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非顛倒的世間(下)
2013/08/23 11:36:38瀏覽81|回應0|推薦0
稱和譏
   稱和譏是影響人類社會兩種更為常見的現象。當受到讚美時,一個人自然會心花怒放,而當受到責怪之時,一定會很愁眉不展。
   受到稱揚和批評,佛陀說智者既不得意也不沮喪,如同堅石穩固不變,不被風所搖動。
   如果說是應得的話,讚美是非常順耳的;非應得之讚美,比如迎奉拍馬,雖然動聽,卻是一種欺騙。不過,如果我們聽不到這些言詞,這些聲音就對我們不起任何作用。
   從世俗的觀點看來,讚美之言能夠長久。美言幾句,則能輕易獲得好處。開始講話之前,一句誇獎就足以吸引觀眾。如果一開始,發言人讚美觀眾幾句,觀眾將會全神貫注聽講。如果他一開始就批評觀眾,則反應將不會令人滿意。
   有修養之人既不依附阿臾奉承,也不希望別人拍馬迎合。對值得讚美之事,他們毫無嫉妒地盡情讚美。對應該批評的,他們以悲憫之心,而不是蔑視的態度加以批 評,以期改造他們。偉人們受到瞭解他們的偉人和平民的高度頌揚,雖然說,他們本人對這些頌揚完全不放在心上。
   許多深知佛陀之人以自己的方式歌頌佛陀的品德。優波離,一個剛剛皈依佛陀的百萬富翁虔誠地讚美佛陀,當場列舉了佛陀的百種不可思議功德。現在,佛教徒仍然 一面觀想佛陀的聖像,一面稱頌佛陀的九大功德。對一個虔誠的信徒來說,這些是禪觀方法。這些美好的品德對其信徒來說仍具巨大的啟迪性。
   什麼是責難?
   佛陀說:話多之人受責難。話少之人受責難。沉默之人亦受責難。在這個世界,無一不受責難者。
   責難好象是人類的共同遺產。
   佛陀評論道,在這個世界,大多數人缺乏紀律。佛陀又說,正如在戰場上的戰象忍受著四面八方射來的利箭,同樣地.我受到許許多多的侮辱。
   愚昧、邪惡之人專門喜歡尋找他人的不足缺點,而不是善良和美好優點。
   除了佛陀,沒有一人是百分之百的完美,也沒有一人是百分之百的惡劣。我們最好之人身上有邪惡之處,最壞之人身上有善德。佛陀教誡說:當受到打擊、辱駡和誹謗時,有人默默地忍受,我說此人雖未得涅槃,即在涅槃之中。
   一個人行善的出發點可能是最好的。但是,外部世界往往錯誤地理解了他,猜測歸納他行善的動機,而這些猜測又往往是他想都沒有想到的。
   一個人可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服務幫助他人,有時甚至自己負債累累,變買自己的財產,解救困難中的朋友。但是,在這迷妄的世界中,得到他幫助之人將羅集他的缺點,敲詐勒索,損害他的高尚品質,得意地看著他的毀滅。
   在本生故事中,記敍了這樣一個傳說,音樂家古諦羅把他所知道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全都教會了他的學生。但是這一忘恩負義的學生卻妄圖與他的老師相爭,試圖損壞他老師的名譽。但是他終究沒能成功。
   提婆達多,佛陀的弟子和堂弟,具足神通,不僅試圖玷污佛陀,也曾妄想謀害佛陀,把一塊石頭扔向在下面來回散步的佛陀。但這些都以失敗而告終。
   沒有一位宗教導師象佛陀那樣受到如此高度的稱頌,如此尖銳的批評、辱駡和非難。這就是偉人的命運。
   在一次公共集會中,一個名叫婆伽的卑鄙女人假裝懷孕,誣陷佛陀。佛陀面帶微笑地忍受著這樣的侮辱。最後佛陀的清白得以澄清。
   有人控告佛陀在弟子們的合謀之下殺害一婦女。非佛教徒猛烈地批評了佛陀和他的弟子們。阿難陀尊者忍受不了,請求佛陀離開到另外一個村莊。
  阿難陀,如果那些村莊的人也辱駡我們,我們應怎麼辦?”
