宇宙。除了修煉安然自在

禪、五行禪、七佛禪、華嚴三昧等等,我們還修大悲咒、大悲咒42 手眼、華嚴

42 種子字等等微妙法,來轉業身為法身。

同時,華嚴的佛法是無礙的境界,我們會越修越了知因緣、越多打坐越

清淨、覺知性越來越高,能知時知機、該講的都講、該做的都做。這會有很

不可思議的轉化,能令我們心識越來越成長,心裡越來越明瞭,漸次融入無

邊無際的真如空間。

二.個人入世修行

入世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中修行,我們的精神是給予,給予注意、尊重、

溫暖、關懷、感通、智慧等,主要的目標是幫助人發起、長養、成就自性光

明。整個菩薩道就是從這裏建立起來的,佛教稱為佈施,也就是給予的意思。

佈施的哲學是要幫助自己和對方改變心識層面,從很自私的心態,轉變為少

一點自私。給予是一個很重要的橋樑,要隨之過去的是我們的智慧。

我們除了涵養含融、包容、圓融的精神,還應發展我們的心識層面和自

我肯定,堅定意志、強化行願,使出俗修煉的成就與入世助人的行願輾轉相

成。

(一)提升心識層面

我們的心識層面可分為:「為我」、「為他」、「無我」、「不二」四個層次。

「為我」的人,經常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沒有想到別人;「為他」的人是只

想到別人,我相很小;「無我」、「不二」心識層面的人,沒有我相、人相。一

般人為了滿足身心的慾望,多處在「為我」的心識層面;《華嚴經》的「十信」,

是行者開始超越「為我」的心識層面;十住、十行、十迴向是「為他」的心識層

面;十地,從歡喜地到遠行地是「無我」的心識層面、不動地到佛地是「不二」

的心識層面。

在入世修行中,我們要從「為我」的心識層面,慢慢發展到高一點的「為

他」的心識層面、再到「無我」、「不二」的心識層面,不斷的提升自己。在過

程中展現開闊、包容、明瞭、感通等光明是我們的目標。

開闊是打開心量,發展含融。包容是對人慈悲喜捨,發展慈悲心。明瞭

是一種很清楚的智慧,瞭解次序,發展圓融。感通則非常奧妙,把含融、包

容、圓融連接起來,有感通這三個會慢慢上來。當我們的心識發展越到高的

層面,就越有這四種光明。入世修行的妙處,是在助人的同時也在成就自己,

我們越幫助別人自己也越成就這四種光明。

(二)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對後腦(深層潛意識)說話,它決定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產

生習慣,習慣產生態度,態度產生行為。行為可以看得出來,態度偶爾可以

看出來,習慣、價值觀不容易看出來,自我肯定更看不到。每個人是否成就

在於他的價值觀是為我、為他、無我或不二。用意識修行力量很小,在深層

的潛意識用功,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我們閉上眼睛,身體完全放鬆,打開兩手,然後自我肯定:「我是開闊、

