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始DNA,流失越來越快
2005/10/31 22:08:43瀏覽2034|回應0|推薦14

哈瓦那。

2004年新年,我的朋友Carina Aho從洛杉磯來到古巴。看到一輛計程車,趕緊拍下來,「哇,是一輛老別克,保險桿還是鍍鉻材質,現在不多見了。」

500年來,哈瓦那混合了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美國、中國、巴洛克式和當地人特色的建築,都保持原貌;著名的「第23街」每塊花崗岩地磚上,也都留著古巴著名畫家的代表作。哈瓦那,整個城市就是一個活的博物館。

Aho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衝動。當一輛上世紀五○年代的凱迪拉克老爺車,從街道開過。「最好趁凱悅這些大飯店進駐前去一趟古巴,免得國際化後失去特色。」Aho說。

人在旅途中常感慨,那些獨特的自然、文化景點一旦廣為人知,招商引資,終將失去最初吸引人們前往的理由。

 

上海灘。

雖然比不上哈瓦那的500年、澳門的400年,上海人仍宣稱:「外灘集合了五十多幢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建築,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觀。」

外灘三號、十八號、六號這些編號,不知何時冒出,取代麥加利銀行大樓、中國通商銀行大樓這些舊樓名,忽然成了時尚代名詞。一號、二號、五號也將跟進。亞曼尼、傑尼亞、卡地亞、路易威登、迪奧、全球首家開在巴黎以外的Bernardaud咖啡店,這些名字在眾人耳間流轉。

外灘將成為紐約第五大街那樣。

1989年10月,我第一次到中國大陸時,因為機票出狀況,必須從杭州搭火車轉上海登機。意外地首次來到上海,也意外地經歷一場驚心動魄。

上海火車站,人群雜沓。彷彿幾十列火車同時抵達,士農工商,有挑扁擔的,有扛布包的,有吆喝的,有哨聲刺耳的。兵荒馬亂,彷彿匈奴南下牧馬,「亂軍中莫要走失了家人?」,才這樣想,就與妻子在盲流裡失散。千萬艱難,終於在出口相會,相對苦笑。

那時中國大陸還有宵禁,晚上八點以後不得外出。從和平飯店望出去,路上闃靜全無車輛,外灘燈光璀璨,一幢幢石砌、磚雕的巨大建築仿如神殿矗立,令人屏息。

「這裡好吵,我們趕快回飯店。」大女兒皺著眉說,掙扎著從人群中靠向我,妹妹也緊挨著媽媽。

我們就住和平飯店,很快回到房間,吹著冷氣的、空間寬敞的、自在舒適的,隔著玻璃窗看樓下肩摩踵接的人流,快速來去的紅、金車流。往右極目而望,亞曼尼所在的外灘三號,依稀有點看到,剛剛逛過。

這是2004年7月,我第二次到上海。想起Aho說的:「趁國際化前去一趟古巴。」

 

名人故居。

1939年到1960年間,海明威住在哈瓦,名著《老人與海》就是在古巴完成。1961去世,隔年古巴政府接手他的故居,改為博物館。但氣候濕熱、風暴頻繁,加上年久失修,已成危屋。

從危屋故居出來,Aho沿著海明威的足跡,到「五分錢小酒館」,喝「莫希托」雞尾酒,品嘗克列奧爾人的菜肴,一如海明威當年。

海明威的古巴故居,已被美國歷史遺產保護基金會列入名單。但修補困難,因為美國長期對古巴禁運,到古巴必須得到批准。而美國政府態度冷淡。去年,布希政府就曾否決了該組織赴古巴的申請。

不過,古巴態度似乎也不夠熱。這也難怪,哈瓦那古城如同澳門,已被聯合國列為文化遺產行列。哈瓦那自己也忙著維護老建築。

至於上海,由於租界淵源,光是衡山路一代,就有2500多幢花園住宅,薈萃著法國、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家的建築風格。

觀光地圖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名人故居。去看了孫中山、宋慶齡。孫中山故居是幢深灰色兩層小樓。他在這裡住四年多,完成孫文學說、實業計畫和民權初步。宋慶齡故居是乳白色船形的西式樓房,原為清代醇親王府花園,佔地廣大,車房裡停了兩輛俄國式大轎車,看起來像坦克。

女兒不想再看其他故居。「都差不多,跟台北美術館前面那棟,還有大阪的異人館一樣。」日本早年把洋人稱為異人。

上海近年著手整修名人故居、花園洋房,原則是「修舊如舊」,部分名人故居則開放買賣。我們經過席家花園餐廳,原是國民黨中央銀行總裁席德懿的府邸,還有白崇禧將軍舊邸,開了德式啤酒屋。李鴻章為小妾購置的丁香花園,現在是花園餐廳。

「咦,那是哪裡?」循著女兒的手指看去,一棟法式老洋房,由屋頂往下似魚鱗般層層漫開;草地上的聚光燈往上照射,昏黃又亮麗,建築本身竟是粉紅色的!像Barbie或Hello Kitty那樣的童稚的粉紅色,透著怪異氣氛。

衡山路、東平路口,攤開地圖確定。是當年宋子文送給宋美齡的結婚禮物,蔣中正命名為「愛廬」,近年被買下租給外國人,開了名叫莎沙的法國餐廳,在社交界十分有名。

「去瞧瞧,」我說。兩層建築,隔間應是全改了。中間旋轉木梯上樓,梯邊是個英式酒吧,空間開放,賓客不少。吧台邊一群上海時髦青年、金髮老外,眉飛色舞,口講指劃,滔滔不絕,物我兩忘。靠牆是幾桌上年紀的外國夫婦,還有我們一家四口。

「參觀孫中山、宋慶齡故居,實在很麻煩。」女兒指的是,除了必須脫鞋,襪子外還得套個塑膠袋。「她妹妹這裡,就好玩多了。」

衡山路兩側開了幾十家茶坊、酒吧、主題餐廳。夜裡,酒吧的霓虹閃著,閃著沉淪的絢爛。轉過一兩個街角,忽然又靜下來,像歐洲隨處住宅區的街道,茂密的法國梧桐一路相隨。

 

多元文化。

我到上海兩次,正好在國際化前後。有著沒落貴族氣質的名人故居、外灘大樓,古老外表下正要脫胎換骨,重建舊日輝煌。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上海會失去特色嗎?

融合變遷。全球化越來越快,原始DNA的流失也會越來越快。但今日的DNA會不會正是從前多元融合的結果?

 

2005.10.31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k1858camry&aid=9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