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23 20:49:42瀏覽101|回應0|推薦0 | |
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老師所教的內觀 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安詳與和諧,因為這些正是我們生命中所缺乏的東西。人人都希望快 樂樂,而且把快樂視為我們的權利。然而快樂這個目標,是我們努力爭取,卻鮮少獲得的。任何人都曾經經歷過生命中的不如意-——激動、煩躁、不和諧、痛苦。 即使眼前這一刻,並沒有什麼不如意,但我們都記得,那睦不如意的事曾經如何折磨過我們,也可以預見,會有再發生的時候。最後,每個人都得面對死亡的痛苦。 我們不會將自己的不快樂只局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斷地將自己的痛苦傾倒在他人的身上。一個不快樂的人,會使得他的周遭,充滿焦慮不安的氣氛,任何人進到那個環境中,也會感到激動和不快樂。就這樣,個人的緊張不安,彙集成整個社會的緊張不安。 處處不如意,這就是生命的根本問題:不想要的一再發生,想到的卻渺不可得。而我們對這種種缺憾的形成和前因,卻又一無所知。正如我們對自己從哪里來、往何處去,也茫然無知一樣。 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北部,有一個人決心探究這個問題,以瞭解人類 的痛苦。經過多年的探索,在嘗試了多種的途徑之後,他發現一種方法,可以洞見自身的實相,並體驗到前苦中解脫的大自在。在達到解脫自在、遠離憂悲苦惱的最高目標之後,他奉獻自己,終其一生幫助人們依他所發現的方法修習,以走上解脫之道。 這個人-——悉達多?喬答摩(Siddhattha Gota-ma),人們所尊稱的“佛陀”,也就是“覺者”, -——一個覺悟的人,就像所有偉大的導師一樣,他也成為傳說中的主角。儘管人們在故事中對於他的事蹟、或是不可思議的神通,有多麼出神入化的描述,但是這 些故事都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佛陀從來沒有自稱是神,或是得到神的啟示。他的所有特質,都是人類本質發揮盡善盡美、超凡入聖的結果。在此,只要我們能照 著佛陀的方法去實踐,任何人都有可以達到同樣的成就。 佛陀並不教導教派、哲學、或是信仰的體系。他稱他的教導為“法”(Dhamma),也就是“法則”,自然的法則。他對於教條或空談毫無興趣,而是針對普遍性的問題,提出放諸四海皆准、實際可行的解決之道。他曾說: 我一向所教導的,就是苦和苦的止息。(注一) 佛陀不談任何與離苦無關的話題。 佛陀強調,他所教導的,不是他的創造發明,也不是經由神跡顯現的。他所教導的只是真理、實相,是經由自身的努力而發現的。在他之前有許多人發現過這真理;在他之後也會有許多人發現。他聲明真理不是他個人所專有的。 他也不要我們因為別人信仰他,或是因為他的教導看來十分合理,就肯定他的教導具有權威性。相反地,他曾說,對沒有親身經驗的事要存疑,並且加以檢驗,這才恰當,他說: 不要只是因為有人這麼說,或是傳統如上,或是約定俗成,或是經典記載就輕易相信。不 要只透過演繹或推論、或是只看表像、或是因為某種偏見、或因某種見解值得稱許、或是因為你的老師這麼說,就輕易接受。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做法是 不好的、引人非議的、智者不取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導致傷害及痛苦”時,就應當捨棄。而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做法是好的、無可非議的、智者贊許 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帶來幸福快樂”時,就應當接受並實踐。(注二) 個人對真理的親身體驗才是最佳憑據,不應該單憑信仰就接受任何東西,而應細察它是否 合理、實際、有益。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僅藉推理檢視的方式就在知性上完全接受某種教導。如果我們想從真理中獲益,就必須直接去體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知 識它是真實不虛的。佛陀一再強調,他只教導他親證的真理。他也鼓勵眾生培養這種智慧,做自己的依靠: 你們每個人,應當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皈依,不以任何他物為皈依處;以真理為島嶼,以真理為皈依,不以任何他物為皈依處。(注三) 生命中唯一真正的皈依、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夠給我們適當的引導和保護的,就是真理、法、自然的法則,由自己親歷親證的真理。因此佛陀在教導中,一 直都重視對真理的直接體驗。佛陀將其親身驗證的真理,盡可能解釋清楚,讓眾生能作為依據,各自努力以了悟真理。佛陀曾說: 我所教導的正法,並沒有對內、對外之分。我手中沒有任何保留。