我是無量光明、我是不生不滅的。」這樣我們不是在意識用功,而是在深層

的潛意識用功。這個我不是我相,是佛性、主體、真如。雖然我是無量光明,

但同時也有我相,所以當我站在「我是無量光明」的立場,我不會受傷;反之,

則會感覺到傷痛,因為位置站錯了。《華嚴經》說修行從最底部、最基本、

最深層看不到的地方開始修。修看不到的盲點,更能超脫「為我」的角度,堅

定「為他」、「無我」的價值觀,而展現無窮無盡的自性光明。所以,我們出俗

修煉需要自我肯定,入世修行更需要自我肯定。

出俗修煉的衡量標準,是五陰的破除;入世修行的衡量標準則是開闊、

包容、明瞭、感通四種特質(光明)的展現。出俗修煉,自性光明是一層一層的

開展;入世修行,這四種特質在每一層心識會同時展現。

三.集體出俗修煉

來道場集體共修,可以得到共鳴。在物理學上說,共鳴的力量是原來強度的

倍數。打坐、修法共鳴開闊、放下、光明,拜懺共鳴我們的愛心,曼陀羅共鳴我

們的智慧。大家在一起修煉,共鳴出來開闊、放下、光明、慈悲、智慧等等,不

僅提升我們修行的層次,同時也建立我們道場的文化。

(一)打坐、修法

出俗個人修煉,是我自己自修而已;集體修煉是一群人在一起共修,每

個人迴光反照自己,並光光相照形成光明網。我們自己一個人自修,容易產

生無力感,因為沒有共修的力量互相支持,一曝十寒不容易精進,也沒有人

可以分享、討論、印證。這邊很多高手一起修,幫助我們突破五陰和發展心

識層面,就很容易提升。如唸「唵」字,一個人唸有時力量不夠,大家一起

唸力量不同、感受不同,我們的心胸會受到震動、心量真的能打開。如果大

家能常常一起修煉,產生各種微妙的共鳴,修行的含意就達到另一種境界上

了,修法也容易趣入。

(二)禮懺

「懺」,是發露以往所犯的過錯;「悔」,是決心改往修來。《慈悲三昧水

懺》說:「人活在世界上,誰能沒有過錯?一個修行者失去正念,還是會生

起煩惱。即使修到羅漢的果位,習氣還是會影響他的身業、口業,何況凡夫,

怎麼可能不犯過錯?有智慧的人能覺知,所以能改悔;而愚癡的人想要遮掩

隱藏,反而導致過錯不斷的擴大漫延。」由此觀之,我們有了過錯,最好的

補救方法,就是懺悔。懺悔,不僅能淨化做錯事之後心中所產生的負面思想,

也是改過遷善、向上升進的心志。

我們薰習、禮拜《觀音懺》、《地藏懺》、《彌陀懺》、《華嚴懺》四部懺法。

《觀音懺》以觀音菩薩修行的行門,啓發我們「為他」的心,重點是在現

業(意識)部分,讓我們心中的花朵綻放,越做好事就越不會做壞事。

《地藏懺》以六個行門令我們展開心量,它的內容比較長,拜懺時容易

產生定力,定力能讓不停循環的宿業停止;《地藏懺》也能把我們潛意識裡

的諸多良善的習氣寶藏引發上來,展現好因使心胸開闊無邊。

《彌陀懺》以阿彌陀佛和諸佛菩薩的他力協助,令我們在超意識本來具

有的無量光明進到意識中,令自性自我肯定:我是無量光明、我是無邊愛心、

我是無窮無盡的慈悲,展現無漏的好果。

《華嚴懺》總結三部懺法,說明華嚴修行過程,如何懺悔、如何轉化境

界來開闊心量,令修煉者能超越遇到的境界、碰到的障礙,而不斷的一層一

層向上提升。

(三)曼陀羅

曼陀羅是依據華嚴般若哲理建立的修煉道場,是諸佛菩薩現身之處、是

入法界之門,也是超渡亡靈之處。自古以來,祖師們建立曼陀羅,藉助諸佛

菩薩的力量,來轉化修行者的二元心識為真心不二的心識。

我們對於亡靈的態度是邀請,如果願意,請跟我們一起修行三天。在曼

陀羅法會中,每個人都有一個掛在胸前的小袋子,放著祖先或有緣亡靈名字

的牌位。我們很恭敬這個牌位,因為每個牌位代表每個亡靈的身體,我們拜

下去亡靈跟著拜,不是超渡,是我們一起共修。因為我很關懷亡靈、祖先,

所以才請他們來一起共修。

