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中之葉――止觀】 第二章 定的進展 三、結行 悉達多學院 編委會
2014/02/14 11:19:23瀏覽463|回應0|推薦1

三、結行
結行(修定之後的收攝歛藏)――收心與收功
他能夠在所希望之處、所希望之時、所希望那
麼久的時間,毫無困難地從(初禪等)定中出來,
這是出定自在。
《清淨道論.第23章.第27段》
在此,對於第一級修行者而言,我們將範圍只
限定在一般性的出定自在。
在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這三項當
中,多數的修行者通常只注重於前兩項,而甚至完
全忽略了第三項。他們通常花很大的心思在訓練入
定自在,放慢動作,很有耐心地學習所有入定的技
巧。再者,他們也強調在訓練住定自在,以便能夠
在自己預定的時間中住定。
許多人傾向於這麼想:「只要我們想要出定,
也就出定了。」其實,我們的心並不是我們所想像
的那麼簡單。有許多修行者遇到這樣的問題:即使
他們想要出定,可是他們的心並不願意出定。他們
往往是:他們的心出定幾秒鐘,然後又再入定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修行者開始有了禪相之後,晚上
睡覺時會無法入眠。他們的心拒絕出定,因此他們
整晚都看著明亮的光。在身體方面他們感到很疲
勞,但是他們的心就是想要在定中。不要誤以為這
是一種好現象!以為能夠整晚都在定中不是很好
嗎?(請注意這裡的「定」並不一定是正定。)
這一點必須釐分清楚,有下列兩種不同的情
況:
一種是高深的修行者。他經過長期的訓練,身
體與心理方面都足以使他能住在定中達到一天、兩
天,乃至七天那麼長的時間。但是,只要他想要出
定的話,他就能夠立刻從定中出來。
另一種是剛剛獲得定的人。他在身心兩方面都
還不足以讓他長時間入定。而當他想要出定時,他
的心卻拒絕出定。如果他的老師沒有警告他說這種
現象是不好的,他可能會沉迷於這種現象,誤以為
自己的修行很有進展。如此讓身體過度勞累一段時
間之後,他們的心只是喜愛定,但是並沒有訓練成
能夠長時間入住在正定中,反而是長時間入住在邪
定中,並且導致一些嚴重的問題,就像頭部凍結、
身體顫抖與失眠。
針對上述無法自在地出定這個問題,解決之道
就是每次正行之後都要注重結行的練習。這是「預
防勝於治療」。從一開始就經常練習在想要停止靜
坐時,就能逐步地將心從修定的狀態中引導出來(
即結行)。那麼,以後定力愈來愈強、愈來愈深

時,也就能夠在想出定時自在地讓心離開定境,因
而成就出定自在的工夫。
當你剛開始第一級階段的修行時,前行是你的
主要重點。修行一段時間之後,當你開始體驗到某
種程度的定時,那時結行與前行就是同等重要了。
以下是為何我們必須注重於練習「結行」的理
由:靜坐修定和日常活動,一個是靜態,一個是動
態,兩者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無論是由動到靜
或由靜到動,都必須要有個漸次過渡的階段,不能
急遽地突然轉換,否則,不但對身心會造成不良影
響,對修定成果也會產生負面作用。
上述談到的「前行」是由動到靜的過程,現在
將談的「結行」是由靜到動的過程。這兩者對修定
而言,有著同樣的重要性,絕對不可忽視。可惜多
數修行者都只重視修定的「正行」,忽略了「前
行」準備的重要性,更不知道有「結行」收攝這一
回事,這導致在修定過程中遭遇種種困難,修行無
法順利提昇。
結行是由止禪轉修觀禪的最關鍵階段。很多人
即使已經坐在那裡修了一段相當長時間的止禪,還
是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修行觀禪。他們會認
為心的力量不夠是因為坐禪的時間不夠久,其實這
種想法未必盡然。無論你坐的時間有多長,如果不
懂得方法將止禪所產生的能量收回來利用,你就仍

