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07 22:16:51瀏覽1817|回應3|推薦15 | |
紙書會不會消失? 哲學家:What is a book anyway?
紙書會不會消失? 數位時代到來,許多人憂慮紙張書的命運,擔心被電子書取代,生命中的一段美好記憶將成為絕響。紙張書到底會不會消失? 〈老貓學出版〉電子報自2003年起發行,過濾全球出版產業新聞,挑選對台灣具有參考價值的事件或趨勢,摘譯並解說其背景及意義。作者陳穎青在「紙書會不會消失?」一文,分析如下: (一)僅加上聲光動畫遊戲音效的電子書,不算書,應該取代不了書。 (二)內容相同的電子書,無法取代紙書,韓國「B to B」市場已證明。 (三)在時效資訊和快速檢索上,紙書不是對手;檢索型資訊包括百科全書、字典、操作手冊等。 (四)閱讀體驗:數位內容無法取代。 陳穎青認為唯一會使紙書崩潰的,是我們喪失了對紙書閱讀體驗的記憶,包括永不當機、不必換電池、可以折角、畫重點、寫眉批、有油墨香氣、可以拿來墊桌腳…。 另在「一個人的火車頭工業」文中,陳穎青談「哈利波特工業」指出,從小說、電影到周邊商品,在全球創造的產值超過五千億台幣,是台灣出版市場產值的十五倍多。羅琳的小說事業,無疑可稱為工業革命以來「從業人員最少」的火車頭工業。當然,「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也是憑著能讓百萬人同時期待、感動的故事,一人創造高產值的產業。 所以,陳丹青在「紙書會不會消失?」一文最後提出「紙書最後的堡壘:長篇小說」,理由是:「如果有一個作品,需要讀者投注很長一段時間、很專注地思考、沉浸、陶醉或體會,那麼他幾乎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讀書,而且是紙書。數位環境完全無法提供相同的閱讀體驗。」 陳穎青,1978年踏入出版業,歷經編輯、業務、行銷等跨部門工作,現任貓頭鷹出版社副總經理,主編叢書多次獲媒體年度好書獎。 〈老貓學出版〉電子報:http://b-oo-k.net/blog/
● 附錄 最近,經濟學人雜誌在自己的網站上貼了一篇文章,探討「書」這種傳播知識的形式,在未來網路世界中可能的改變,原因是Google在將書數位化的工作上做得很積極,保守估計它一年至少可以數位化一千萬本書,並帶動印刷商、內容網站提供者相繼起而效尤,看來未來人類知識寶庫的整體數位化的速度將非常驚人。 然而,這種擷取知識方式的重大改變,事實上已經部份發生,報紙算是最先遇到的,還有雜誌、短文、部落格等,「書」則是最終要面對,也是最麻煩的一群,對於「人心是肉做」的人來說,如何面對這種科技衝擊?畢竟書的味道令人懷念,然爸爸的書架高不可攀,又豈止於懷念而已? 不過,報紙的味道、觸感卻已經開始在消失,現在的年輕人比過去的年輕人摸報紙的機會少了,當然,更懷念的還是麻將喀喀卡卡的聲音,還有牌桌、二手煙,與當中看不到的感情交流。 表面上看起來,書跟麻將的味道差了十萬八千里,不過在生活型態上,面對的卻是同一種態度,抵抗的也是同一種思緒,只是我們沒注意而已,有人或許會說大不了採「並存」方式,讓打麻將有麻將館,看書有看書的地方,這樣我們就可以少些缺憾了。 不過在本篇,麻將只是引子,因為除了感受以外,書或知識受到比麻將還多的衝擊,畢竟書的問題之所以如此沉重與拖得如此久,大概也是由於「書」直指網路的核心,即「傳播的功能與速度」,最明顯的就是網路「超連結」與「多媒體」的功能,如果在網路上真的去看一本書,應該就不是原來看書的樣子那麼簡單,當中的超連結肯定要有的,我們也能對書有更深的瞭解。 影音功能的影響則更大,因為這讓人質疑更根本的問題,就是「到底何為知識?」難怪經濟學人說,這不但是商業問題,還是哲學問題,因為「知識論」本來就是哲學的一大門學科,書在網路的發展已經值得哲學家做這樣的探討,最終我們總是要問:What is a book anyway? 不過,網路的那篇文章,對哲學方面倒是沒有太多的著墨,因為單單商業的發展就夠我們傷腦筋,畢竟傳統的書籍已經有很多種形式,像教科書、烹飪、小說、短文、字典等等,族繁不及備載,並不是每種書都適合我們所想的那樣,理所當然的就把它移植過來,大抵一些反覆會看的書是可行的,也較無爭議的,像教科書、烹飪與字典、百科都是。 比較有趣的是小說,看小說的人延著故事的動線陶醉在那個世界裡,大抵上放不放在網路上好像沒什麼差別,甚至,超連結變成干擾,多媒體限制想像,反而是一本實體的書比較好,可以躺在床上看,可以在海灘閱讀,泡著浴缸看更是享受,這時候,「書」又變成目的而非介質了。 當中「生活型態」研究的角色自然是關鍵,所以,雜七雜八,各方勢力介入、詮釋與定義,以後到底「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值得我們持續觀察。(到目前為止,根據東方線上2007年版E-ICP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的調查,還是有八成的全體民眾,並不覺得自己會在網路上閱報)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