進入曼陀羅,四面的修行者都面向中間的佛像或如意珠,發出自己的智

慧光明、共鳴智慧。我們啟發全面性的思維模式,來超脫物慾的追求、狹隘

偏頗的宇宙觀、所有有限主義的控制,並不停開闊人緣網絡、廣結無限善緣

情感。所以,曼陀羅是我們通往另一個宇宙(真實的世界)的接引之門。

(四)形成文化

文化是一種很容易被接受,能自然提升心靈的力量。共同的文化,令人

和合也能令人改變心靈。修煉不是空談,我們要發展心胸開闊、心量包容等

等,需要有人、事的歷練和檢驗,因此,我們需要在社團、公司、家庭的互

動、實踐中,來建立我們的文化。

1.「啟發的文化」,開闊是個人文化,延伸到集體形成啟發的文化。

我們本性都有開闊、都喜歡開闊的感受,一進這個團體,看到每個人的

表情和行為,自然感覺到要隨之改變;每個人的開闊,令集體有啓發的

力量。

2.「慈悲的文化」,包容是個人的文化,延伸到集體形成慈悲的文化。

慈是可愛(being loveable),令人一見就能發心修行,原來無緣馬上能結

上緣,就是慈的力量;悲是愛人( loving ),能給人溫暖、能感通、能令人

打開心結,就是悲的力量。我們要以慈悲喜捨來建立我們的精神。

3.「寂靜的文化」,明瞭是個人的文化,延伸到集體形成寂靜的文化。

打坐要達到寂靜,寂靜的文化能令我們自己明瞭,在寂靜的時候產生專

注力、產生覺知力、產生很多的力,我們需要有寂靜的文化。

4.「迴向的文化」感通是個人的文化,延伸到集體形成迴向的文化。

我們修行的動機是有人需要我們修,每一次修行,迴向給自己身中的業

障和因緣網中的眾生。迴向文化是發揮大家集體的光明。

出俗的集體共修能產生很高的心識層面,我不是我,我是這個群體,我

不為我自己、我為這麼多人,這會令我們心胸越來越開闊、心量越來越包容、

心智越來越明瞭、心靈越來越感通。

四.集體入世修行

《華嚴經》在光明網講集體修行,形容三昧如三十三天的一個網,一個

一個得三昧者就如水晶球,會反光到無量無邊的水晶球、無量無邊水晶球的

境界也會反光到每一個水晶球,重重無盡就形成地網、形成重重地網。這種

思想理念遠遠超過那個時代,與那個時代的社會型態有距離,所以一直沒能

得到很好的發展。我們現在有e-mail、phone 電話、電信,有很多方便去跟外

界結合、連結,所以我們與親戚朋友、周遭眾人,越來越如《華嚴經》所說

結合成一個網、一個矩陣,菩薩海會就好比是雲端、是一個光明網。《華嚴

經》集體入世修行普濟眾生的大悲行願因此在現代可以得到很好發展,現代

菩提心的內涵也更為充實,可以更加豐富修證的體驗和加速解悟的進程。

集體入世修行,是人與人的聯合行動,當一群人在一起,會把個人的精

神帶到這個團體,慢慢會建立起共同的文化,這是共修來的。但是建立共同

的文化還不夠,若沒有入世組織制度的配合,就做不成入世利他、度他的行

願。所以要怎樣佈施、要佈施給予誰、要做甚麼事,我們需要一個組織來規

劃執行。從這個慈悲的文化,變成有慈悲的個性,能令一群人一致行動、具

體有效的服務社會,需要建造一個具有良好制度和運作系統的組織。我們能

把握好組織的規則和規律,事情就能成就。組織好個人修行也會好,組織不

好個人修行好也沒地方發揮。

(一)建立一個「諸菩薩」的團體

慈悲服務社是為了讓成員發揮菩薩道,建立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溫

暖、感通的文化,展現自性光明,發揮慈悲喜捨的無量心而建立的社團組織。

所要發展的是在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的互動中,發揮我們含融、包容、

圓融的精神,展現開闊、包容、明瞭、感通等光明的目標,體現出俗與入世