(注四) 佛陀並沒有對特定的少數人傳授秘法;相反地,他只想用最淺顯易懂、最廣為接受的方法,來說明自然的法則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 佛陀對於建立教派或以他為中心的個人崇拜,也同樣不感興趣。佛陀一再強調,傳法人的個性與法比較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佛陀只想教導人們從痛苦煩惱中解脫,並不想將眾生變成盲從的信徒。佛陀曾對一個崇拜他的信徒說: 見到我這個終將腐朽的軀殼,對你有什麼好處呢?凡是見到法的人,就見到了我;凡是真正見到我的人,就見到了法。(注五) 無論這個人多麼神聖,對他的堅定信仰並不足以使我們解脫。缺少了對實相的直接體悟, 就不可能解脫、得救。因此,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講述真理的人。我們崇敬教導真理的人,但是最能表達我們對他完敬的方法,就是自己努力去體悟真理。人 們在佛陀即將入滅時,讚揚他的偉大,但佛陀說: 歌功頌德並不是對覺者恰當的讚揚方式,他不是表達敬意的好方法。若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能夠堅定不移、自始至終走在法在大道上,以正確的方式努力修持,才是對覺者至高無上的敬意。(注六) 佛陀所教導的是每個人都能夠遵循的正道。他稱此為“八聖道”,也就是由八相相互關聯的部分所構成的修持方法。這條道路之所以神聖,是在於任何走上這條正道的人,都一定會成為擁有高尚心靈的聖者,遠離痛苦煩惱。 這是一條洞察實相本質的大道、一要了悟真理的正道。為了要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必須 能如實地觀察。我們必須學會認清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實相,並且穿透表層,覺察較細微的實相,再進一步瞭解最終的實相,最後終能體證到自我痛苦中解脫的真 理。無論我們如何稱呼這個解脫的真理。無論我們如何稱呼這個解脫的真理-——是涅槃(nibbana)、天堂或其他名稱-——這都不重要;重要是的去親身 體驗。 唯一能夠直接體驗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內觀照,觀察自己。有生以來,我們早已習慣向外 看,我們總是對外在的人與事深感興趣,卻很少檢驗自己,檢驗我們的身心結構、我們的行為、自身的實相。因為,我們對自己始終一無所知。我們不瞭解無明 (avijja)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傷害;也不知道,我們一直都被自己內在未覺知的力量所奴役。 要領悟真理,必須將這內在的黑暗驅走。我們必須洞察自身的本質,才能瞭解存在的本質。因為,佛陀所指出的,是一條向內觀照、自我覺察的道路。佛陀曾說: 就在這具有心識的六尺之軀,揭示了宇宙、宇宙的生起、寂滅、以及走向寂滅之道。(注七) 整個宇宙及其運作的自然法則,都必須在我們自身體驗。也唯有在自身內部,才能體驗。 這條正道也是一條清淨之道。我們探究內在的真理,不是出於知性的好奇,而是為了一個 明確的目標。透過對自身的觀察,我們第一次覺察到那些受制約的習性反應、那些遮蔽了我們的心眼、隱藏了實相、製造痛苦的種種偏見。我們看清累積在內、令我 們一直焦躁不安、痛苦煩惱的緊張壓力;而且我們也體認到,它們是可以去除的。漸漸地,我們學會如何讓他們分解消融,而我們的心就變得清淨、祥和、快樂。 這條正道是一個需要持續不斷認真修持的過程。突如其來的進展可能會發生,但那是努力 不懈的結果。我們必須要按部就班地練習;然而,每向前邁進一步,其利益都是立刻可見的。我們並不是心存企盼地走上這條道路,寄望累積一些只有來世才可享用 的福德;或是渴望死後能進到人們所想像的天堂。修持的益處應該是具體、清晰、有助於己、而且可以在當下體驗的。 最重要的是,這種教導必須靠實修。僅僅對佛陀或者他的教導充滿信心,是不能夠幫助我 們從痛苦中解脫的,對這條正道只有知性上的瞭解,也同樣無濟於事。只有當信心與知性上的瞭解,能激勵我們開始步上實修之路時,它們才有意義。唯有實修佛陀 的教導,才會有具體的結果,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佛陀曾說: 有人也許能背誦許多經文,但是如果他不去實踐那些教導,這樣一個人只說不做的人,就好像一個牧童,只是去數別人養了幾頭牛一樣:他無法享受到追尋真理的回饋。 有人也許只記得經文中的隻字片語,但是如果他過著如法的生活,從起點至終點,他都在正道上步步前進,那麼他就能享受到追尋真理的回饋。(注八) 這條正道一定要去實踐,佛陀的教導一定要去落實,否則就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表面功夫。 要實修佛陀的教導,並不是非得稱自己為佛教徒不可。稱呼無關緊要。痛苦人人皆有,沒 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痛苦的有效解藥,必能夠適用於每一個人。這個實踐的方法,也不是僅限於遠離紅塵、歸隱山林的修行人。