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許章真譯的甘地傳
2018/12/18 23:58:44瀏覽452|回應0|推薦1

近一個月來,常帶著這本黑皮的書"甘地傳",這書有點份量,年代也頗久遠,這是自網路上購得的二手書,是第一版印刷,依這個年份來看,書況可說極佳,有年代的書香味(現在已達會欣賞古董的年紀)。 剛開始時,有點急切的想快看完,後來一忙又放下來。在匆忙的生活中,隨身帶著這本書,有空檔時,就停下來翻看,讀2、3頁,似乎就能轉進了甘地生活的那個年代的印度,這書頁是思想的祕密通道。通道的盡頭,看著甘地身披著土布(他自己織的),赤足的走在那土地上,走在偏遠的小農村的去探視他熱愛的普羅大眾及農民,用最簡單又強大的力量,向大英帝國要求他和他珍愛的國家及子民們應有的自由,不卑不亢,堅持他的不合作運動(這個甘地自己發明爭取自由的武器)。

手上這個譯本是遠景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業興盛時期的出版品,原著者是 Louis Fischer,譯者就有趣了,是大名鼎鼎的許章真,我一度懷疑是我認知的許章真? 那位編寫過《托福字彙滿分》、《最重要 100 個字首字根》、《法文字彙結構分析:字首與字根》的作者,曾是多年托福全球紀錄保持人。經GOOGLE搜尋,果然是他。 但更令我驚呀的是他的譯筆非常流暢,又有文學味,值得細細品味。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了空翻開書頁,似就進入了,時空的旋轉門,進入到甘地的那個年代。 我對於翻譯書又愛又怕,因為近年來,看了幾本翻譯的作品,翻譯的狀況大部份都很一般,曾經買過一套翻譯小說,翻得比一般還差,直達"可怕"的等級,嚇得我,只好立即上網將剛買進的小說,用半價賣出,現在想想對於當時的買家,有點不好意思,這麼爛的小說實在應直接資源回收。據知,該書的原作者,也發現太爛了,有重新再譯過出版。

甘地傳的譯者許章真(1957-1989),除了托福用書之外,主要翻譯作品有《甘地傳》、《現代印度小說選》與〈中亞佛教時期的說講故事〉等西域研究論文。其中,西域論文探討佛教如何取徑中亞進入中原,與漢文化融合後產生新影響,許章真因而譯介印度文學,似乎帶著幾分懷古心境。

這個部分,我找GOOGLE看到"杜欣欣"許章真譯印《現代印度小說選》,其中有多個觀點很不錯,節錄如下: 許章真外文系出身,沒有選擇英美正典,反一頭栽入印度文學,多方搜羅短篇寫實之作,以呈現次大陸風俗人情。 許章真不同一般筆耕的譯者,譯筆自成一格,無論從材料到策略的選取,皆成於一人之手,流露強烈的譯者主體意識。他不單譯介外來文學,更希望能起去蔽啟蒙的文化作用,以實踐其理念。

他譯介印度文學無非希望增進中印文化交流,也由於印度與中國同為亞洲大國,通過了解與觀察,得以「旁徵」東西交流。中國與印度雖同為文化古國,印度受英國殖民影響深遠,文學發展有其傳統面,也有西方外來影響,這樣的脈絡與中西交流情態有著某種重合。 許章真《現代印度小說選》挑出的 15 篇作品,不但強化英美文學對印度文學的典律作用,進而以個人意識形塑印度面貌。

這 15 篇雖然文章風格迥異,題材各領風騷,但許章真所留意的是作品本身的社會、民族意識。舉例而言,〈淥水滔滔盡海處〉為賤民請命,〈氣味〉刻畫西方文明帶來的衝突,〈羅里路〉諷刺印度對於昔日殖民者的矛盾情結,〈喀布爾人〉展現傳統人情,正如許章真所言,探究新舊時代衝突,有時代意義的作品乃現代印度文學較可取者。 在許章真看來,同時代的臺灣文學缺乏社會意識的作品,這部選集也是譯者對當代臺灣文學發展的對照與補充。許章真對選集各篇作品如數家珍,根據作者的題材與文風聯想到作品相仿的 本地作家,如林語堂、白先勇、於梨華等人, 也對作品中的社會現象抒發己見,並站在評論的角度對作品進行一番導讀,提出不同的寫作觀點,甚至也有一套獨到的翻譯論述。