的這個道。

「諸菩薩」是一個大眾團體、一個眾生網,有同樣的心胸、頻率、紀律。

大家為修行而來,為了某些共同理念而付出,不限定在哪個層面,更不拘哪

個職位,心沒有邊際、不受限制的向師父學道,依師父指引,發起、長養、

成就自己和他人的自性光明,從而了解菩薩道、力行菩薩道,來成就「諸菩

薩」團體。

(二)圓滿每個人奉獻所長的大願

我們來做事、來奉獻,有成就感;不會講是講非,當一個義工,感覺很

不錯,這一種組織是健康的。因為有系統制度的壓力,大家不會造次,有關

懷、有鼓勵,在這裡每個人都能奉獻所長。

(三)分享我們的心(領悟)給大家

我們來很高興、我們share 分享我們的心給大家,來此地的目的為了給予

與提升,有事大家一起做,很快就完成,沒有忌妒障礙。慈悲服務社希望朝

「我們分享we share」這個目標發展。我們是一個很微小的團體成員不多,

希望大家來,多多分享大家的愛心、好心。

(四)成為引領法要、輸出愛心的善知識

人們來這裡沒有自私的目地,是很有修養、很容易成熟的;善知識是要

來成就大眾的,他以證悟者、長者、父母親、可信的朋友、顧問等角色來幫

助大眾。我們在這裡一起學習菩薩道、互相提攜、互相成就為引領法要、展

現愛心、輸出愛心的善知識。

參.我們的特色

一.我們的圖騰

我們慈悲服務社從華嚴哲理建立我們的教義宗旨和精神骨髓,我們的

使命是發揮菩薩道、造就力行菩薩道的人。我們圖騰的顏色是青綠色,代表

一種很高的心識層面,方向是向上成長,表徵在二十一世紀修行菩薩學需要

打開心量,將身體、情感、理智、心靈、社會貢獻、道德觀、宇宙觀、人際

關係、組織認知等九個方面都提升,才能達到《華嚴經》的菩薩境界。所以,

我們的修行模式,主張人生的每個方面都要修。畫一個十字來說,右邊是eq

( emotional intelligence)、左邊是iq (intellectual intelligence)、下邊是sq (social

intelligence),上邊是心靈,中間交界就是身體。

身體,是一切修行的基礎,身體裡面的內力是一種氣脈架構。修煉乾坤

十靈不僅增進身體健康,亦能提升能量、鍛煉內力。

情感,我們要成為一個可愛、可信、可靠、可交往的人,與別人有很好

的關係。一般稱eq。

理智,要了解道理、了解真理、了解佛法、了解專業知識,這是我們左

腦的功能。一般稱iq。

社會貢獻,要入世、到社會去服務,叫sq。就是負擔起帶給世人和平、

喜悅和快樂的責任,幫助眾生提升心靈層次,讓無量世界的眾生得道、無數

的心識轉成佛智。

心靈方面,我們的心靈好像天空一樣,雲彩可以在天空來回,但沒有辦

法損害天空。我們要心靈達到這一種空闊、這一種寂靜。

道德觀,道德是從心靈到情緒中間的轉化。如經常罵人,能找出原因,

並善導此能量來涵養心靈,不再用於罵人的行為上,這叫道德。這個時代,

要認知自己的美好、發展自己的心靈,需要道德觀。

宇宙觀,是看待外面世界、種種環境、種種境界的觀點。修行,應破除

只為生存和部落主義的宇宙觀,發展社會主義、全球主義、宇宙主義的宇宙

觀,一層一層越來越寬廣。

人際關係,要先了解彼此的關係,知道怎麼做好自己的本份,然後把整

個人際關係網提升。這需要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喜悅、越來越關懷,發展真

正的責任,才能帶動所有相關的人都提升。

慈悲服務社的方向是每個成員越來越可愛,對外讓每個人感受到溫暖、

關懷、感通。不要想成佛,要想如何越來越可愛,令週圍的人感覺到溫暖。

師父叮囑我們修行之始,關鍵在於從六種心而發的六種行為。這六種行為引

導我們打開心量,走向「為他」心識,是實踐菩薩道的座右銘。包括:

