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09 12:52:49瀏覽2310|回應2|推薦24 | |
本文主要摘自中國青年報(2008年7月10日),原文甚長,經過刪節。這只是「一家之言」,可以參考,不必認為美國教育十全十美。事實上,美國近來也想「教改」。
一般人認為美國學生快樂,是因為作業少,有時間玩。但事實相反,美國的課外作業很多,學生沒有被壓垮,是因為這些作業帶給孩子快樂,樂而不疲。 大陸的《中國青年報》曾刊登一篇《美國作業難倒中國老爸》,敘述一個高三女生到美國求學,第一次作業是:根據美國歷史上四位黑人政治家有關「黑色美國」的觀點,寫一篇關於「公民權利」的研究。女兒寫電郵回中國向老爸求救,老爸也被難倒了。但父女倆沒有抱怨,反而形容美國的課外作業是「令人著迷的遊戲」。 報導認為,課外作業不是學生負擔過重的罪魁禍首,沒質量的課外作業才是元兇。以下是該報導主要觀點: 美國式作業總是不拘一格,最大秘訣在於貼近生活。譬如設計小鎮宣傳、評論布希總統的政府工作報告、評判兒童電視節目的優劣、討論比薩斜塔會不會倒,探索中國飛速發展的原因和影響、比較各種防曬霜、分析薯片鬆脆的原因,瞭解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解析911受害者的經濟補償……在在富有創意,讓人為美國老師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喝彩。 學科是人為劃分的,但人腦不是分門別類的中藥鋪。腦科學家凱恩將人腦比作「一個熱鬧的大都市」,它是繁忙的、整體的、相互聯繫及不斷變化的,學習過程就是將新知識不斷融入腦的「都市生活」中。這些知識和生活密切相關,所以能成為大腦圖式的一部分,融進大腦運作中,既不易遺忘也容易提取。 美國式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用上課堂所學知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就會特別深刻,更積極學習,會統合自己所有的知識,深入探索。而那些死記硬背的「知識」就像是一車車運進城的原材料,或許有用,但由於被孤零零丟在城市角落,長期不用,慢慢就被遺忘和廢棄。 將來,人類要做的是機器無法完成的複雜工作。面對爆炸的資訊,社會需要靈活的選擇者、決策者和思想者。課外作業的根本意義不在於簡單的重復和低水平的思考,而是要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靈活程度。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