  那麼,世尊,我們將再前往另一個村莊。
  這樣的話,阿難陀,整個印度將沒有我們容身之地。忍耐一些,這些辱駡將會自然終止。
   摩登伽耶是位王記。由於無知,她的父親曾希望把她嫁給佛陀。佛陀講說了美貌外表的空洞和虛幻,為此她懷恨在心。後來,她雇傭了一些醉漢在公共場所辱駡佛陀。佛陀以圓滿的平等之心,忍受了這些侮辱。最後摩登伽耶不得不受到她惡行的痛苦報應。
   受侮辱是人類的共同命運。你奉獻的越多,越偉大,你越有可能受到侮辱和怠慢。
   耶蘇受到侮辱、漫駡和絞刑。
   蘇格拉底受到他妻子的侮辱。每當他外出幫助他人,他那易怒的妻子總是對他大加辱駡。有一天,她身體不佳,沒有例行無法無天的謾駡,蘇格拉底滿臉不高興地離開家門。他的朋友問他為什麼不開心。他回答說,因為他妻子身體不佳,那天沒有罵他。
  你本應該高興才是,因為你沒有受到令人討厭的辱駡。他的朋友評論道。
  噢,不,當她罵我之時,我得到實踐忍辱的機緣。今天,我失去了這一機會。這就是我不高興的原因。哲學家回答說。
   這是所有人應該牢記的一課。
   當受到侮唇,我們應該這麼想,我們獲得了修習忍辱行的大好機緣。我們應對我們的對方表示感謝,而不是感覺受到冒犯。

   樂與苦
   樂與苦是最後一相對世法。它們對人類的影響力最為強大。
   人們能夠接受的是快樂(sukha),而難以忍受的是痛苦(dukkha)。一般的快樂就是欲望的滿足。貪求之事得到之後,我們馬上希求另一種類型的快 樂。我們自私的欲望就是如此的不知滿足。對於普通人來說,最大而且是僅有的快樂就是物欲享受。勿庸置疑,希求、獲取、以及憶想這些物質主義者高度珍惜的物 質享受,確實能給予人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是一種幻影,是無常變化的。
   財富的擁有能否給人真正的快樂?如果是這樣的話,百萬富翁就不會想到要自殺了。在一個物質發展到極點的國家中,大約有百分之十的人精神不健康。如果說財富的佔有就能提供真正的快樂,那麼為什麼會如此呢?
   世界的主宰者們創造真實的幸福?亞歷山大曾不可一世地侵略印度,一路勢如破竹,佔領全國,最後因沒有更多可佔據的領土而歎息不已。
   頭戴皇冠的皇帝和國王們總是很快樂嗎?
   掌握國家政權的國家領導人的生命常常是朝不保夕。聖雄甘地和甘迺迪的慘死就是很鮮明的例證。
   真正的幸福來自心內,它不可以財富、權力、榮譽和征服來衡量。
   如果這樣的世間之物是通過強迫或不公正手段獲取的話,或濫導誤用,乃至以執著的眼光看待,對於它們的擁有者來說,它們就是痛苦和災難的根源。一個人的快樂也許是另一個人的痛苦。對一個人來說是佳餚和飲料,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毒藥。
   佛陀為在家居士例舉了四種快樂。他們是擁有的快樂,即:健康、財富、長壽、相貌、享受、財產、精力、孩子等。
   第二種就是從這些擁有中獲取的快樂。平常之人希望從中得到享受。佛陀沒有勸誡所有的人潛心寂靜,放棄他們的世間之樂。
   財富的享受,不僅在於把它們用在自己身上,而且為了他人的福利,要把它們佈施給他人。我們的所有享受只不過是暫時的。我們丟下我們的一切擁有而死去,而我們所帶走的就是我們所給予的。我們用世間之財富廣行善業會使人們永遠懷念我們。
   不欠他人之債是另外一種快樂。如果我們滿足於我們既有的,勤儉持家,我們不需成為任何人的負債者。負債之人總是生活在精神的痛苦之中,並要對他們的借債人表示感恩戴德。雖然窮一點,但是一身無債,一個人將會感到一種解脫。精神上獲得一種快樂。
