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穹頂之下」與「兩會」看大陸霧霾治理
2015/05/22 09:57:47瀏覽81|回應0|推薦0

 

今年228日,由前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製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在各大視頻網站播出,短短兩日內,被點擊播放超過2億次。這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大陸的霧霾問題的嚴重性、成因及可能的解決方式等,在網路上引發巨大迴響,也引起國際的關注。由於播出的時間點,「穹頂之下」紀錄片不僅劇烈衝擊大陸輿論,同時也為大為「兩會」投下一枚震撼彈。北京「兩會」開幕後,各大視頻網站忽然將視頻「下架」,大陸傳媒的討論也戛然而止。與此同時,網上也湧現了大量有關柴靜的負面「新聞」。「穹頂之下」確實道出了中國大陸民眾關於霧霾污染所不知道、或不敢言的一面,也產生一定的教育啟蒙作用,然而該記錄片推出的微妙時間點,也引發諸多揣測。

該紀錄片播出時值「兩會」前夕,對「兩會」發揮「議程設定」的作用,霧霾或環境的治理無疑將成為會議中重要的議題之一。中國大陸長期注重經濟成長而輕忽生態保護工作,且環境保護部門長期屬於弱勢,而紀錄片所傳達關注環境保護的訊息,無疑符合環境保護部門的利益,從中可以觀察出環保部門與經濟發展部門之間的角力。在紀錄片中就曾提出質疑,為何造成霧霾危害最嚴重的石化產業,其環保標準竟是由石化產業部門自身來制定?同時也揭露,大陸大氣污染防治法自2002年實施以來,罰則形同「束諸高閣」,一次都未被使用過,甚至該法令規範的執法者也不明確,只說明是「由『依法行使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來行使」。然而,在紀錄片傳達出這些訊息後,就被當局所「封殺」,一方面是為「兩會」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則是「功成身退」,但無論如何,該紀錄片所傳達出的訊息已深植社會大眾心中。

大陸當局在今年及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斷拉高環境保護工作的層次,若當局真要加大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穹頂之下」將發揮「投石問路」的作用。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不達目的絕不停戰」,而今年也提出「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然而在中國大陸複雜的利益結構下,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無疑會損及大型排污企業,特別是中央級國有企業的利益,進而引發利益相關共同體的抵制與反彈,其中有些是極具實力的政府部門與政治家族。此時,就需要社會輿論的支持,而柴靜紀錄片即能發揮營造時勢的作用,這種製造「應民所請」形象的作法,符合中共一直以來行為模式的慣性。

中國大陸的改革確實已經進入「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開始觸碰到敏感的核心。改革開放後中共政權的正當性已轉為以經濟發展為基礎,而現階段的改革或多或少都會觸碰到這個核心,從而影響或威脅到政權的存續。以這次的環境保設議題來觀察,一方面環境保護工作將導致經濟建設的成本上升,從而減緩經濟成長的速率,失業率的提升將造成社會動盪;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加大環保工作力度也會衝擊到部份黨國利益群體,造成分裂且對立的利益集團亦不利於政權的維繫。除此之外,更需要關注的是大陸廣大民眾的覺醒,無論「穹頂之下」是「議程設定」,仰或是「投石問路」,甚至單純的只是「一個母親與霧霾的私人恩怨」,該紀錄片都已經發揮啟蒙社會大眾的深刻效果,當局無法忽視人民覺醒後的反撲力量及可能性。

「兩會」期間,北京的天空和市民迎來難得的「兩會藍」,就如同去年11月的「APEC藍」,但這都只是曇花一現,絕不是民眾所期待的「柴靜藍」。「兩會藍」、「APEC藍」,甚至08年的「奧林匹克藍」,這些看似劇謔的詞彙,實際上背後反映出大陸民眾對於健康環境的需求及渴望,以及對現實生態環境條件的無奈。大陸民眾必須更積極主張居住生活品質,採取實際行動來促進當局改為環境條件,就像柴靜鼓勵民眾要善用環保檢舉電話等。而當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必須思考,要如何還給本該屬資人民的那一片蔚藍。

原文網址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mir111&aid=234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