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中之葉――止觀】 第四章 性行與業處 悉達多學院 編委會
2014/02/20 16:05:38瀏覽857|回應0|推薦0

性行
性行有六種,即貪行、瞋行、癡行、信行、覺
行、尋行……所以簡略地說有六種性行。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74段》
依據《清淨道論》的定義,性行和本性、增性
是同一意義,皆指人的個性傾向。精確地說,這裡
所指的性行是一個人在禪修上所顯的性行。有些人
天生就不是一塊讀書的料子,但他在禪修上卻很可
能有著過人的潛能或造詣。
將人分為六種性行,是種相當簡約的方法。事
實上,每個人都可能同時具備貪、瞋、癡、信、
覺、尋六種性行當中的某幾種性行。根據心理學家
的研究,很多人有多重性格。再者,俗語說得好:
「一種米養百種人」,世上實有千千萬萬不同種
類的人,怎麼說只有六種性行呢?雖說人可以五花
八門,但也不離這六大種,所以簡略地說有六種性
行。
很多修行人在修行時都忘了關注自己所屬性
行。一人的良藥很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藥。比如說,
現代健康學大多建議我們多吃生菜,喝生水,但對
某些體質偏寒,特別是胃虛的人可不要盲從。同樣
的,諸如:「完全放鬆」、「不需決意」等禪修口
訣並不適合癡行修行人。癡行修行人反而適合諸如
:「時時用心」、「保持正念」等禪修口訣。這一
切分別都取決於修行人性行的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通常大部分禪師都只能講述他們
自己親證的道路。他們通過自己多年的苦修,最終
發現了一套適合自己性行的方法。然而,他們的方
法對於與他們相克性行的修行者卻是不管用的。這
性行上如此巨大的差異源自各人宿世習氣與今世文
化背景的不同。比如說在互相問好時,中國人慣用
「今天不錯」來形容自己美好的一天,然而對西洋
人來說,「今天不錯」就包含些貶義。因為只有當
自己有點無聊乏味時,西洋人才說「今天不錯」。
所以,善巧的禪師會為不同性行的學生宣說不同的
修行業處。
教育體系的不同也會造成老師與學生的代溝。
現代教育體系多注重理智的培育,因此常常忽略了
情感上的健全發展,所以現代人在修定時多數偏向
於用腦。由於過度用理智專注禪修目標,所以禪修

一久就有頭痛的現象。事實上止禪的正確發展主
要有賴於健全的情感發展。未被現代文明影響的鄉
下人反而是情感智商較高,因而較容易修定的幸福
人。他們不慣於讓心情過度緊張,或讓自己處在壓
力中,所以修起止禪來得心應手。因此在教導現
代人時(多屬瞋行眾生,對自己與其他人都過度
苛求),老師都應該注重放鬆教學,側重情感的培
育,在修行環境的選擇都會偏向較舒適優美的環
境。所以,瞭解個人的性行就能更瞭解適合個人的
修行模式。
如此明白性行上的差異決定修行方法與模式的
不同,你將不會在面對種種不同的禪修方法時感到
混淆,也不會因實踐某種禪修法而批評其他禪修法
門。請牢記《增支部.三法集.第65經》的教示,
以更廣大的心胸與思量,去接受更多追根究底也不
離斷貪瞋癡的各個不同的善巧法門。從種種法門當
中,選擇適合自己性向的方法來修行,親身體驗能
滅除貪、瞋、癡的方法就是信心的立足點。
(佛陀說:)「加拉瑪族人,不要因為是傳
統、或傳承、或聽說、或典籍記載、或合乎邏輯、
或推論、或想來合理、或考慮之後接受的見解、或
講說者看起來很有能力、或想到『這沙門是我們的
老師』就相信。而是,當你們親身明白『這些法是
不善的、有過失的、智者所指責的、受持與奉行
之後會帶來傷害與痛苦的』,你們就應該捨棄它
們。」
「加拉瑪族人,你們認為如何?當貪欲、瞋
恨、愚癡在一個人心中生起時,會為他帶來福利或
是傷害呢?」「帶來傷害,尊者。」……「這些法
是善的或是不善的呢?」「是不善的。」「是有過
失的或是沒有過失的呢?」「是有過失的。」
「是智者所指責的或稱讚的呢?」「是智者所指責
的。」
「正是由於這個理由,所以我才說:不要因為
是傳統、或傳承、或聽說、或典籍記載、或合乎邏
輯、或推論、或想來合理、或考慮之後接受的見
解、或講說者看起來很有能力、或想到『這沙門是
我們的老師』就相信……
加拉瑪族人,你們認為如何?當不貪欲、不瞋
恨、不愚癡在一個人心中生起時,會為他帶來福利
或是傷害呢?」「帶來福利,尊者。」……「這些
法是善的或是不善的呢?」「是善的。」「是有過
失的或是沒有過失的呢?」「是沒有過失的。」
「是智者所指責的或稱讚的呢?」「是智者所稱讚
的。」
「正是由於這個理由,所以我才說:不要因為
是傳統、或傳承、或聽說、或典籍記載、或合乎邏

