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28 09:25:15瀏覽2684|回應1|推薦16 | |
藝術處理的是時間,這一點在美國好萊塢和法國電影上尤其顯現。
這些年觀察下來,慢慢釐清自己離好萊塢類型電影愈來愈遠的原因。其實早年的美國片很好看,比如希區考克、奧森威爾斯、馬丁史柯西斯、法蘭西斯柯波拉、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作品,填滿了少男少女寂寞的十七歲。年過三十五開始愛上歐洲電影,裡面探討的人性和情感,雖難懂卻極為誘人,彷彿裡面有許多比陽光空氣花和水更重要的元素,看得愈多愈能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時間向來不是法國電影的主選單,故事情節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與結束。他們不追逐時間,而是凝凍時間,談的是某個時空的某種人生狀態,徐徐緩緩更接近生命的旋律。好萊塢商業片則急於擺脫時間,以快速剪接、目不暇給的聲光特效將我們的感官推向時間的洪流。例如Michael Bay執導的《變形金剛》《珍珠港》,用快速的節奏、浮誇的敘事來掩飾空洞的內容。據說片長2.5小時的《珍珠港》,導演用了2700個shot,平均一個鏡頭只有3.333秒,你說能如何呈現出深刻的人物內心戲?
也許現代人太忙碌又生活苦悶,疲累一天後只想躺在沙發上看電影娛樂紓壓,相對之下歐洲藝術電影太溫吞沉悶了,有些甚至不知所云。但就像我偏愛的歐美翻譯小說,以簡約行文、冷靜敘事者居多,華人小說則喜歡上一輩的文人風雅,在從容的文字裡蘊藏著時間厚度與人文深度,字裡行間曖曖內含光,彷彿生命可以細說從頭。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