印度於 1947 年脫離英國殖民,據許章真之見,國族獨立象徵現代 印度史的開始,他遂以此為分水嶺,把作品劃成前後期,以不同翻譯風格來反映不同的時代性。就個別作品來看,創作時間與歷史事件未必有 絕對關係,所謂集體的影響更為複雜,只能藉助文本細讀與研究,才能看出發展脈絡。

許章真所譯的《現代印度小說選》集結出書以前曾刊載各文學期刊,最早一篇載 於 1981 年,待 1986 年選集才問世,推算回來,當時許章真年僅 25 歲左右。歐化句法對現代中文的影響甚深,許章真在英法等西文上造詣不淺,卻沒有因此受到西文語法制約,反能憑筆力將譯文帶向歐化前的 「淨土」,然驅策他的,除了承繼梁啟超與魯迅的翻譯革命情結,其中 可能還有著一份特殊的心理。許章真在努力擺脫歐化語法的同時,透露的是對臺灣整個大環境過度西化的不安。

註: 杜欣欣的全文可看 http://ctr.naer.edu.tw/v10.2/ctr100202.pdf

這裡也節錄甘地傳中的部分文字

*關於戰爭: 甘地認為,這場戰爭(波耳戰爭)、任何戰爭都不道德,違反宗教。

*關於律師 :甘地認為,真正的律師,將真理與服務列為優先,職業上的酬勞則在其次。但他發現真正的律師......

*關於財富: 人應求的不是更多的財富,而是更簡實的樂趣。不是廣泛的福分,而是深層的幸福。持有任何東西之前,先自制、持有自己;靜心追尋祥和之 方自重而勿觸怒人,讓榮耀歸於一身。

*甘地抵制英國,他學會用紡織機製作土布,可供自己生活所需,他同時還學了很多生活技能,因為創建的農場的人,需要吃麵包,他學會做麵包、還向德國修士學會做涼鞋,並懂做木工,會做櫥子、衣櫃、上課用的板凳。著實多才多藝。

*甘地內心有神奇的精神力量,能將四周的凡人化成英雄,成為願殉難犧牲的人。

*甘地對於種姓制度 很不滿。他堅決認為早期的印度教並沒有賤民制度。他說,我不願再生,但若必須再生,願生為賤民,分擔賤民所受的苦痛侮辱,盡力救自己和他們脫離苦海。

*甘地並認為用賤民稱呼不好。甘地因而稱他們為”罕理正人”(神的子孫)。這稱呼後來為大眾廣為使用。

*阿美達巴德最大的紡織廠工人待遇不足,工作量過大,工人要求加薪,但廠方不肯。甘地要求工人們鄭重起誓,除非雇主接受勞方的要求,或同意調停,否則絕不回廠工作。甘地每天都與工人們在室外的菩提樹下開會,要工人們心平氣和,遵守誓言,但罷工未見結果,工人們開始軟弱起來,參與開會的人數減少。有一天清晨開會時,甘地宣布如果大家不繼續罷工直到事成為止,”我一點食物都不沾口 “ 。這是甘地第一次絕食。廠方在甘地絕食後第三天,同意調停。

*因為英國政府根本無意給印度自治及自由,甘地發起不合作運動。抵制英國紡織品及英貨仍嫌不足,甘地要求大眾,必須抵制英國學校、英國法庭、英國人供給的工作、贈予的爵位蘍章(甘地也退回先前在南非人道工作獲贈的英國勛章),所以必須不合作。不合作運動 從1920年8月1日開始。後來更推動試行 國民抗命運動。以迫使英國交出實權。

*甘地為了正義而冒險絕食,他賭上自己的生命,所爭的是國家自由。

*甘地一生努力推動打破種姓制度,讓各階級人民共餐、通婚,爭取賤民的地位,爭取印度獨立自由。他被刺殺死亡前,還進行了人生中,最後一次絕食,使印度教、回教能彌補傷痕,共同為印度努力,所以甘地被稱之為聖雄,他是印度的國父。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ver&aid=1218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