輯、或推論、或想來合理、或考慮之後接受的見
解、或講說者看起來很有能力、或想到『這沙門是
我們的老師』就相信……
《增支部.三法集.第65經》
簡而言之,如果一個修行人能在性行這課題上
深思,那麼他將會在修行上少走很多冤枉路,少犯
很多過失。有些修行人由於到了一些不適合自己性
行的修行場所而造了很多口業。通常他們會看不慣
很多事情、跟辦事人產生衝突、或與同修產生誤會
爭執,其主要原因是外在因緣與自己的性行太不契
合。他在這修道的過程雖然積了一點善業,但是在
體悟上並不是很受益。最終,惹來的是心中的種種
不滿和造下毀謗的口業。所以當你考慮想到某個道
場修行,或想參訪某位善知識之前,你應當先考慮
到性行這個關鍵課題。如此,你將會在修行道路上
少走很多冤枉路。
結語:
(一)性行有六種,即貪行、瞋行、癡行、信行、
覺行、尋行。
(二)在修行時,注重性行這個課題能讓我們:
1.瞭解適合自己的修行模式。
2.將不會在面對種種不同的禪修方法時感到

混淆。
3.也不會因實踐某種禪修法而批評其他禪修
法門。
4.在修行道路上少走很多冤枉路。
性行的原因
什麼是性行的原因呢?
依據《清淨道論》所載,形成性行的原因主要
有四種,即:
(1)宿作之因
(2)界之因
(3)病素的原因
(4)宿因決定。
[《清淨道論》「六種性行」之瞋行人研究]
(4)依宿因決定:
根據優娑曇結頓所說:「此等有情依宿因決定
而有貪增盛,瞋增盛,癡增盛,無貪增盛,無瞋增
盛及無癡增盛。」作業時依貪瞋癡何者作用較強,

決定呈現出貪或瞋或癡的面貌,如下:
                      貪著而無忿有慧(無天性)
                            無瞋無癡
有瞋有癡                    貪強            有瞋無癡
貪著、瞋恚而有愚癡    無瞋有癡         貪著而忿怒有慧
                     貪著與愚鈍而無忿(樂天性)


                      無貪無癡而有慧者
                            無瞋無癡
瞋癡強                       無貪                 有瞋及無癡
                                                     有慧、但有瞋而忿
少煩惱、
瞋恚而又鈍慧無瞋及癡強
                 貪著、無瞋恚而樂天性但愚鈍
依上述可知,各人在起心動念之際,往往是
貪、瞋、癡(三不善因)、無貪、無瞋、無癡(三
善因)出現頻率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不同強度的性

行。譬如若常沒有貪念而瞋心、癡念卻都強,就會
呈現「少煩惱、瞋恚而又鈍慧」的個性,所以所謂
瞋行人往往也可能是貪行人或癡行人,只是瞋相較
強而已,這是宿因及作業時之習性所致。
結語:
形成性行的原因主要有四種:
1.宿作之因。
2.界之因。
3.病素的原因。
4.宿因决定。
性行的同分與區別
這六種性行,信行者為貪行者的同分,覺行者
為瞋行者的同分,尋行者為癡行者的同分。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75、76、77段》
性行的同分與區別是一件十分值得思考的事
情。在確定了自己的性行後,在修行道上你將能知
道自己容易掉入的陷阱,不會一味地只在你性行上
的長處下功夫。當你應用自己性行的優點修行時,
你也能覺察到自己性行上的偏激。比如說,你是一
個信行者,常常以信念行事,但你應該警覺自己的