誠然,要讓自己專心一意地學會 如何去練習,是需要投注一段時間;但是一旦學會了這個方法,就一定要將其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個為了追尋正道而出家、卸下俗世責任的人,有機會更精進地 修持、更深入地徹底瞭解這教導,因而可以有較快的進展。相對地,一個過著世俗的人,周旋於眾多的責任之間,只能夠以有限有的時間來練習,但是無論是出家或 在家,我們一定要懂得運用正法。 只有實際被運用的正法,才有效用。如果這真是一條從痛苦走向安樂的道路,那麼隨著我 們不斷精進練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快樂、和諧、對自己無所求。同時,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安詳和諧。我們不僅不會增加社 會的不安,反而應該能夠產生正面的作用,促進眾人的快樂和福祉。要步上解脫之道,我們必須過正法的生活,過真理、清淨的生活。這才是實踐佛陀教導的最佳方 法。當正法被正確地實踐時,它就是生活的藝術。 問題與回答 問:你不斷提到佛陀,你是在宣揚佛教嗎? 答:我對於教派、主義等不感興趣。我教導正法,而正法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佛陀從 未教導任何的主義,或是派別教條。他所教導的東西-——生活的藝術-——使每一種出身背景的人,都能夠獲得利益。生活在無明當中,對每個人都是有害的;而 培養智慧,則是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所以,人人都可以練習這個方法,並且從中獲得好處。一個基督徒會成為好的基督徒;一個猶太教徒會成為好的猶太教徒;一 個回教徒會成為一個好的回教徒;一個印度教徒會成為好的印度教徒;一個佛教徒會成為好的佛教徒。一個人必須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否則永遠無法是一個好的基督 徒、好的猶太教徒、好的回教徒、好的印度教徒、好的佛教徒。如果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你談到習性(制約)。這種訓練會不會也是一種對心的制約,雖然它是一種正面的制約? 答:恰好相反,它是一種去除習性(制約)的過程。不是勉強將任何東西加諸於我們的心上,而是自自然然地除去不淨的雜質,留下善的、正面的品質。透過負面情緒的清除,呈現正面的品質。而正面的品質就是純淨的心的本來面目。 問:但是在某一段時間裏,以特定的姿勢打坐,而且用某種方式引導注意力,就是一種制約啊! 答:如果你把它當做遊戲,或是一種機械化的儀式,那麼沒錯-——你是在制約你的心。但這樣是錯用了內觀。正確地練習內觀,它就能使你直接親證真理,而由於這種親身的驗證,了悟就自然而然地開展,而能將所有過去的習性拔除。 問:像這樣不問世事,只是整天坐在那裏禪修,不是很自私嗎? 答:如果最終的目標是這樣,那的確很自私。但是禪修只是一個方法,幫助我們達到一個 絕不自私自利的目標;一個真正健康的心。當你生病了,你住院以圖復原,你不是到醫院待一輩子,你只是在那兒調養身體,然後才能健健康康地來面對日常生活。 同樣地,你參加內觀課程,以得到心靈上的健康,然後以健康的心靈,在日常生活當中,為自己及眾生謀福利。 問:即使面對他人的痛苦,仍然保持快樂和安詳-——這樣豈不是完全麻木不仁嗎? 答:對於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並不是說你自己必須變得傷心難過。相反地,你應該保持冷靜和平穩,如此一來,你才能採取行動以減輕他們的痛苦。如果你也跟著傷心難過,徒然增加你周圍的不快樂,既幫不了別人,也幫不了自己。 問:為什麼我們不能生活在安詳之中? 答:因為缺乏智慧。沒有智慧的生活,是一個充滿錯覺的生活,它焦燥不安、充滿痛苦。我們的首要責任,是過一個健康、和諧的生活,對自己以及他人都有益的生活。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學會運用我們覺察自身、覺察真理的能力。 問:為什麼非要參加十日課程來學這個方法? 答:嗯,如果你能參加更長的課程,那就更好了!但是要掌握這個方法的綱領,至少要十天的時間。 問:為什麼在十天當中,我們必須留在上課的場地內? 答:因為你們是在這裏動一項心靈的手術。身體的手術必須在醫院裏進行、在一個不會受到感染的手術室裏。在這課程的場地內,你能夠不受外界任何幹擾地進行心靈的手術。當課程結束,手術完成的時候,你就可以再一次面對外在的世界了。 問:這個方法能治癒身體上的不舒服嗎? 答:可以,但那是副產品。當心理壓力消失時,許多受心理影響的身體疾病,自然不藥而 愈。如果心情激動,會發生身體上的疾病。當內心變得平和清淨,身體上的疾病就自然而然地清除了。但是如果你把目標定在治病,而不是淨化內心,那就兩樣都得 不到。我發現那些參加課程,但一心想治病的人,整個課程期間,都將注意力放在他們的身體的不適上:“今天有沒有好一點?沒有,沒有好一點……今天有沒有進 步一些?沒有,沒進步!”整個十天就這樣浪費掉了。但是,如果只想淨化內心,那麼因為內觀,很多疾病就會自動痊癒。 問:您認為生活的目的是什麼? 答: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生而為人,有殊勝的能力,能夠深入內在、觀察實相,並從痛苦中脫離出來。不去運用這個能力,就是浪費生命。好好運用它,過一個真正健康、快樂的生活! 問:您談到充滿負面情緒。如果是充滿正面的東西呢?譬如說,愛? 答:你所說的“正面的東西”,就是心的本來面目。當心中沒有了煩惱習氣,就會時時充滿愛-——純淨的愛-——你會感到安詳和快樂。如果將負面情緒除去,剩下的就是正面的東西、就是清淨。願全世界都沉浸在這清淨之中!