然會感到心力不足。試想你所產生的能量有一半以
上都沒有回收,那不是很可惜嗎?
這就好比農夫所種的農作物長出許多豐盛的果
實,他也必須懂得去完全地收穫它們,這樣他才能
充分地享受那些果實所帶來的利益。同樣地,在你
修行止禪的時候,你的心散發出盛亮的光明,這些
光明圍繞著你而存在。除非你懂得如何去收穫它
們,並且將它們存放在適當的地方,否則你就無法
充分地利用它們。常用的方法是將這些光明能量收
回到心輪的地方,如此會使你的心變得更加有力。
因此,修行者要利用止禪光明來修行觀禪的最重要
階段是止禪的「結行」階段。修行了止禪之後,做
好結行工作,然後才轉修觀禪,那麼止禪的定力不
但能夠充分發揮力量,而且心也能夠靈活體悟,充
分發揮智慧的力量。
【收心的方法】
當你心裡決定要結束修定時,你應當先自我暗
示放下修定的目標:「放掉、放掉」。然後讓心靜
靜地保持在心輪(胸部中央)一帶,內心想著:
「願我的心回到平常的境界來。」想過之後只須讓
心靜靜地保持在心輪,不再憶念剛才修定時的一切
境界。等到心感到相當自在之後,就開始感受全身
各部位的粗糙。如此將心收攝回來,是由靜到動、
由細到粗的第一步。這一步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
至關重要,不容輕忽。
有些人自從開始靜坐修定之後,人似乎漸漸變
得呆板、遲滯,彷彿心不在焉,失去了平常處事的
靈巧性與積極性。定力似乎愈有成績的人,這種現
象往往會愈明顯。這是因為靜坐後不懂得收心所造
成的。雖然表面上已經結束靜坐,內心卻不由自主
地還一直在緣取剛才修定時微妙的境界,所以看起
來好像還未回過神來,好像心還掛念在某個地方,
不能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的境界。
在修定之後,你應當放下剛才定中的境界,無
論那些境界是多麼微妙、多麼舒服安樂。你應當內
心自我暗示將剛才修定時的心完全收回來,讓心回
到平常的境界來,然後就只是保持平靜安詳。那
樣,心會自然地起作用,不再緣取剛才修定時的境

界,而回復到平常的狀態。如此保持平靜時,你也
許會感覺心不斷地回來。就讓這種感覺自然地持續
下去,直到這種感覺平淡了,才開始感受全身的粗
糙。
有的人在自我暗示之後不會明顯地感到有心收
回來的感覺,這也不要緊。你只須保持平靜,直到
心裡感覺自在、靈活,才開始感受全身的粗糙,讓
心回到平常動態、粗糙的世界。
【收功的方法】
當你將心收攝回來並且感受全身粗糙一段時間
之後,就在內心告訴自己:「願我發散出去的一切
好的能量都回到我的內心來。」如此想過之後,仍
然將心靜靜地保持在心輪一帶,無論感覺到什麼,
都只是在那裡自在地體驗。
然後你也可以逐一地希望上方、下方、前方、
後方、左方、右方所有好的能量都回到心裡來。每
次發願之後,心都只是保持在心輪的地方,平靜地
體驗。
如此將能量收回來之後,要讓能量均勻地分布
到全身。你可以選擇下列方法的一種來達到此效
果:
(一)將心整體地掃視,從頭到腳,一再重複幾

次,然後靜靜地保持在心輪。
(二)讓心逐一地感受「頭髮、體毛、指甲、牙
齒、皮膚」這五個身體部份,重複大約十五
遍。然後可以整體地從頭掃視到腳。也可以
增加到十個身分,即:頭髮、體毛、指甲、
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
重複幾遍。最後靜靜地保持在心輪。
方法:心輕輕地在每一個身分的地方感受一會
兒,無論感受得清楚與否,都不須停留,接著感受
下一個身分……
如此一再地感受身體各部位時,收回來的能量
就會平均地分散到全身各處,氣血循環就自然會通
行順暢。如此既能使心活力充沛,又能使心靈活機
敏,適於任何工作或使命。
對於有些修行者而言,如果上述的方法不適用
的話,這也不要緊。只需保持平靜,直到心裏感覺
自在、靈活,才開始感受能量回收,氣血流暢於全
身。
有些人在靜坐修定之後,會感到頭重、頭脹、
頭痛或胸悶,這是氣阻塞在頭部或胸部所引起的。
由於修定時心意專注在一處,所以氣也會凝聚在一
處,最常見的凝聚地方就是頭部和胸部。這不但會
造成身體的不適,還會影響修定的順利進展。

收功是對治氣塞的最好方法,這和練完氣功的
人必須收功是一樣的道理,都是讓能量回收,氣血
通暢,既能將靜坐或練功的成果收回給自己利用,
又能避免產生負面的作用。
收功之後,接下來你應該將修定的功德迴向給
親友、仇敵、護法神等,乃至迴向給一切眾生。
然後應該懺悔,即:以真誠的心,對自己曾經
冒犯過的一切眾生道歉,請求他們原諒。有的人喜
歡在修定之前先懺悔,那也是很好的作法。
最後將雙手搓熱,按摩頭、面與肢體。然後可
以慢慢起身,做其他事情。
結語:
(一)收心――放掉修行目標,讓心回到平常的境
界。
(二)收功――
1.將所有好的能量收回身體裡面。
2.藉著感受身體的各個身分以及放下一切執
取,使能量分佈到全身。
(三)起坐之前――
1.迴向功德給親友、護法神等。
2.向冒犯過的一切眾生道歉。
3.按摩肢體。

