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03 20:44:17瀏覽3516|回應0|推薦6 | |
瑞士的修道院圖書館 位於聖加倫(ST. GALLEN),18世紀重建,是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傑作,內部壁畫裝飾美麗,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産。 遠見雜誌最近調查,台灣每人平均每週看電視16.94小時,上網7.41小時,閱讀2.72小時。買書、讀書的人日益減少,與網路、搜尋引擎普及有關,圖書館功能也已發生改變,人們甚至質疑:圖書館還會存在嗎? 美國Pew 網的Lee Rainie表示:「去圖書館查美國1972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樣的時代已一去不返,因為你只需兩秒就能在Google找到答案。」加州公共圖書館的諮詢師Ira Bray也說,圖書館收到的諮詢數量逐年下降。 長期以來,有限的書架讓圖書館傷透腦筋,而網路騰出了巨大的空間。數位化圖書館正在興起,美國除了由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大學發展,國會圖書館、全國各公共圖書館也都在數位化。「歐洲國家圖書館數位合作計劃」更是結合英、法、德及波蘭、荷蘭、芬蘭等國,讓人們共享各國的國家圖書館。 但CNET科技資訊網提醒,如果想瞭解馬丁路德這位民權領袖,最好還是上圖書館,而不是使用Google、美國線上等搜索引擎。因為關鍵字查詢的結果,大都來自一個白人至上主義組織的網站,這些人宣稱提供所謂「真實的歷史調查」。
里約熱內盧圖書館 建於1887 年,致力於收藏葡萄牙文學,包括1572 年的罕見善本書。最特別的是閱覽室,由紅色、白色和藍色玻璃構成。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Marilyn Parr認為搜索引擎有局限性,資訊超載更令人困擾:「鍵入關鍵字的結果成千上萬,你將如何篩選真實、可信、權威的資訊,而不是某些人的個人觀點?」專家表示,多數人不會花時間評估資料的真實性。搜索引擎觀察網的總編Chris Sherman 甚至說:「這是另一種資訊文盲。」 其次,克里斯‧安德森在「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書中提到,亞馬遜出售的很多書籍,在最大的書店也無法找到。同理,Ask.com 網站的Gary Price說:「如果前幾個搜尋結果沒有自己想要的,有些人便以為這些資訊(事件、事實)不存在。」 庫勒慕勒美術館 (Rijkmuseum)。位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因收藏大量梵谷作品而聞名。 都柏林三一學院圖書館 愛爾蘭最古老的圖書館,建於1592年,收藏該學院最古老的書,包括凱爾斯經、杜若經等等愛爾蘭經典作品。 「幸好還有圖書館!」這樣的聲音開始出現。Gary Price說:「無論搜索引擎多有智慧,都無法取代圖書館。圖書館員可以評估資訊的品質,提供更權威、有深度的搜尋結果。」 不過,圖書館員必須轉型。 傳統的圖書館員要不是忙碌於書庫中,就只是辦理借書、還書。加州一位圖書館經理表示:「六○年代的理念已經過時,21世紀的圖書館員應該是搜尋專家,不是只會在服務台給圖書蓋戳。」 何況,現在會去圖書館尋求協助,必然是自己上網搜尋不到答案的「難題」,圖書館更需要各種專長的館員。但館員分散各角落,要盡速找到適當館員為使用者解答,也是個挑戰。西雅圖中央圖書館相當先進,內建GPS衛星導航的通訊裝置,每個館員掛著電子通訊器,隨時可聯絡,確保使用者儘快獲得解答。 倫敦大英圖書館 大英圖書館成立於1753年,藏品可上溯3000年前,來自世界各地。1993年提出建立數位化圖書館的目標。 巴黎國家圖書館 位於塞納河畔,上層給一般大眾,下層給研究生。要去下層得接受面試,除了指導教授簽名,還會問研究計畫,百般刁難,是要你「沒事別去湊熱鬧」。 因此,網路作家謝爾曼(Will Sherman)不認同圖書館是「夕陽產業」,他列出圖書館和圖書館員仍然重要的33個理由,節錄如下: ●網路不能找到所有東西,很難分辨資訊的精準; ●網路是圖書館的補充,不會取代替圖書館; ●資源數位化意味另一種生存方式; ●最早也要到2092年,才能全部數位化; ● 圖書館不只提供圖書; ●圖書館可以保存圖書的使用經歷(譬如某本書,也許達文西借閱過…); ●紙質圖書終將消失只是極端的臆想; ●圖書館地位沒有下降,只是提供的服務虛擬化了; ●圖書館是穩定存在的,網路資源則可能稍縱即逝; 圖書館還有一項特點無法取代:建築本身就是藝術,也像博物館,珍藏許多珍貴的善本書。譬如耶魯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是西方第一本活字印刷的書:古登堡聖經。 封麗霞在〈耶魯:一座小城裏的學術教堂〉一文,盛讚該校圖書館彷彿巴黎聖母院,幾乎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巨型書櫃和華麗吊燈、地毯,有教堂主廳的高雅氣派,舒適的沙發、柔和的檯燈讓人有坐下就不願起來的安逸感。「圖書館設計成教堂模様,也許用意在告訴世人,它是一座世俗的知識教堂。」 2004年落成的西雅圖中央圖書館,則是一場革命。設計團隊做的第一件事,是重新認識圖書館,到全美各地參觀,瞭解傳統圖書館的優缺點,在此資訊年代將面臨什麼挑戰。得到結論是:即使網路普及,人們仍想看實體書,圖書館還是需要。但不應只是消極的藏書庫,而是積極展示新資訊的動態櫥窗。他們給圖書館新的定義:不是藏書的建築,而是藏滿資訊的大倉庫。 無論帶著世紀滄桑,或已穿上科技外衣,圖書館應會繼續存在,暫時──起碼2092年前──不會走入歷史。 數位化,圖書館擺脫「神性」 古埃及的圖書館通常設在神廟或皇宫裏,希臘、羅馬的圖書館建築是以石柱撑起的紀念大廳為主體,不脫「神性」、「皇族化」。文兿復興時期,皇家圖書館仍力求雄偉,大學圖書館則開始講究實用。 19世紀中期,歐洲圖書館採閉架管理,建築按功能劃分,書庫、閲覧室、書籍加工室完全分開,如1852年完工的英國不列顛圖書館、1854年擴建的法國國家圖書館,三段式空間布局影響一個世紀之久。直到20世紀初,改為開架式管理。 西雅圖中央圖書館,掀起圖書館建築的革命。 伊東豐雄突破固有的圖書館單體模式。 歷史上,印刷術促使出版業繁榮,導致圖書館對社會更加開放。而傳統圖書館最大的問題是書籍逐年增加,書架、樓層日漸不足;如今,文獻資訊以數位方式存儲,使圖書館走向虚擬化,建築空間的需求勢將愈來愈小。 美國、日本是數位革命對技術經濟領域影響最大的國家,圖書館建築的共性正在改變,建築師最關注的是,如何處理好數位資訊與圖書的關係。 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説:「網路迫使圖書館建築設計做根本改變。」 他設計的仙台市多媒體圖書館,結合圖書館、兿術博物館、影像中心、視聽中心,突破圖書館固有的單體模式。建築界、圖書館界的看法是:「這只有在數位革命中才成為可能,其出現也的確不可避免。」 數位化,使圖書館完全擺脫「神性」,而趨近於人性。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