「大愛心」,是無條件的、不自私、不佔有的愛和付出。

「放下心」,以寂靜、放鬆趣入不生不滅、本自俱有的不二真心,然後

入世,以身、口、意來幫助眾生去認知並體現這真心。

「原諒心」,能夠隨時處在開闊丶慷慨和包融的心識,去原諒和忘記苦

難、煩惱。

「隨順心」,不跟隨我們自私自利的心,知時知機,依環境、條件、情

況,以親和力循勢而為。

「感通心」,仔細觀察、用心傾聽難言之隱,給予受苦者適切的安慰、

關心、照顧,讓慈悲和愛的光照溶解一切吝嗇、卑鄙、暴力、憤怒、嫉妒。

二.全面修行模式的精義

《華嚴經》注重如何將佛性的「相狀」展現,佛性的「相狀」就是光明,

展現是「開」的意思,所以,佛在華嚴會上不講法,祂只放光。十信的法,

從腳底放光,意思是說我們剛開始修行,要腳踏實地,在人家看不到的地方

修;到十住,佛從十個腳趾頭放光,十個指頭代表我們要開始修十個波羅蜜;

十行,佛從小腿放光,心胸非常開闊,完全為別人,代表我們的心識已經轉

變了;等到十迴向,佛從膝蓋放光,代表我們能隨處自在,無論甚麼情況都

不會退心了。

在《華嚴經》法會中,佛也經常放光照耀諸菩薩、給予十種智慧和十種

波羅蜜,顯示華嚴教法,修行可以藉助「共力」。我們修行多少劫了,還是

像一粒微塵,不怎麼偉大。如果,我們去和諸佛菩薩結一個緣,菩薩海會就

好比是雲端、一個光明網,我們自修5%祂會幫我們95%,使我們容易成就。

所以,我們修行要發揮共力的綜效,不只要自修更要教人修;不只要出俗更

要入世普濟眾生,圓滿展現自己和他人的的自性光明,光光相照中匯入華嚴

海會。

出俗方面,我們練養生功法、打坐修法來轉化自己的身心靈,要打破色、

受、想、行、識五蘊,體會到身體變空,外面是一層皮如空殼,然後再運用

法門,令外殼破了,你體會到光明就放出。在華嚴教法而言,就是「展現自

性光明」。歷代華嚴祖師不只是修煉這一顆能悟的心,還要修成光明身。就

是當五蘊盡除時,真心會現前;當真心現前之際,將會出現光明身(佛有十身,

光明身是其中之一種)。入世方面,我們與人分享、教人修行並從事慈善服務工

作,貢獻自己的心力,以幫助因緣網眾生發起菩提心,乃至圓滿展現他們的

自性光明。

全面修行的精義是,是出俗入世、個人集體四者之間互相成就,有各種

方便的橋樑加以連結。

(一)出俗入世相依相濟

我們的心識層面和五陰有關而不必然相關,很多人將兩邊混淆,認為出

俗打坐的功夫高,入世的心識層面就會到達相應的程度。其實不然。自己修

煉和與人分享、教人修行,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然而,在我們的修行模式中,

出俗修煉的成就,是入世修行的基礎;入世修行成就的各種光明,也可以返

回來提升出俗修煉的層次。

打坐入禪時,我們從頭到腳每個部位放鬆,放鬆是為了讓身體不動,因

為我們常常誤認為這個身體是真的,所以要放鬆它。唸楞嚴咒或大悲咒展現

真心,進入真如的境界。出禪時從心輪唸大悲咒咒心,並放出花朵送給需要

的人,回歸真性。住禪時專注呼吸、觀想或唸咒淨化我相;藉由唸誦不同的

咒語、相應佛菩薩的願行,來提升我們的心識層面。例如:

「七佛滅罪真言」觀想佛出現在前、後、右、左、上、下,一切的毫光

都返照回自己,令我們業障悉消出,一切黑暗都變成光明。

「日月光神咒」日光神咒令我們展開智慧,透過布施自己,消除我相的

執著,不會鎖在自我的樊籬,入世行道無礙。月光神咒令我們陰陽調和,療

癒病痛,轉化情緒,看透盲點和陰影,出俗無礙。

「無畏光明法」唸「唵 薩皤囉罰曳 數怛那怛寫」,觀想後面七輪放光,前

面心輪也放光,從心輪的光,有十種德可以送人,十種德包含光明、花、香、

音樂、法音、甘露、珠寶、飲食、手、溫暖。這法門的功用在於化煩惱、轉

情緒、得清淨,讓自性光明展現出來。

「如意珠手眼修持」是一真法界濃縮在一個象徵性的如意珠裡,修如意

珠手等於我們入法界。

以上修法是出俗的修煉,要配合微細的呼吸,需要時間修煉。祖師們用

這方法入法界,當我們全面瞭解後,可以選擇只修其中一部分,但還要加上

發心入世服務。要瞭解身體是假的,生命是借來用的。我們修這麼高的法,

是為了要給予而不是要得到,所以,越修我們的心識將會越提升、心量將會

越開闊。

與此同時,我們修各種接通出俗、入世的橋樑。自在、清淨、喜悅、無

畏是自性本來的特質、是我們在出俗打坐時內心的感受(境界);這也是從出

俗到入世的四個橋樑,能令我們打坐時內心的感受,運用在入世的生活上。

例如:

「包容無畏橋」是在打坐結尾或睡覺前做,觀想以自己為中心畫個圓

圈,首先右上邊是第一個區塊,邀請我們最親愛的人如父母、丈夫、太太或

小孩進來;前面是第二個區塊,裡面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人;第三個左上區塊

是與我們有過節的人,如讓我們生氣、討厭、傷害我們的人;第四區塊在後

面,是以往的舊緣;左右兩邊的區塊,是不深交而有關係的人或一般同事。

圓圈是個表法,代表包容。我們的圓圈越來越大,能容納的人越來越多。

一開始我們先觀想五個人,第二天加上一兩個人,第三天再加上一兩個人,

一年後你加到三百多少人,腦袋維持三百多人,你的腦袋已更新,智慧被開

啓變得非常敏銳,你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仔細觀察自己邀請的動作和語言。注意兩手,一切在圈子裡的人被我們

的兩手包起來,把左手放在心輪,右手放在左手上,把圈子裡的人都放到我

們的心裡,感受心中的溫暖、喜悅。自我肯定:「我是包容,我是無畏。」合

掌感謝在圈內因緣網的人。認知到自己的盲點是這個方法的重點,反回來看

自己,看得夠時微妙處就會出現,主體會慢慢提升到更高層的境界。

從出俗到入世,還可修「療癒傷痛橋」、「喜悅橋」等等。從入世返回出

俗,則可以隨種種因緣修種種法,達到全部生活境界的修行。

(二)個人集體相輔相成

人人展現自性光明,共修的人就能形成光明網,並提升整個因緣網的層

次。人人開闊,共修的人會受到啟發,進而啟發他人;人人包容,共修的人

會感受到溫暖、得到照顧,進而關懷他人;人人明瞭,共修時就容易產生專

注力、覺知力,進而身心寂靜法喜充滿;人人感通,共修時就能形成強大的

迴向力量。

另一方面,我們要以集體的修煉,來提升個人力量、幫助每一個成員超

越個人局限。建立文化和組織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護持、幫助個人得到

種種提升的方便,在出俗修煉方面容易展現自性光明,在入世修行方面容易

發展心識層面。更進一步,我們還要善用集體文化、組織制度的力量,提供

各種方便,令行者容易行菩薩道、容易成就一切因緣網的眾生。例如:

