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30 19:47:36瀏覽3334|回應2|推薦27 | |
101是台灣傲視全球的最高建築,也是傲視全球的大學錄取率。但前者是驕傲,後者是笑話。 關於錄取率的最新消息是,各校系共八萬五千個名額,繳費要填志願的人卻不到八萬四千,也就是說,錄取率將高達101%。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無奈地笑說」,如果加上三、四月的推甄入學,錄取率早就是百分之百了。 教育官員的「無奈笑說」,印證101真的是笑話。當今台灣,誰如果還要談什麼「升學壓力」,鐵定是頭殼壞去了。 少子化衝擊,招生供需失調…已是老生常談。本月十七日,我國第兩千三百萬人口誕生,內政部還頒贈金牌及紀念狀,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台灣是全球出生率最低國家之一,可能不必多久,少子化就會使人口負成長。 新加坡副總理日前表示,新加坡生育率僅一點二九,遠低於二點一的人口替代生育率,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如果生育率不提高,人口將在2070年減半。 2070年聽起來很遙遠,但別忘了,這是指人口減半。台灣不必等到減半,只要想像:人口「跌回第兩千三百萬人」時,那個人要不要頒獎狀?那時的大學錄取率,又會創造多驚人的「新高」? 曾幾何時,「台灣奇蹟」從令人羨慕的經濟成長,變成令人捧腹的升學率成長? 何卓飛表示,教育部「還是」希望各校採取畢業從嚴做法,或制定入學門檻。教育部次長呂木琳也表示,十月將提案,制定統一入學門檻。 可是,教育部如果「還是」這樣消極、被動,再幾年,當出現大學錄取率的「土石流」時,也必然會如今天的防洪治水,左支右絀,民怨四起。 以下這篇文章,也是個可以思考的角度: 漠視多元價值 才是國家之恥 ■羅德水(教師)《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2008-07-30 當今年大學指考錄取率再創100%新高,甚至考零分也有學校可念的消息一出,各報社論、記者特稿、乃至於學者專家的投書,幾乎千篇一律以「零分上大學」是「國家之恥」、「教育之恥」、「是笑話」、「是折磨」大做文章,就連宣稱要消滅爛系的所謂「假考部隊」成員,居然也說出「18分到底是怎麼考的?」,讓人搞不懂這些人所為何來?難不成是來羞辱低分考生的嗎?其實,這樣的場景並不讓人陌生,就在去年,大學指考最低錄取分數18.47分一公布,各家媒體不也以同樣的口吻足足揶揄了好一陣子。 歸納這些嘲諷低分考生的言論,有的以維護高教品質自居,有的看似擔心讓低分考生上大學反而害了學生,實際上,一言以蔽之,這些人的觀點說穿了就是:低分考生不該進入大學就讀。 在討論低分考生該不該讀大學前,或許應先釐清台灣的高教政策為何?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80學年度時台灣有50所大學院校,學生人數計28萬249人,到了96學年度,大學院校共達149所,成長了3倍,學生人數更是擴充成為119萬2,139人,足足成長了4.25倍。數字已然說明一切,過去十多年來,政府推動的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政策,只要供給面大於需求面, 高中畢業生人人有大學可念,本來就在預期之中,零分上大學又何足為怪?既然低分上大學是高教擴充下的必然結果,與低分考生何干?低分考生不該成為政策的代罪羔羊,所謂低分考生不該念大學的說法,根本就是典型的菁英主義作祟。 其實,高教政策該檢討的,豈獨大學錄取率破百一事,諸如教育資源如何公平分配?五年五百億圖利少數學校的政策應否繼續,乃至於政府如何打破家庭社經背景與升學機會的關連性,讓高等教育發揮促進階級流動的功能等,似乎都比討論低分考生該不該進大學來得有意義。 比較值得討論或許是,為何這些學業成績不盡理想的學生,在一路的升學挫折下仍然選擇參加大學指考?原因無他,因為即便在學歷大幅貶值、大學一如雞肋的今天,台灣社會仍然充斥著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君不見:國中基測成績一公布,各大媒體清一色是滿分學生的特寫與報導,大學指考放榜後,見報的又是各大明星學校升學率的比較。 承認吧!我們雖然口口聲聲宣稱要尊重多元價值,要鼓勵學生發展多元能力,但實際上,我們卻無時無刻不以學業成就、考試成績來打量學生。這些指考成績偏低的學生,在其他領域或許也有傑出的表現,如果社會也可以欣賞他們的專長,甚至提供揮灑的舞台,這些孩子又何必走上殘忍的升學不歸路?正因為如此,我們這些親手將其送上升學斷頭台的劊子手又有什麼資格揶揄:「18分到底是怎麼考的?」 大學可以不念,但低分考生不容羞辱。低分上大學不是世界末日,更搆不上什麼教育之恥,一個不尊重多元價值的社會才是國家之恥,這才是教師無可迴避的任務。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