   對於在家居士來說,以無過為生是最大幸福之一。無可責備的生活對自己、對他人都是一種福益。他受到眾人的推祟,得到他人安祥氣氛的影響,他自己會感覺到更 為快樂。但是。應該說明的是,要想得到眾人的好評是極為困難的。品德高尚之人關心的只是沒有過失的生活,而不在乎外界的認可與否。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以享受 為快樂,而另外一些人以追求舍離為快樂。沒有執著,或超越物質享受是精神享受者的快樂。從痛苦中獲得解脫的涅槃之樂是一切快樂之最。
   我們喜歡普普通通的快樂,但對於難以忍受的相對之苦卻厭惡不已。
   痛苦和不幸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
   當我們面對自然的年老之時,我們就痛苦。我們不得不以平等之心忍受年老之苦。
   比忍受老苦更為痛苦的就是對疾病的忍受。如果是長久之病,我們會感覺到不如死了的好。
   甚至輕微的牙疼或頭疼有時也使人難受。
   當生病之時,我們應以一切代價加以忍受,不必擔心害怕。我們必須如此地安慰自己,我們沒有患上更為嚴重的大病。
   我們經常同我們的親近之人分離。這樣的分離在我們心靈上造成創傷。我們必須明白,一切聚合終究離散。這個時候是我們修習舍離的最好機緣。
   我們有時不得不與我們厭惡的不快之人之物相會。我們必須忍受他們。這也許是我們在承受我們過去或現在之業的果報。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適應新的環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既使是圓滿覺悟、去除一切煩惱的佛陀也不得不忍受因疾病或事故而引起的身體痛苦。
   佛陀經常頭疼。他最後一場大病給他的身體上帶來極大的痛苦。提婆達多曾想用石塊砸死佛陀,因此,佛陀的腳也被一塊石片砸傷,不得不進行手術。有些時侯,他 被迫忍受饑餓,有時他只好以喂馬的飼料為食。由於那些無法無天的弟子們,他被迫退居森林達三個月之久。在森林之中,他睡在樹葉鋪成的地上,面對刺骨的寒 風,但他以圓滿的平等之心入睡。在痛苦和快樂之中,他的精神總是保持鎮靜平衡。
   在此娑婆世界的輪回之中,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死亡是一最大的悲傷。有時死亡不是一次性,而是連續出現,它們可能使人們精神失常。
   般陀伽羅失去了她的親人,父母,丈夫,兄弟和兩個孩子,她由此而失去理智。佛陀勸化了她。
   迦沙喬達彌失去了她的獨生孩子。她抱著已經死去的孩子,一路尋找救死之藥。她來到佛陀跟前,索取這種聖藥。
  不過,大姐,你能給我找來一些芥茉籽嗎?”
  當然可以,世尊。
  但是,它必須來自死亡沒有出現之地。
   她找到了芥茉籽,但是找不到一塊死亡之神沒有出沒的地方。
   她明白了生命的本質。
   當一位母親被人問道,她為什麼不因悲慘的失去獨生孩子而痛哭時,她回答說:沒有叫來,他來了;沒有告訴一聲,他走了。他怎麼來的,也怎麼走了。我們為什麼要為他而痛哭呢?而痛哭又有什麼用呢?”
   正如果實從樹上掉下一樣,或嬌嫩,或成熟,乃至熟透,同樣地,我們在我們幼年、青年、老年死去。
   太陽在東方升起,只在西方沉沒。
   鮮花在早晨盛開,要在傍晚凋謝。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無一人例外。我們必須以圓融的平等無礙的心態面對它。
  無論何物灑向大地,香甜或骯髒,
   大地對一切都無動於衷。
   永遠保持心靈的鎮靜和平衡,
   對一切善惡不示憎惡和喜好。
   佛陀如是說。
   當與世間之法相會之時,阿羅漢的心從未波動。
   在利與衰,譽與毀,稱與譏,樂與苦中,願我們永保平常鎮靜之心。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821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