「禮懺」共鳴感情、分享領悟,拜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消業障而已,

而是將大家的愛心集中,一起播散出去,過程中讓出俗的文化進去我們心靈

深層,再以聽講、研究、分享領悟的課程作為橋梁,如此才能把出俗的體悟

運用到入世。

「曼陀羅法會」建立曼陀羅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眾人貢獻數百小時擺

設法器、供品,計算、測量、連接會場,建造曼陀羅圖形等等工作。然而,

建立曼陀羅更重要的要素,是感情、熱情、關懷心、團隊感情和親切的笑容。

唯有集體的感情力量,能夠感動法界諸佛和陰界亡靈來共同參予法會,也給

參與的人帶來喜悅和歡笑。

「絹索手修持」絹索手配合包容,用五色線代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祂

的意思是說,人與人的關係好像中間有一條線,我的思想放在這條線就跑到

你的心,你的思想放到這條線就回到我的心,這中間流轉的是愛心。在宇宙

上,哪一條線都有可能打結,只有用光明做的線不可能會打結。你唸個咒,

觀想五色線,這個線慢慢變成光明,結就化掉了。如果我們把每個關係的管

道都變成愛心的光明,那我們就不會打結。

「寶鏡手修持」寶鏡會反映一切東西、一切境界,令我們開出來智慧眼。

修寶鏡手你要唸個咒,寶鏡手的神妙在修圓融,一切事情要發生,它會現在

這個寶鏡裡面。你修一陣子,你可能看到一兩天要發生的事。有時候整一年

的事情,你可以在一秒鐘看到。有時候你可以看到過去幾生幾世發生的事

情。有時候你可以看到盲點,有時候你可能看到一個人的事情。我們每個人

到這個世界上,有個命、有能力、有本錢。使命,是我們應該做什麼事,才

能成就我們的命。修寶鏡手能使一切都現出來,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

認出自己的使命。

總之,我們的修行模式,著重出俗入世、個人集體,相依相濟、相輔相

成,四個區塊也是四個領域,輾轉相依,互相成長。三融之中,含融是對己、

對人是包容、做事是圓融,含融、包容、圓融也是打開心胸的方法,哪個方

法配哪個領域,沒有限制。大愛心、放下心、原諒心、隨順心、開闊心、感

通心等六種心,是我們修行走向「為他」心識的起點,同時也是我們達道「無

我」、「不二」心識的關鍵點。

三.我們的管道

(一)課程與活動

1.講經傳法

師父講經說法行程都是公開的,我們會在網站和禪堂公告出來,並以電

子郵件通知慈悲服務社每一位會員。我們隨時歡迎舊雨新知同修道友,共聆

法音、並蒙法恩、同享法喜。

2.禮懺

每週六或週日,禪堂有拜懺共修活動,並於拜懺之後一起打坐,然後大

家分享心得。

3.乾坤十靈與各種共修

(1)高雄、台南實修禪堂,白天、晚上都有乾坤十靈教學課程。

(2)高雄每週六有乾坤十靈教練培訓課程。

(3)每週都有固定共修的打坐、修法課程。

(4)機關團體若有需求,我們可派教練前往教授乾坤十靈。

(二)網路資訊

1.youtube 講經影片

師父講經、說法、教授功法等等影片,都上傳youtube,歡迎收看。

2.我們的網站

請透過www.csstaiwan.org 與我們連絡。

~感謝~

◎講錄繕打:芬玉、美珠、慧英、繹敬、秀娥

◎圖表編繪:淑娟、伯晟

FROM   http://www.xn--lhr153a3mat4qlpz.tw/hiwin0064/store/F4/put-1.pdf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1387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