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7 22:28:51瀏覽984|回應0|推薦4 | |
去年( 2010 )十月初,某日凌晨的嘉義市街頭發生一起車禍,一輛小轎車一口氣將停放在路邊的十多台機車撞飛;肇事車主說自己是因為吃了感冒藥,精神不濟才會失控撞上的( 新聞 )。同年底,在中山高台南仁德交流到附近,一輛拖板車撞上停在路肩的環保車,車主也表示,自己是吃了感冒藥的關係( 新聞 )。 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 2007 年,南投埔里曾經發生過一樁悲劇,一名駕駛公務車的司機,自陳因為吃了感冒藥後開車上路,一邊開車一安打瞌睡,因而撞死了騎乘機車的一對母女,後來被依業務過失致死罪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五年;但是判決中,完全沒有提及吃感冒藥與開車上路之間的責任問題 (南投地方法院刑事 97 年埔交簡字第 136 號) 。 一直以來,國家與社會逐步提高酒後駕車的管制密度與處罰,因為在酒精隨處可得的社會中,酒後駕車的問題是十分嚴重的公共危險議題,可參考筆者「 酒精對社會的傷害 」一文。 不過,當某些藥物,像是上面提到的感冒藥,雖然不是酒精、也不屬於毒品等管制藥品,但是同樣會降低駕駛人的注意程度,提高肇事的風險時,則成為社會公共危險問題的漏洞。 2010 年 1 月份的「事故分析與預防」(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刊登了一篇來自加拿大的研究,研究分析了美國道路事故自 1975 年來的數千筆案例,發現當駕駛人服用了含有可待因( codeine )的止痛、止咳藥後,不安全駕駛的風險將會提高。以女性而言,風險將提高 42% ;男性則會提高 74% 。 然而,無論是在美國或我國,含有可待因的藥物是很常見的,以咳嗽糖漿、止咳藥、與部分鎮痛解熱藥物為主。 在法國,根據影響駕駛的程度,所有藥物分成 0~3 四個等級,等級 0 表示不影響駕駛,其他等級分別為 :
2010 年 11 月份的 PLoS Medison 刊登了另一篇來自法國的研究,在這個研究中,由 Ludivine Orriols 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統計法國全國從 2005 年 7 月到 2008 年 5 月之間有發生傷亡的交通事故,找出須負擔肇事責任的駕駛人,再與國家健康保險資料進行比對。 研究結果發現,服用等級 2~3 類藥物的駕駛人,有較高的機率成為須負擔肇事責任的一方。更近一步說明,使用一種等級 2~3 類藥物的駕駛人,肇事機率將提高 1.06~1.22 倍;使用超過三種等級 2~3 類藥物的駕駛人,肇事機率將提高 1.58~2.25 倍。
在台灣,並沒有針對藥物影響駕駛的程度進行分級,如果是以駕駛為業的朋友,或是已經知道自己會駕駛任何一種交通工具,服用任何藥物都應該閱讀藥品說明書,或者直接詢問開藥醫師或藥師,確保服用藥物不會影響駕駛安全。 另外,雖然以法國的分級舉例來說,大部分是比較特殊的藥物。但是,別忘了,以美國數據進行的研究發現,咳嗽糖漿和部分鎮痛解熱藥物含有可待因,提高駕駛人的肇事風險。還有,有些糖尿病藥物可能會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但是這種副作用是因人而異的,嚴重也可能引起痙攣、甚至休克。 以我國的幅員來說,駕駛的距離與時間,並不像歐美國家那樣,動輒可能以日計算;也因此,藥物對駕駛安全的問題,與酒駕相比之下,似乎不那麼嚴重,也沒有受到社會重視。但是,對於職業駕駛人而言,藥物的影響,因為必須長時間、長途的行駛在公共道路上,風險也相對增加。 因此,主管機關應該加強對職業駕駛人用藥與駕駛安全的教育宣導,也應該對常用藥物進行駕駛安全的分級;未來,對於明知可能影響駕駛安全的藥物,如果還是在服用後開車上路而肇事的駕駛人,才有依刑法不能安全駕駛罪處罰的依據。 參考資料: Sacha Dubois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pioid analgesics and unsafe driving actions preceding fatal crashes ,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Volume 42, Issue 1, January 2010, Pages 30-37. (http://dx.doi.org/10.1016/j.aap.2009.06.030) Ludivine Orriols et al. , Prescription Medicines and the Risk of Road Traffic Crashes: A French Registry-Based Study, PLoS Med, 7(11): e1000366, 2010. (http://dx.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0366) WorstPills.org , Prescription Drugs and Increased Traffic Accident Risk, Best Pills Worst Pills Newsletter, July 2011.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