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美國默片,絕對不可能不提及葛里菲斯這位名導,他首度使
用一些蒙太奇手法,被認為開創美國電影(甚至是全球電影)的
新面貌。如此一位聲名卓著的導演,作品在當時的世界各國都有
影響力,怎麼可能沒有片子在中華民國商業放映過?答案當然是
「有的」。也因此,現在大多數電影書籍提到他的影片大都是直
譯英文原名,就有點太偷懶而需要糾正了。
葛里菲斯早在民國4年就拍了長達3小時餘、引發巨大爭議(直到
今日亦然)的The Birth of a Nation,明年2月,這部電影就要
滿百年,但片中對黑人與三K黨的描繪,依舊讓人不知該為其純
熟的技法而讚嘆,或是為其觀點之偏頗而惋歎?此片並非第一部
來中華民國放映的葛里菲斯電影,他在此片之後所拍攝的Hearts
of the World、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等片都更早在民國時期的上海戲院出現。
民國8年的12月25日,當時這一天還不叫行憲紀念日,上海的老
外都在歡慶耶誕,「申報」則出了「申報耶穌誕日增刊」,而當
年的首輪戲院之一上海大戲院從這天開始一連4天放映一部叫「
鐵血鴛鴦」的愛情戰爭電影。那時「申報」電影廣告只有戲院與
中文片名,極少會打出英文原名,要從中文片名推敲出到底是哪
部片,真的很花功夫,大多數都要等過幾年重演,報上廣告開始
出現英文片名,才知道是哪部電影。「鐵血鴛鴦」其實正是葛里
菲斯導演的Hearts of the World,儘管民國8年第一次在華人區
亮相只放了短短4天,片子應是反應不俗,因民國10、11年起,
「申報」開始出現一些些影劇新聞報導,「鐵血鴛鴦」蠻常被提
及,幾位主要演員有新片,廣告上也都會註明是演過「鐵血鴛鴦
」的誰誰誰。
上海大戲院不放葛里菲斯的電影則已,一來就連著兩部,在「鐵血鴛鴦」
4天下片後,過沒多久就到了民國9年的元旦檔,上海大
戲院播映了長13大本、也長達3小時的電影「專制毒」,猜得出
這是哪部葛里菲斯的影片嗎?不要太大驚失色呦,就是他畢生代
表作之一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
,目前大多數中文書籍不是翻成「忍無可忍」,就是「黨同伐異
」,其實這些片名都是錯錯錯,它有來過中華民國放映的,它的
正式中文片名就叫作「專制毒」。
對於默片時代的觀眾而言,「專制毒」前衛的形式前所未見,片
中分成4個故事,但是穿插交錯出現,有時每一段中人物有類似
處境的,畫面還會陸續呈現,突顯「對照」的感覺,卻把故事整
個切斷,必須觀眾自己在腦中梳理清楚每一個故事的情節脈絡,
因此雖然砸了大錢拍,美國第一次上映票房並不理想,葛里菲斯
也有點氣餒。很意外的,中華民國戲院不會擔心這片會不受觀眾
接受,還在元旦開年大檔推出,映期大概和「鐵血鴛鴦」差不多
,演了3、4天。
在一堆葛里菲斯的影片中,當年上海最受歡迎的可能是Way Down
East,中文片名叫「賴婚」,第一次放映就演了一周,當年是
年度票房大片等級的外片才有這種人氣。接下來的一、兩年,「
賴婚」在上海其他戲院陸續上片好幾次,人氣一點也沒減弱,堪
稱是那幾年中最常被重映的美國電影,因為「賴婚」叫好叫座,
葛里菲斯在上海院商眼中成為金字招牌,更熱中尋找他的電影來
中華民國上演。因而在「賴婚」之後,民國12年的春節假期,他
的另一名作「殘花淚」也到了上海。
「殘花淚」描述一位被父虐待的弱女和中國男子的悲戀,奧斯卡
最佳影片「遠離非洲」中曾經出現女主角講述這段故事的片段,
當然那時的中國男主角絕對不可能是貨真價實中國演員來扮演,
而是葛里菲斯的老搭檔Richard Barthelmess擔任,女主角是他
的御用女星Lillian Gish,當年上海常將她的名字翻成麗琳甘熙
。民國12年,上海新開設計美觀新影的卡爾登戲院,此後卡爾登
就與上海大戲院並列兩大首輪劇院,妙的是民國12年春節檔,兩
院從小年夜到年初七,都換了好幾檔的影片,並未像現在戲院一
樣,一部強片陪觀眾歡慶到開工以後,「殘花淚」就是排在卡爾
登從年初四演到年初九。
然而計畫趕不上變化,才演到初七,「殘花淚」就為了「特別原
因」而不再放映,顯然牽涉到中國人的題材,動輒得咎,這個「
特別原因」我沒在申報上找到解釋,但我猜測應該是出了問題被
立刻撤片,只在卡爾登演了3天。但上海觀眾對葛里菲斯的片已
看出興趣,更經典的The Birth of a Nation終於在同年6月25日
於卡爾登上映,正式中文片名叫「重見光明」。
這「重見光明」片長12大本、可演3小時,卡爾登每天晚上9點15
分開始放映,演完都超過半夜12點,然而觀眾熱情不減,申報上
的新聞熱烈,過沒兩天增加了下午3點的日場,片子演足一周,
反應不俗。「重見光明」將黑人塑造成負面的角色、三K黨有如
英雄,直到今日美國還是有人因為意識型態對此片難以下嚥,妙
的是中華民國觀眾事不關己,純看劇情,對背後的種族歧視就沒
想那麼多,「重見光明」第一次在中華民國戲院商業放映,算得
上叫好叫座,因此隔年又再重映,這次從卡爾登換到了上海大戲
院,又是演了一個星期,照樣很受歡迎。
上海的戲院老闆眼中的葛里菲斯,有如之後的史蒂芬史匹柏,專
門拍大戲賣大錢,因而「重見光明」在民國12年7月初下片後一
個多月,他的The Girl Who Stayed at Home在申江大戲院上映
,片名叫「歐戰風流史」。片子在葛里菲斯的作品中評價不算高
,觀眾並沒因此對他的影片都倒了胃口,同年10月,他的另一力
作Orphans of the Storm在卡爾登戲院登場,片名翻成「亂世孤
雛」,雖然沒有「賴婚」那麼受到喜愛,一再重映,人氣卻也堪
比「重見光明」,是卡爾登頗為得意的票房大片。
最誇張的是,上海大戲院再此推出曾於民國9年元旦放映的「專制毒
」,第2次上演剛巧搭上葛里菲斯熱,比首度推出賣座更好
,原本只排定放映4天,最後演了6天才下片。葛里菲斯只編、演
沒掛導演的短片Enoch Arden,也以「不幸之婚姻」中文片名來
到上海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