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5 10:00:31瀏覽2527|回應4|推薦17 | |
聯合國不干預內亂,任令盧安達種族屠殺;記者不介入歷史,報導自焚不救人。在戰場與血腥裡,他們都選擇了旁觀。
聯合國對「盧安達屠殺」袖手旁觀,遭媒體大肆抨擊。漫畫諷刺聯合國慶幸置身事外,並能「有尊嚴」地平靜討論。 「每年四月,雨會降臨盧安達,當地人總會感恩天降甘霖,視為祝福,沒想到1994年4月帶來的卻是種族屠殺。」電影《泣血四月》(Sometimes In April)的製片說。這部電影,本月HBO重播三個場次。 《泣血四月》以種族屠殺為背景,藉由一對胡圖族(Hutu)兄弟來呈現暴行。在幾近滅族的一百多天裡,胡圖人殘殺了近百萬的圖西人(Tutsi)。導演盧佩克(Raoul Peck)希望影片能還原歷史,特地把外景隊拉到屠殺現場實地拍攝,許多演員根本就是倖存者。 「這是與史實最接近的一部電影。」盧佩克說。 劇組特地安排五位心理醫師待命,因為對演員而言,許多場景都是災難的一再提醒。其中有個場景是沼澤內散佈屍體,一名女演員就因太過真實而當場尖叫、哭泣,「幸好」有心理醫師在。 片中的兄弟,哥哥奧古斯丁娶圖西人為妻,弟弟則是在電台煽動「胡圖理念」的種族主義份子。胡圖部隊開始殺害圖西人時,對鴿派的胡圖人也不手軟,奧古斯丁僅以身存,委託弟弟照顧的妻小都遭殺害。10年後奧古斯丁前往聯合國法庭,仍無法原諒等待審判的弟弟。兄弟見面相當激動,奧古斯丁最終瞭解,弟弟曾力圖搶救嫂嫂,才重敘手足情。 另一部電影《盧安達飯店》是真人真事,情節近似辛德勒名單。胡圖族的飯店經理保羅,妻子、親戚及鄰居幾乎都是圖西人,由於飯店專門接待歐洲遊客和當地軍政要員,保羅藉由這層關係,安排眾人避難於飯店。但保羅向西方國家尋求援助,卻四處碰壁。 種族屠殺震驚全球,但美國剛因介入索馬利亞遭國際譴責,因此不想出手,駐紮附近的聯合國部隊於是聲稱「不干預內亂」而袖手旁觀,結果,盧安達在他們眼前成為人間煉獄,屍成山,血成河。保羅後來重返盧安達,飯店外仍殘留血漬,經歷十年風雨而不褪色,成為現在遊客必到的憑悼之處。 基督教組織「禧年行動」(Jubilee Action)發表一份的「盧安達報告」(report on Rwanda)。照片是慘遭屠殺者的屍骸。網址http://www.davidalton.com/rwandareport.html 戰場與血腥,阿奈特非常熟悉。 現年73歲的阿奈特(Peter Arnett)是美國知名戰地記者,四月下旬應邀來台,以「美國,從西貢戰場到巴格達戰場」為題演講。阿奈特曾因報導越戰獲得普立茲獎,當時的和尚自焚報導頗受爭議,曾有記者同行問他,你在現場目擊,為何不出手救人?他回答,那不是一場意外,而是一項政治聲明,「身為記者,我不能介入歷史。」 他們都選擇袖手旁觀!在盧安達,聯合國部隊不干預內亂;在越南,戰地記者不介入歷史。 「十年前我獨家專訪賓拉丹時,誰會相信他對美國的宣戰是真的?」阿奈特對台灣的聽眾這麼說。如今,他若應賓拉丹之邀專訪,會不會把賓拉丹的藏身處(假使沒被蒙住眼睛)告訴軍方?就如同記者訪問通緝犯,要不要告訴警方?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第一次波灣戰爭時,阿奈特也曾獨家採訪「敵對國」領袖海珊,事後被詢問報導職責與愛國情操何者重要,他表示:首先選擇當記者,其次才是當美國人。 國家地理頻道記者到非洲叢林報導野生動物,拍攝獅子如何獵殺大象。黑暗的夜裡,獅子屏息埋伏,等待不知死期將至的大象靠近。記者說大象智慧頗高,有感情,會在死去的同伴屍體旁悲鳴徘徊不去。可是他們不能警告大象,因為這會破壞生態循環的食物鏈。 「不介入食物鏈」是萬物之靈的觀點。但在盧安達,聯合國部隊任令一百萬人被屠殺,所謂不干預內亂又何異於不介入食物鏈,是把種族屠殺視為生態循環。 阿奈特的戰地記者生涯長達45年,經歷廿多場戰爭,熟知政客為選票及政治利益而造假(伊拉克殘酷等等)發動戰爭。2003年美軍三度入侵伊拉克,阿奈特終於看不下去,跑到伊拉克的電台批判「這個戰爭計畫是失敗的」,引發美國政府強烈不滿,他因而遭NBC解職。 阿奈特此舉,何嘗不是「介入歷史」? 2003年,阿奈特為NBC及國家地理頻道進入伊拉克採訪,因接受伊拉克國營電視台專訪,而遭抨擊。 不介入歷史是個很深廣的哲思、論辯。《泣血四月》讓倖存者重新面對恐懼,交換導演盧佩克所要的「最接近史實」,但歷史未必是某人所認知的圖像。某人的介入與不介入,對歷史有無影響、有多大影響只怕蓋棺也未必論定。阿奈特若拯救了和尚,對方的政治聲明未必無法宣達;事實是,阿奈特選擇了他要的歷史(適時介入、適時不介入),一如盧佩克得到交換。 阿奈特說:「這場戰爭從頭就不應該開始。」這顯然無法交代對生命的放棄,否則盧安達的聯合國部隊指揮官也能卸責:「該死,你們不搞內戰,怎麼會有種族屠殺?」 今年三月,阿奈特來台灣前,在香港會晤知名的女戰地記者張翠蓉。張在她的部落格《真實筆記》寫道:「彼得,與越戰比較,這次的伊拉克戰爭,你的態度已明顯有所轉變吧,我感到,你尋回了一種人情味…。」阿奈特苦笑,指他到現在仍受到批評,但他表示絕不介懷,只管做他認為值得做的事情。 阿奈特在台灣回答學生提問時,再度強調客觀報導:「我從不作判斷,只是在溝通、見證」。但他也再度提及情感融入的重要:「當你看到人死成一堆,聽到炸彈隆隆、尖叫不斷……你不可能保持中立。」 新聞、歷史的「客觀」與「旁觀」,還有可觀的辯論空間。 延伸閱讀: 張翠蓉《真實筆記》http://chuiyung.blogspirit.com/ 《泣血四月》:HBO本月還有一個場次: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