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靜坐趣事----初閱釋禪波羅蜜之感應 林釗誠教授著
2008/12/02 10:06:14瀏覽1745|回應0|推薦12

      靜坐趣記初閱釋禪波羅蜜之「感應」

 近來靜坐實為不靜之坐,所以謂之不靜之坐,乃因靜坐時總覺氣於頭頸之間轉動,故時時出現仰頭、低頭及左右轉頭之頭部伸展動作,此一動作必由頸部帶動,因此頸部也必會動,頸部既會動,肩部便也不得安寧,偶而會左右或上下搖動。儘管此類動作,均甚緩慢,但終歸是動,而非靜,因此名之為靜坐,還不如稱之為動坐,更為貼切。

 因已習慣於自發功之氣動,因此對無法於打坐中靜止不動,自己倒不以為意,反正順氣之行就是練功,終有一天它會靜下來。另外,我總覺得是天氣太冷,鼻子與氣管過敏,氣欲為我禦寒,才有上述動作。換言之,我將不靜之坐視為氣在為我療過敏之疾,因此更不在意。

 此一不靜之坐,具體而言,常是氣於上半身動個不停時,下半身反而處於極為靜止之狀態,絲毫不覺氣在運行,因而坐不到半個小時,便覺得右腳甚麻,不加理會,繼續坐下去,則不須五分鐘,就會麻至毫無知覺。接著氣會由大腿緩緩動起,動作甚為細微,逐漸向膝蓋、小腿延伸,進而會將壓於左腿下,而仍無知覺之腳板抽出,再將整隻腳伸直或弓腿做搖動等舒緩動作,待血液循環稍為正常,才又盤腿而坐。然而坐不到幾分鐘,右腳又漸麻,此時腳趾因已恢復知覺,故會動起來。

 在下半身做舒緩動作時,原先動個不停之上半身,反而不再動,處於極靜止之狀態。就這樣,上、下半身輪流動,靜坐即成不靜之坐。

 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台南儒教會上靜坐課,打坐時仍是不靜。當晚下課後,吳教授交給我一部天台宗開山始祖智者大師所著釋禪波羅蜜,囑我有空參閱,並強調應會有助於練功。我自從練功以後,其實已近於束書不觀,為的是能專注,但感於吳教授之誠意,心想卻之不恭,還是收下。

回家後,坐電梯上樓,在電梯裡好奇心起,略略將序翻閱了一下,知道這是一部闡釋禪定修行之書,且是說漸修禪,不是頓悟禪。若在過去,因受六祖壇經影響,覺得修禪要悟,當下就須悟,那有漸悟之理,對這類書大概不會有興趣看,如今或許少了執著,因此心裡並不排斥。但仍沒有急欲讀之而後快之衝動。吃過飯,盥洗後,近晚間十時三十分,打開電視,並隨手翻開書,於是一面看電視,一面草草略讀,看了導讀與第一、二卷,略知梗概,忽然動念欲靜坐,便關電視,閤上書,穿襪,鋪軟墊,關燈,靜坐起來。

 因家中無人,我怕以練功靜坐,又會發生未能給人按摩布氣而收不了功之事,因此便直接盤腿坐下。不料此次靜坐,竟靜靜坐住,而非不靜之坐。當時一坐下,便覺氣極沈穩,頭不動,頸不扭,肩不搖,身體如定住一般,無法動彈。甚至覺得連耳與鼻,也被一股強大之力緊緊封住,剎時聽不到一點聲音,不,或許是沒有聲音可進入耳朵裡,而鼻子竟閉氣無法呼吸,直至喘不過氣來,才驚覺而猛吸幾口氣,但稍稍可呼吸後,又隨即閉氣。究竟每次閉氣時間多久,自己無法估算,或許不太久,只是總在喘不過氣時,便又恢復鼻息。隨後全身就只有氣在鼻與腹間來回流轉,其它部位有如凝結般,還是動不了。而後,耳朵漸漸有些微聲音進來,依稀是樓下男人步行時的說話聲。接著身體似乎也有些解涷,但極為緩慢。

在此期間,意識仍很清楚,還有幾個念頭閃過。其中一個便是想到釋禪波羅蜜,當時想著:真巧,為何才看了幾頁,就被定住。但此一念頭生起時,連心也有如被定住一般,絲毫不感到害怕和恐懼。忽然又起念,應已坐夠久,右腳麻不麻。念頭才生起,注意力即轉移至右腳,發現並不如過去不靜之坐時麻,仍有知覺。

此外也曾起念,為何靜坐會突然由動轉靜,起初以為是傍晚在儒教會練功,對同修按摩布氣後,氣突然散盡,因此感覺不到氣動。細察後發現並不是如此,氣其實極為飽和,注滿全身,甚至有一段時間還覺得全身宛如小宇宙,布滿閃爍之星光,且星光不是點點發亮,而是成串排列,後來又似乎融成一片,便覺得自己彷彿籠罩在金光之中。

 身體終於稍稍動了。這才發現全身定住不動時,頭向前傾,於是將頭向後挪,身體隨之坐正,一坐正,即又定住不動。又感到周身佈滿星星般之光點,閃閃發亮,氣於體內流注。就這樣坐至手動、散盤之腳也動之後,才緩緩按摩,準備收功。這時發現右腳雖麻,但仍可動彈,不致於毫無知覺。而起身後看時鐘,竟坐約一小時十分鐘,此乃靜坐以來時間最久之一次,但雖較平日多坐一、二十分鐘,卻不覺得累,且因幾乎定住不動,時間反而過得頗快。心想在坐中不知是否入定?後來又覺得入不入定,並不重要,因為就我近日之靜坐而言,這已是非常不同之體驗。

  此一非常不同之體驗,令我聯想及智者大師的禪定著作,二者之間有著似有還無之連繫,一想及此,雖然覺得有些荒謬,卻又覺得有趣。這或許只是巧合,但也或許是冥冥中有某種感應。我事後思索,覺得兩者都說得通。因為過去氣也有過動極而趨靜之例,昨晚可能氣正欲趨靜,而適閱此書,此謂之巧合。但也可能是在看這部禪書時,雖只是隨手翻閱,不怎麼用心,心卻已因禪念而趨於安定,心之安定,或許影響及於氣,致靜坐時氣更沈穩,而氣更沈穩,又影響及於心,使心更安定,二者互為因果,此謂之感應。

  次日早晨練功,仍是靜坐,但又回歸於不靜之坐,頭部左右擺動,只是動作較少,比平日不靜之坐稍為靜止。這或許也可佐證二十九日晚間靜坐之靜,與智者大師之書,脫不了微妙關係。當然,若這只是牽強附會之詞,也只能請智者大師海涵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ylon&aid=243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