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靈魂的重量~狄西嘉《單車失竊記》―感謝電小二推薦本文
2011/10/30 03:18:52瀏覽1939|回應0|推薦10

越簡單,越真實!前些日子偷閒看了幾部經典黑白片:義大利導演狄西嘉《單車失竊記》、《米蘭奇蹟》、黑澤明《羅生門》、小林正樹《切腹》,恰巧都是與貧窮、尊嚴有關的主題。可能是看膩了好萊塢炫技的聲光特效,這些黑白電影,簡單的運鏡、簡單的人物、簡單的故事情節、恰如其分的音效配樂,反而更能彰顯導演所要傳達的人生哲理及對人性的悲憫。減去多餘的修飾,拿掉聲光特效的七彩包裝紙,把觀眾的情緒全都fix在導演所建構的世界,每每後勁十足,一步也無法脫身。

狄西嘉《單車失竊記》是部社會主義的寫實電影,他擅長表現社會的貧困及陰暗面,這部電影是他的代表作,榮獲194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高榮譽以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故事講述大戰過後的歐洲經濟蕭條、百廢待舉,一位失業的父親為了鞏固得來不易的工作,鋌而走險尋找失竊單車的過程。一路上陪伴他的兒子,那種對父親無法動搖的信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寬恕與扶持,是這個冷酷異境唯一的溫度。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編劇的必修課,導演狄西嘉並沒有給這部戲光明的結局,父親依舊沒找回失竊的單車,走投無路只好去偷別人的單車,沒想到卻被當場逮個正著,遭受圍觀民眾的咒罵與羞辱,兒子在一旁親眼目睹整個過程。最後一幕兒子淚流滿面,趨前牽起父親的手,父子二人走在飄雨的羅馬街頭,慢慢淹沒在茫茫人群中,但失去的似乎不只有單車,還有一些更珍貴的、更內在的尊嚴,也一起消失在人海中了。這樣令人唏噓的無言結局,也許是導演對這個社會,最卑微最沉重也最有力的控訴。

人心是軟弱的,在茫然無助中,猶如溺水之人為了求生,即便一塊小浮木,都會毫不猶豫地攀附,因而在過程中,衍生出人性的掙扎與心理矛盾。無論是《單車失竊記》失業偷車的父親、《羅生門》為了養育六個小孩、偷短劍說謊的樵夫、《切腹》為了生病妻兒,不得不假戲真做的切腹武士正因他們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導演對人性的卑劣與批判反而有更犀利的著墨,像一把鋒利的刀,毫不留情地剖開社會面相,反射人心幽暗,那種再三碰壁、尋找生存的渺茫機會,簡直比世界末日還要冷酷異境。

真正撼動人心的電影,不需刻意修飾就能扣人心弦,讓我們從簡單中看見導演的真誠與勇氣。

新寫實主義的推手—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1902~1974)

在二次戰後,經濟、政治、民生等全球普遍一度蕭條的景況下,電影卻因此契機而有了不同的面貌,新寫實主義就是在此時發跡的。

維托里奧・狄西嘉是個義大利籍的演員兼導演,同時也是新寫實主義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時期,狄西嘉導過相當多部電影,而這部《單車失竊記》則是影史上公認為最經典的電影之一。狄西嘉的新寫實主義特色之一,就是採用非正式、非專業的演員,利用他們本身的社經地位去演繹出他想要的社會真實現況,而探討的議題和內容,也大多是屬於勞工等較低層的階級。狄西嘉能導能演,畢生導過多達34部電影,算是為多產的導演;同時,他也是個出色的演員,畢生也演出多達150部電影。他著名的電影包括The bicycle thief(單車失竊記)Shoeshine(擦鞋童)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昨日、今日、明日)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費尼茲花園)等。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di0896&aid=579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