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今年人大政協兩會後大陸國營企業改革
2015/06/13 11:17:07瀏覽234|回應0|推薦0

大陸上月剛結束簡稱兩會的人大與政協會議,在會議開冶前幾天,中央電視臺前主持人柴靜發表了個人自費拍攝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講述目前大陸的空氣汙染已相當嚴重,弦外之音是大陸官方有意藉此紀錄片借力使力整頓兩家超大型國有石油企業中名油及中石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討論的熱潮超過預期,而且議題有蔓延至期化領域的跡象,大陸官方便下令全面禁止該片的網路放映及討論。但大陸政府對於國有石油企業的批評卻未因此而消失,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中所強調環境治理的決心,正反映了官方對於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的嚴重違法行為將會有所動作。

從大陸改革開放的歷史角度來看,自1980年代就開始的國企改革,到了今天還依然是改革的重點。本次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之一是深化改革,而進一步改革國有企業的困難還是環繞在究竟要在短時間內全面革新,還是要拉長時間緩步修正。前者的效果立即可現,但勢必會引起社會動盪與經濟混亂;而後者雖然符合大陸過往「摸著石頭過河」的作法,但今日的困境卻也證明了這種做法效果不佳。令人困惑的是,過去三十多年來大陸期實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而不是甚麼都沒做,為什麼到了今天還要一再討論如何解決相關問題呢?關鍵即在於過往改革所得到的成效只是依賴資金投入與壟斷權力所得到的績效增長,並不是生產的效率或是能力有所改善,也就是高投入所帶來的拉擡效果,若仔細檢驗,恐怕會發現漂亮績效的背後所存在的是更差的生產效率,這樣的資金使用對金融體系與國民經濟所炎來的傷害不僅僅是國有部門,私有部門也會因為排擠效應而導致資金不足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效率不好的國有企業能得到很多資金,但效率好的民營企業卻缺乏資金,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下降,經濟表現自然不佳。

2014年大陸上市企業年報中,虧損前十名的都是國有企業,相反的民營企業營收都很好,有些甚至走向海外,成為全珊性企業,例如阿里巴巴、聯想電腦,小米手機等。在1990年代中大陸政府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後,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高度競爭性的消費品產業如電子設備、紡織、家電用品等,民營企業比重逐漸增加,但高度壟斷且利潤集中的產業如石油、電力等,卻始掌握在國營企業的手中,這樣有意識地區分產業性質並選擇開放民營企業進入,恐怕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也就是所謂的國有企業改革,真正的意思是在不影響其壟斷地位的情況下,改善經營效率。今年人大政協兩會後,確立未來主要的改革方式有三種:一、發展混合所有制;二、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引入民營企業與外資的競爭;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其中第二種方式涉及先前所提的產業性質,所以很難期待有何實質進展。至於混合所有制與公司治理的變革,則是可以在確定國家財產權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改善經營效率,就目前大陸特殊的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言,是比較能推動的策略。將國有企業的部分資產轉換成股權開放給民間認購,或是子公司在股票市場上市等都能引進民間資金,也可藉此分散股權的方式讓管理者受到不同股東的監督與制衡。如此一來,採用混合所有制不但能吸引資金投入,還能改善公司治理,一舉兩得。

可惜的是,如此合理可行的改革路徑卻不見得最終能如預期般地有所收穫,原因在於混合所有制的概念並非今年首創,而公司治理結構也調整了好多年,今年兩會不過是老調重彈,甚至於舊瓶中裝的還不是新酒,與以往最主要的差別大概只是隨著反貪腐的腳步踏入國有企業,以往被收入高階經理私人口袋的獲利會出現在財務報表上成為獲利。除此之外,國有企業的監督與管理也是一個亟待處理的問題,但在目前大陸黨、政、國企三者人可相互交流的情況下,實難做到公正的監管,而公司內部的治理也因而受到黨政的外部因素極大影響。有鑑於此,國有企業改革將不會一蹴可幾,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中,將持續是人大政協兩會的焦點議題。

原文網址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mir111&aid=2440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