信念容易偏向貪念。除此之外,貪念會以類似信念
的面貌呈現。當你不警惕時,貪念會油然而生。有
些人甚至以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單靠著信念行
事,最終遭受很多因貪念而生的痛苦時,還不知自
己錯在何處。
例如,在佛陀時代有位住在舍衛城的婆羅門名
為跋迦梨(Vakkali)。有一天,他目睹佛陀在城
裡托缽。佛陀聖潔、安詳的外表深深地吸引他。由
於對佛陀的敬仰,他要求加入僧團,以便能更親近
佛陀。出家為比丘後,他總是靠近佛陀身邊,疏忽
身為比丘應有的職責和禪修。在此,信念慢慢地轉
變成貪念。佛陀因此告誡他:「跋迦梨,你這樣靠
近我、注意我是無益的。你應該去修定,因為唯有
見法者見我。不能領會佛法的人並沒有「看見」
我。所以,你必須離開我的視線。」
聽了佛陀這麼說後,跋迦梨十分沮喪且無法忍
受。他離開精舍,登上給哈故土(Gijjhakutu)高
峰,想要跳下去自殺。
這時侯,佛陀明白跋迦梨的內心痛苦和沮喪,
並知道他可能因此喪失證得聖果的機會。佛陀放光
以讓跋迦梨覺得佛陀好像就在他身邊。跋迦梨果真
馬上放下類似信念的貪念雜染,放掉哀傷,頓時感
到歡喜和振奮。世尊說:
「對佛法具有歡喜心、信心十足的比丘將體證
涅槃――輕安、無為、快樂的境界。」
《法句經第138段》
此時,跋迦梨領略了純凈信念與摻有貪念雜染
的信念的區分。他勇敢地放下對佛陀的執取,油然
生起堅固不移的凈信。在聽完此偈之後,他就證得
了阿羅漢果。
從這個故事,我們能領略到很珍貴的教誨。俗
語說:「善惡在一線之間」、「差之毫釐,失之千
里」。在善因緣的引導下,貪念可能轉變成信心;
在惡因緣的引導下,信心可能轉變成貪念。雖然兩
者表面上差別不大,然而,一位好的老師卻可以很
明確地指出你何時是具足信心,何時卻不自覺地傾
向貪念。因此,修行者必須注重以下將要討論有關
性行的同分與區別的陳述。這是修行者自我檢查修
行的一個好依據。
(一)信與貪
這兩者為同分,因為他們都顯得熱情又不喜歡
苛刻的表現。

(二)覺與瞋
這兩者相似,都有不滋潤、不執著所緣的現
象。覺行者在善法中不滋潤、不執著所緣。瞋行者
在不善法中不滋潤、不執著所緣。

(三)尋與癡
為了讓還未生起的善法生起,癡行者會嘗試策
劃種種精進的方法。但是,這些決策不只不能幫助
他成功,反而會障礙他的成功。換言之,由於癡行
者的愚癡,即使他以善念要去改進自己,最終只會
得到反效果。尋行者也是如此,他嘗試理解和思惟
一切事物,但有些事是不能被理解的。當他嘗試用
種種思惟來理解一些匪夷所思的事物時,他將因不
得其解而感到更加困惑。
有邪見的人被歸納為癡行者。

(一)信行者為貪行者的同分,覺行者為瞋行者的
同分,尋行者為癡行者的同分。
(二)修行者必須注重有關性行的同分與區別的課
題,因為這是修行者檢查自己修行的一個好
依據。
性行的辨知法
威儀與作業,
而食及見等,
於法之現起,
辨知於諸行。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87段》
依據《清淨道論》所載,將性行的辨知法分成
幾個項目,也參考[《清淨道論》「六種性行」之
瞋行人研究]