故事:自己走這條路 古印度北方有一個叫沙瓦提城的都市,佛陀有一個供大眾內觀及聽聞其說法的中心。這一位元年輕人每天晚上都會來聽佛陀說法,哪此過了好多年,年輕人卻從未將佛陀的教導付諸實行。 數年後的某個晚上,年輕人提早到了,發現只有佛陀一個人,便走向佛陀說:“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個疑問!” “哦?在法的道路上是不應該有任何疑問的,讓我們來理清它們吧,你的問題是什麼呢?” “佛陀,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來您的內觀中心。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圍,有許多出家的比庫、比庫尼,還有為數更多的在家居 士,或男、或女。其中一些人已經持續地來您這兒好幾年了。我可以看出,有些人已經確實達到了最終的階段;相當明顯地,他們已全然解脫了。我也看到有些人的 生活確實獲得改善,雖然我不能說他們已完全地解脫,他們活得比以前好。但是佛陀啊!我也看到秀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還是跟以前一樣,有些時候比他們甚 至更糟,他們一點都沒有改變,或者是他們並沒有更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佛陀?人們來見您這樣一位偉大、全然覺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您為什麼不用您的法力與慈悲,讓他們全都解脫叫?” 佛陀微笑著說:“年輕人啊!你住哪兒?你打哪兒來的啊?” “佛陀,我住在沙瓦提城,就是這?高沙喇國的首府。” “是啊,可是你的樣子看起來不像是沙瓦提城的人。你的故鄉在哪兒啊?” “佛陀,我從一個叫王舍城的都市來的,是馬嘎塔國的首府。我在幾年前來到沙瓦提城定居。” “那你是不是斷絕了所有與王舍城的聯繫呢?” “沒有,佛陀,我在那裏還有親友,而且也還有生意的往來。” “那麼你一定要時常往來沙瓦提城與王舍城之間了?” “是的,佛陀,我一年要到王舍城好幾次,然後再回到沙瓦提城來。” “既然你已經往返沙瓦提城與王舍城之間許多趟了,你應該很清楚這條路了吧?” “是啊,佛陀,我非常清楚這條路,甚至可以說,既然蒙上我的眼睛,我一樣可以找到去王舍城的路,因為我已經不知走了多少次了。” “那麼那些非常瞭解你的朋友,他們一定知道你來王舍城,然後定居在此地吧?他們也一定知道你經常往返于王舍城吧,而且你也非常熟悉從這兒到王舍城的路吧?” “是啊,佛陀,所有和我走得比較近的人都知道,我常去王舍城,而且也非常熟悉那條路。” “那麼一定有人會來向你請教到王舍城的路。你會不會隱瞞一些不說,或是會解釋清楚呢?” “有什麼好隱瞞的呢,佛陀?我會盡我所知告訴他們:你們要先往東走到波羅捺斯城,然後繼續往前走到菩提伽耶,然後就到了王舍城。我會非常明白地告訴他們,佛陀!” “那麼你給了他們詳細的解釋之後,所有這些人是否都到達了王舍城呢?” “那怎麼可能呢,佛陀?只有那睦從頭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達王舍城。” “這就是我想向你解釋的啊,年輕人!人們來見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已經對這條路線非常熟悉。他們來問我:‘什麼是通往 涅槃,通往解脫的道路?’而我有什麼好隱瞞的呢?我很清楚地路他們解釋:‘就是這條路。’如果有的只是點點頭說:‘說得好,真是一條正道’,可是一條也不 踏上這條路;‘真是一條絕妙的正道啊’,可是不費勁去走完這條路。那麼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到達最終的目標呢?” “我不會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帶他到最終的目標。沒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終目標。基於愛與慈悲,他頂多會說: ‘就是這條路,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你也這樣做,也這樣走,你就能到達最終的目標’。但是每一個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這正道上的每一步路。如果你往前一 步,你就接近目標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標一百步;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達了最終的目標,你得自己走這條路。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