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香港為一國兩制付出的代價
2015/06/13 11:29:20瀏覽249|回應0|推薦0

近來,香港鄰近深圳的屯門、沙田等地,有幾次抗議大陸遊客自由行的活動,每次吸引了幾百名香港民眾參與。對這項活動的抗議訴求,香港特區首長梁振英曾經鄭重表示,他瞭解香港民眾得想法,後來,香港政府也和中共中央達成協議,對大陸遊客前來港澳自由行了一些限制,香港民眾的抗議,可以說是具體而微地反映了當地人的心聲,也說明香港為「一國兩制」付出了相當代價。

從二○○三年起,中共開放大陸部分城市居民前往香港、澳門自由行,二○○九年再開放深圳居民一年無限次赴港自由行,總計二○一三年為止,十年來香港在餐飲、零售、運輸等旅遊市場規模成長了三倍,不過,一年超過四千萬人次蜂擁而至的大陸內地遊客以及新移民,卻將彈丸之地的香港擠得水泄不通,生活空間受到嚴重壓縮,不但地鐵便擁擠,物價也變貴,已經造成香港民生活極大的壓力。再加上中共當局對香港特區首長選舉所作的種種限制,讓香港人產生前所未有的身分區分和主體意識,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民眾很容易挑起敵對情緒。

不可否認的,中共接收香港主權以來,香港和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比過去更為緊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同時也是世界通往中國大陸的門戶,它的經濟表現依然亮眼;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目前香港人均所得高達三萬八千美元,經濟規模比起主權轉移之前還要增加一倍多。可是,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競爭力評比報告,香港的排名卻不如過去,而香港民眾對身處的環境也越來越不滿意。

曾經有「東方明珠」美譽的香港,經過十幾年「一國兩制」的洗禮之後,如今不但社會情緒對立,經濟更加依賴中國,競爭力不進反退,這一切就竟是怎麼造成的呢?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政府一味配合北京的要求,逐漸強化香港的功能性角色。在金融方面,努力增加銀行和股票上市公司的家奴,將香港發展成為人民幣的離岸交易中心。在土地財政方面,則拉攏地產商,帶動房地產投資,然而,在表面漂亮的數字背後,很大的比例卻是中國大陸資金挹注,影響層面遍及地產、零售、觀光旅遊等產業。

香港特區政府配合中共政策拉攏商界的結果是,資本家、有錢人越來越賺錢,貧富差距則越來越嚴重;短期內香港的財富似乎增加了,但是,這種只配合中共當局,卻不考慮自身經濟結構合理性的作法,給香港帶來的就是整體競爭力的削弱。尤其是過度傾斜的發展金融和房地產,使房地產增值速度超過人民經濟收入,不但民眾住房成本大為提高,對中、小企業發展的衝擊更是非同小可。例如餐飲為了應付不斷上漲的房租,只好從食材和廚師薪資上節省成本,當然也連帶降低了原有的品質,使香港「美食天堂」的命名蒙上陰影。顯然,忽略結構性需求的傾斜發展,讓香港長期的競爭力逐漸流失,不僅挫傷了創業精神,還造成扼殺競爭的寡頭壟斷。

事實顯示,雖然「一國兩治」的設計,當初號稱是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但這只是個粗線條的頂層設計,將一國家兩種制度的大傘撐起來後,並沒有列出具體的政策細節,結果,中共當局卻以中央自居,架空了特區行政長官的威信,要求配合中共中央的政策行事,使「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經濟功能化;而中共操弄特區首長及議員代表的選擇規則,讓反對黨四分五裂成所謂的泛民主黨派,又使香港政治集權化;再加上大陸內地前來香港的遊客和新移民,缺乏法治的素養,種種旁若無人的行為,造成了香港社會的文化衝突和摩擦。這些改變,讓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大失所望,有越來越多的人最後「用腳投票」選擇移民,搬離了香港。

儘管如此,中共當局在今年召開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提到港澳地區的時候,更前所未見的強調「嚴格按照憲法與基本法辦事」,把中共憲法提升到最高層面,這無疑宣告「一國兩制」是「一國」多於「兩制」,香港特區政府必須聽命於中共中央,跟香港民眾原先的期待有相當落差,也預示了港人對中國大陸認同的疏離將持續擴大,使未來香港的穩定籠罩了一層陰影。

原文網址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mir111&aid=2440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