一般而言,不同性行者有不同的威儀(行、
走、坐、臥等)。然而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一位
瞋行者也可以表現貪行者的威儀等。對於一個雜行
者,他則有多種行相。
義疏又說 :「獲得他心通的老師就會知道弟子
的性行,並且會為他宣說適當的業處。其他的老師
則會用種種方式詢問弟子,從談話中辨別弟子的性
行。」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96段》
簡言之,不能只以外相去判定自己的性行,更
好的方法是去尋獲一位具有他心通的老師。如果找
不到具有他心通的老師,能尋獲一位能善巧地教導
你的老師也是很好的。因此,具備以下條件的老師
為十分珍貴。
(一)獲得他心通
唯有佛陀對他心通具足全面的掌握。儘管舍利
弗尊者也以他心通幫助了許多人,但是對於有些人
他還是不能全面掌握。因此,我們不能期望在佛陀
般涅槃之後找到一位對他心通具足全面掌握的老
師。換言之,我們不可能在佛陀般涅槃後找到一位
完完全全明白你的所有因緣的老師。如果你能夠找

到擁有部份他心通的老師,你就應該感到慶幸了。
事實上,連你自己也不能完全瞭解你自己。老師偶
爾也會在判斷你的性格上犯下小小的錯誤,但你千
萬不要因此失去信心。如果你能夠找到擁有部份他
心通的老師,而且老師也願意引導你,你就應當對
老師具備信心。如此,在他的引導下,你將能修行
到證悟涅槃。
(二)具有足夠的時間與你對話討論,以讓你充份
地表達自己
你應當坦誠地與老師交流,被問到問題時也應
當坦白地說出自己的理解,不要提供自認為老師想
要知道的答案,也不要提供從書本上讀到的答案。
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準確地瞭解你、幫助你。
如果找到了一位好老師,你就應該坦誠,不要
被我慢心束縛著。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給你對症下
藥。
當老師辨知了你的性行之後,他就知道你的長
處與不足,從而約略地規劃你個人的進展藍圖。
這藍圖中將概括你的禪修進度、適合住所與禪修業
處。
結語:
通過三種途徑,老師能夠辨知學生的性行:

(一) 諸如走路、站立、坐、睡、工作、進食、見
的外相。
(二) 他心通。
(三) 充分的師生交流和交談。
住所
什麼樣的住所是適合某種性行的修行人呢?
很多修行人只知道修行的住所應該簡陋樸素,
然而,依據《清淨道論》所載,不同的性行者適合
住在不同的住所。
(一)瞋/信/癡行者
舒適而令人一見就生起喜悅的住所為適當。
1.地點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
2.設備良好。
3.猶如梵宮一樣地用各種色彩嚴飾的住所。
4.佈置有清潔悅意的傢俱。
5.處處撒布芳香的花及華香。
6.沒有昆蟲、臭蟲及蛇鼠。
7.給侍飲食者美麗可愛,浴淨塗油,有薰香華
香等的芬芳。
8.食物具有色香味及養分而令人悅意的。

分別處:癡行者的住處以面向四方、沒有障礙
而空曠者為宜。
(二)貪/尋行者
惡形醜色、令人一見就厭惡的住所。
1.地點不能過高或過低。
2.沒有良好設備。
3.高懸的山窟、草舍或柴庵。
4.散遍塵垢,朽腐崩潰。
5.荒蕪,有猛獸的危害。
6.給侍飲食者形貌醜惡、臭氣可厭。
7.食物粗糙而且壞色,無論何種食物都只以夠
充饑即可 。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97段》
分別處:尋行者不適合住在面向四方空曠處的
住所。
(三)覺行者
覺行者沒有不適合的住所。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02段》
結語:
(一) 不同的性行適合住在不同的住所。
(二) 瞋/信/癡行者適合住在一見就令人生喜

悅、舒適的住所。
(三) 貪/尋行者適合住在惡形醜色、一見就令人
生厭惡的住所。
(四) 覺行者沒有不適合的住所。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1125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