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悼念季羨林先生
2009/07/20 21:36:53瀏覽758|回應2|推薦36

有一個人出門旅行,一天夜裡在一家旅店掛單。但客房已經滿了,他只好跟一個黑人同住。夜裡當他正酣睡時,黑人偷偷起來,把他的臉全用墨抹黑了,偷了他的東西溜走。第二天早晨,當他起來的時候,發現黑人同自己的東西都不見了。大驚之下,他滿屋子裡左找右找,希望能在壁櫥裡或櫃子裡找到黑人和自己的東西。正在忙亂時,他驀地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的影子,臉上黑黑的,於是他愣住了,問自己:「黑人原來在這裡啊,可是我到甚麼地方去了呢?」

這一則故事,是我對季羨林先生的第一印象。剛認識這位一代學人時,我對於他的學問領域還毫無頭緒,只好先從「小品」入手。季先生講了這個小趣事後,隨即信手拈來明朝劉元卿的《應諧錄》,展現他對中、西、印典籍的爛熟,把這個故事放進更大的比較文學與故事傳播的視野。《應諧錄》裡頭一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個里尹押解一個狡黠的犯罪和尚,在投宿時,里尹喝醉了,和尚趁其不醒人事時解開了繩索,把里尹剃了光頭,又把綑綁自己的粗繩套在這小官身上,然後揚長而去。這個押解僧人的里尹,次日醒來,發現僧人不見了,正驚慌不已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伸手一搔卻發現自己頭上無髮,身上有綁犯人的粗繩,更是迷惘:「和尚原來沒走,但我又在哪呢?」

季先生推測,這兩個同一模子出來的故事的家鄉應該在印度,然後傳播到歐洲和中國。之前看過錢鍾書先生在<七綴集>的一篇文章,他比較了三個高度相似而出處卻迥異的故事:希臘史家希羅多德的<史記>、西晉竺法護譯的<生經>、16世紀義大利故事家Matteo Bandello的小說。當時讀得我驚呼連連,錢鍾書只是開了個頭,而季羨林先生的研究更全面。當然,他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一事早已享譽士林。

前幾天收到朋友的e-mail告知季先生於7月11日過世了,享年98。繼金克木後,又一位熟通梵典的經師與人師凋零了。在此複製<大紀元>的報導一則,以表哀念。出處:http://news.epochtimes.com.tw/9/7/13/116738.htm


 

【大紀元訊】據大陸媒體報導,北京大學透露,中國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大師季羨林11日上午病逝北京301醫院,享壽98歲。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是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文學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中國語言學家,他精通12國語言,生於1911年8月6日的山東臨清,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在當地學習梵文等多種東方語言,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取得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後,在北大創建東方語言學系,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系主任,翻譯出版多部德文和梵文的作品;文革間遭到迫害,著有《牛棚雜記》一書記錄這段經歷;文革後,返回北大,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作為北大的終身教授,季羨林被稱為「國學大師」。季羨林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造詣,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一書中,用通達的文字,寫出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稱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otima&aid=3151249

 回應文章

blackmoon(永恆的懷念,空行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類的世界只是一顆小皮球
2009/07/21 20:40
暫且偏離主題,聊一下附帶的,第一個“黑人”故事跟第二個“和尚”
故事,都是隱喻性的故事,而非寫實性,亦即,一般的寫實情況是,偷
了東西的黑人,不會花時間去給酣睡者塗黑臉,他臨時哪來的黑顏料?
同樣的,和尚無需給里尹剔頭髮或是捆上繩子,黑人跟和尚在真實情況
下,只會做一件事,亦即逃之夭夭。
由此可見,這兩個故事都是在隱喻些什麼,
有錢的酣睡者跟窮光蛋的黑人,以及押解犯人的里尹跟犯人和尚,他們
是相對性的人物象徵,兩個對立的角色互換以後,那個可能原先鄙視黑
人的有錢者,以及那個原先的執法者,突然自己變成了那個對立人物,
就像照鏡子一樣,在鏡子的另一邊看到了對方,與自己身體合而為一的
對方。
從佛家觀點來看,大約是在隱喻,黑人可能是有錢並鄙視黑人者的前世
或未來的後世,而里尹可能是犯人和尚的前世或未來的後世。
從現世觀點來看,大約就是說,換個角度替對方設想。
另外,我總覺得無法排除這個“黑人”故事來自“應諧錄”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我跟奧地利友人述說這個“應諧錄”裏的和尚故事,改天我
的朋友把這個故事改寫成:天主教教皇與阿拉伯國王為了躲避雷雨,擠
進一個狹窄的小木屋過夜,次日醒來,他們在幽暗的狹窄木屋裏,穿錯
了對方的衣袍,當他們走出木屋時,屋外放羊的牧人,紛紛下跪,回教
徒對著教皇磕頭直呼阿拉,天主教徒對著阿拉伯國王猛劃十字讚美著神
聖的天主,而天主教教皇與阿拉伯國王訝異地互望著,天主教教皇說:
“原來我是你,那我到哪兒去了?”阿拉伯國王回道:“原來你是我,
那我到哪兒去了?”
黑與白,罪惡與神聖,其間的差異有時只是千分之一毫米。

來自遙遠黑月的問候
翔任(diotima) 於 2009-07-22 23:10 回覆:

黑月的解讀總是深入隱喻的力量核心,妳是hermetical大師呀~民間故事總是有很強的角色功能與情節功能,季羨林先生說這是一則「笑話」。如果有人用文學批評理論(比方說結構主義)來分析世界上的笑話模型,那應該很有趣。波特萊爾也夢想過建構一種「笑的哲學」。我們還注意到,這兩則故事,包括黑月改編的,都是以「問題」作為結束,這應該是很有意思的類型。

季羨林留學德國Goettingen,比較文學、比較宗教、比較神話學在當時早已有超過100多年的傳統。我不禁想到Grimm兄弟,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精通語言學、史學、羅馬法,編纂字典與採集民間故事。令人神往的時代~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去那里了
2009/07/21 00:08

先推荐你再说;如果要消化你写的,姑娘得要花一甲子,到时头发先白了……

然后我望著镜子惊呼:“如果这个老太婆是我,那异色去那里了?……”

我会好好再研读的,因为“你值得”--怎么很像一句广告词?

翔任(diotima) 於 2009-07-21 00:23 回覆:
嗯嗯有意思,剛好前陣子新聞播出Michael Jackson得獎的感言,他說:「我怎麼還是我?」相當有哲理哩。翔任又想到<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童年記憶,翔任或許會有失誤)小愛麗絲喝了怪藥身體不斷拉長,她想說一定被愚弄了,她一定是班上那個傻瓜某某,這下糟了,她很緊張,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某某,就開始背地理課,發現都背得出來,就鬆了一口氣:「我原來不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