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脫道修習次第簡表
2013/11/11 10:17:02瀏覽293|回應0|推薦0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解脫道修習次第簡表

  修學佛教的目的在於斷除煩惱。要斷除煩惱,就必須禪修。談到禪修,就必須依照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修行;也即是說,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觀。

  談到戒清淨,對在家人來說,要守護好五戒,有條件的話應持守八戒。對於比庫來說,有四種遍淨戒:

第一、巴帝摩卡律儀戒(patimokkhasamvara-sila),即比庫應當守護的律儀。
第二、根律儀戒(indriyasamvara-sila),根即感官;守護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稱為根律儀。
第三、活命遍淨戒(ajivaparisuddhi-sila),即須正命而活(正確的謀生方式),不能邪命自活。
第四、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ila),即正確、適當地使用生活必需品,包括袈裟、飲食、住所、醫藥等生活用品。

  無論在家、出家弟子,都應當守護好各自的戒,持守不犯即是戒清淨。唯有以戒清淨為前提,才談得上修習止、觀。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承,禪法可以分為兩大業處[ 業處:巴厘語kammannhana的直譯,意為工作處所,即心工作的地方,也即是修行法門,或修行時心專注的對象。]

1.止業處(samatha-kammannhana)
2.
觀業處(vipassana-kammannhana)

  其中,修習止業處能夠培育定力,屬於增上心學;修習觀業處能夠培育智慧,屬於增上慧學。

  對於修習止業處,佛陀教導了很多種方法,《清淨道論》將之歸納為四十種業處。這些業處是依所緣來分的,即通過專注四十種不同的所緣而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四十種業處分別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無量、四無色、一想以及一差別。

  對於觀業處,一位禪修者從修習世間慧到出世間慧,次第成就的觀智有十六種,稱為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 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於出世間慧。

  為方便理解,茲將《清淨道論》之解脫道修習次第列於下表,以供參考:

三學

七清淨

十六觀智

增上戒學

戒清淨

(四遍淨戒)

增上心學

心清淨

(近行定與安止定)

 

增上慧學

見清淨

1.名色識別智

度疑清淨

2.緣攝受智

道非道智見清淨

3.思惟智
4.
生滅隨觀智(未成熟)

行道智見清淨

4.生滅隨觀智(成熟階段)
5.
壞滅隨觀智
6.
怖畏現起智
7.
過患隨觀智
8.
厭離隨觀智
9.
欲解脫智
10.
審察隨觀智
11.
行舍智
12.
隨順智

 

13.種姓智

(解脫)

智見清淨

14.四種出世間道智
15.
四種出世間果智

(解脫知見)

 

16.省察智

注:

1、業處:巴厘語kammannhana的直譯,意為工作處所,即心工作的地方,也即是修行法門,或修行時心專注的對象。

2、所緣:巴厘語arammana。心識知的物件,心緣取的目標。如顏色、光是眼識的所緣,聲音是耳識的所緣等。

3、四遍淨戒為巴帝摩卡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和資具依止戒。

4、修習四十種止業處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稱為心清淨。

5、四種出世間道智即四種出世間善心,分別為:入流道智、一來道智、不來道智和阿拉漢道智。

6、四種出世間果智即四種出世間異熟心,分別為:入流果智、一來果智、不來果智和阿拉漢果智。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942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