淨化過程
對於有些人而言,行道是艱難的。由於五蓋等
敵對狀況的頑強抵抗,所以行道困難。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5段》
人們經常感到不解:為什麼有些人修行止禪進
步很快,有些人卻進步很慢?除了運用正確的方法
之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有一些煩惱還在障礙
著我們。因此,如果我們真正是真心的修行者,就
應該在修行的過程中努力克服自己的煩惱。如果我
們不改變內心的惡劣傾向,即使不斷地靜坐,我們
仍然會卡在那裡,不能進一步提昇。
修定的過程中,心會逐步地淨化煩惱,由粗煩
惱到細煩惱,經歷數個階段的淨化,最後才達到禪
那。在經中,佛陀用金匠冶金的譬喻,來描述修定
進展中各個階段的淨化。
【引證】由粗到細地淨化煩惱――出自《增支
部.三法集.第100經》
「諸比丘,金(礦)裡有粗的雜質,就像泥土
與沙礫,碎石與沙岩。金匠或金匠的學徒首先將金
倒入水槽中洗滌、沖涮、清潔。如此清除雜質之

後,金裡還有中等的雜質,就像細礫與粗沙。於是
他再將金洗滌、沖涮、清潔。如此清除雜質之後,
金裡還有細的雜質,就像細沙與黑塵。於是他又將
金洗滌、沖涮、清潔。如此清除雜質之後,只留下
金粉而已。
然後金匠或金匠的學徒將金粉倒入溶鍋當中,
冶鍊、精鍊、鍛鍊它。但是他還不將金從鍋裡取
出,因為渣滓還未完全去除,而且金還未柔軟、適
用、明亮,還易碎,不容易塑造。
然而,到了某個時候,當金匠或金匠的學徒冶
鍊、精鍊、鍛鍊金時,渣滓完全去除了,這時的金
柔軟、適用、明亮、容易塑造。無論想要將它做成
什麼首飾,像皇冠、耳環、項鍊或金鍊,它都能達
成那項目的。
同樣地,諸比丘,對於致力於培育增上心(即
修定)的比丘,在他心裡有粗的雜染,就像身、
口、意的惡行。熱心與能幹的比丘放棄、驅逐、廢
止、滅除這些惡行。
棄除了這些之後,在他心裡還有中等的雜染,
就像欲望的念頭、憤怒的念頭、傷害的念頭。熱心
與能幹的比丘放棄、驅逐、廢止、滅除這些念頭。
棄除了這些之後,在他心裡還有細的雜染,就
像親戚的念頭、家鄉的念頭、名譽的念頭。熱心與
能幹的比丘放棄、驅逐、廢止、滅除這些念頭。

棄除了這些之後,還留下法的念頭。他的定還
不寧靜、不殊勝、未獲得輕安、未達到一心、還需
要靠勉強來維持。
然而,到了某個時候,他的心向內安住、穩
定、一心、專注。於是他的定是寧靜、殊勝、獲得
輕安、達到一心、不需要靠勉強來維持的。
由這段經文,我們可以了解修定時念頭起伏由
粗到細的動向。最初有很粗的煩惱,它們甚至會表
現在身業及語業方面,例如違犯五戒等。如果你能
守好五戒,那麼最粗的煩惱平伏了。這時,縈迴在
心裡的主要煩惱是五蓋。然而,對於大多數第一級
修行者而言,最難克服的大敵是內在的評論。這種
煩惱涉及「我」與「我的」:「我修得好嗎?」、
「我修得不好嗎?」、「我的修行何時才能進步
呢?」、「你不覺得我能靜坐一小時是很了不起的
嗎?」、「如果有一天我證得阿羅漢果,你會覺得
如何?」、「我現在能夠如此平靜,人們會不會注
意到我的偉大?」……
只需要稍存一點覺知,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內
在評論總是圍繞著「我」與「我的」在打轉。我們
會對自己感到厭煩,只想關掉這內在的收音機,讓
自己能清靜一下。
經過一番的漸次訓練之後,最後這收音機終於

關掉了。那時,正如佛陀所說的,我們內心還會留
下分析法的慣性念頭。讀過很多佛法的人那時會去
標記、分析他們當下的一點修行體驗(境界):「
這就是平靜覺知的境界嗎?」、「這到底是近行定
還是安止定呢?」、「我現在是不是有了很強的能
量或定力?」……在這個階段,如果你能夠清楚地
記起修行的目的,你也許就能超越這一關。修行止
禪的目的在於內心的完美寧靜、靜止與清明,在於
摒除所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以自在的心去體驗、享
受當下的境界,而不去分析它。當分析法的念頭也
消失時,心自然會進入絲毫不需造作的一心專注。
結語:
藉著淨化以下四個階段的煩惱,最終我們會獲
得禪定:
(一)能夠表現在身體和言語方面的粗顯煩惱:違
犯五戒。
(二)在意念方面,由於過去事件和未來計劃而生
起五蓋等的念頭。
(三)在意念方面,圍繞著「我」和「我的」的內
在評論。
(四)在意念方面,分析法的念頭,用來標記與解
釋修行的體驗(境界)。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1112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