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27 22:01:41瀏覽1697|回應1|推薦7 | |
俄羅斯媒體接到政府指令,要求新聞節目至少一半內容是正面和積極的,而且不能提到反對派領導人,反政府的言論和觀點禁止播放,還要把美國描繪成敵人。 為了即將到來的國家杜馬選舉(2007年12月)和總統選舉(2008年3月),普京政府加強媒體控制,被認為是蘇聯解體以來新聞審查最嚴格的時期。一位聽眾在電台網站留言:「新聞是用來了解真實的世界,而不是用來催眠的,快點結束這些無聊的報導吧。」 除了政治正確,還有什麼新聞算是正面的?俄羅斯一位電台編輯這樣定義:「如果我們談論死亡、暴力和貧困,就是負面的,股市大漲就是正面的,預報說天氣晴朗也是好消息」。 預報天氣晴朗也是好消息?沒錯,只不過這不是俄羅斯的「發明」,早在2005年10月,英國氣象局就要求預報員多「關注光明面」,使用「正面」語詞報氣象,鼓舞人心。 什麼是「正面」語詞?根據英國氣象局的指令,不應過度報導偏遠地方的惡劣氣候,如果某天各地天氣大都良好的話,就不要以天候差的某地為開場白。所以,「局部地區陣雨」要改成「大部分地區乾燥」,「偏遠、沿海地區寒冷」改成「日間大部分時間溫暖」,「偶爾下雨」要說「基本上天晴」,因為這様聽起來讓人心情愉快。 每日電訊報的氣象記者對此大表不滿,認為對他們是一種侮辱。BBC一位氣象預報員則説:「我們只是盡力準確預報,有時是好消息,有時是壞消息,大自然就是如此。民眾的心情怎麼怪到我們頭上來?」 氣象局否認企圖美化天氣,報喜不報憂。發言人説:「我們只是要求預報員注意用語,不要添油加醋,注意人們如何理解預報員的話,例如出太陽對多數人來説是好消息,但對盼望下雨的農民來説,可能就是壞消息。」所以氣象局認為,天氣預報員只要報出氣溫,告訴大家是高於或低於年平均温度就可以了,天氣好壞讓觀衆自己判斷。 在此之前,星期日電訊報曾做過調查,發現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没有這麼受重視,關鍵是讓大家有個好心情,陰晴並不重要。 英國人認為陰晴不重要,也是其來有自。英國天氣多變夙負惡名,瞬息萬變,的確難以拿捏。星期日電訊報2004年曾批評氣象局:「如果你想知道本周後幾天的天氣,千萬不要聽氣象局的預報,自己隨便猜就可以了。」原來氣象局稍早宣稱預報準確率有時達80%,但該報不信邪,抽樣選取100多次預報,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未來五天氣象預報,都没兑現」,譬如預報有暴風雨,實際却是「陽光燦爛,然後連續幾天下雨。」而「有雨」的預報最糟,僅有50%真的下雨。星期日電訊報說:「這様的概率,等於抛硬幣猜會不會下雨。」 英國氣象局的水準向來居世界前茅,能對144平方公里的範圍發出預報,2002年更宣佈,為精確預報特定小區域的天氣,譬如溫布頓網球賽場地,開發新的電腦模型,以發佈面積1平方公里地區的天氣預報。不過,英國氣象局到底是否精準,也許不是關鍵,問題的核心是它的商業經營模式。 英國積極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氣象局從1996年開始轉變經營體制,不直接接受政府撥款,而以貿易基金(trading fund)方式運作,經費自收自支,形同一家公司。這種商業化運作,使氣象局必須考慮每項業務或工作的收益;天氣預報以「讓人心情愉快」為優先考慮,大概是為了業務收益吧。 但話說回來,「用正面語詞報氣象,鼓舞人心」也不見得是壞事。 英國天氣背負惡名,還有一個原因是陰雨多霧,很少天晴,白天也常伸手不見五指。朱自清曾講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天,一對中國情侶到倫敦婚姻登記所去登記,當時是下午三、四點鐘,天氣陰沉沉、灰濛濛的,管事的老人卻還笑著打招呼說,「早安,天氣不錯,不是嗎?」 英國人對天氣早已「逆來順受」,還發展出這種阿Q精神,何嘗不是氣象局「粉飾太平」的淵源?何況二戰期間,天氣善變還成為英國的戰争優勢。 當時,為免德國空襲,英國一直封鎖天氣預報,直到1945年5月9日,美國紐约時報發布新聞:「倫敦人可以聽到天氣預報了。」英國氣象局褪去神秘外衣,空軍部宣布當天的天氣:「全境低壓,氣温總體感覺温暖,有時伴有雷雨!」雖然天氣不佳,短短一句「總體感覺温暖」,讓英國人感到非常窩心,戰爭終於完全結束。 只是,時代畢竟不同了。俄羅斯電台聽眾不要「正面新聞」來催眠,但不知有無英國人抗議:「氣象預報不是用來催眠的,快告訴我,明天會不會有暴風雨?」畢竟人生是現實的。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