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陳居民遷臺六十周年的省思
2015/05/06 15:44:38瀏覽24|回應0|推薦0

歲月也許會逐漸沖淡人們的記憶,但對於六十年前浙江省大陳島居民及其現在後代來說,卻是刻骨銘心、永難忘懷,厭惡共產黨的階級鬥爭理念,寧可離鄉背井,隨同中華民國國軍到臺灣,對向來標榜高喊「人民萬歲」的人民解放軍與中共當局而言,未能獲得大陳居民的認同,儘管占領大陳的有形島群,但卻未能贏得島上民心,在這場戰爭行動中仍然是功虧一簣。

大陳島又名大澄,是由十八個大小島嶼所組成的列島,主島為上、下大陳。大陳列島總面積為十七點四平方公里,位於浙江省臺州灣口外,矗立於太平洋東海範圍的腳桶洋,原屬黃岩縣繁昌鄉,後改歸溫嶺縣的轄境,是浙江第二大的漁獲區,僅次於舟山群島外,也是南北航輪要地,是控制浙江出海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大陳島開發始於明朝萬曆期間,清朝已設汛官衙門辦理政事,民國初年則有警察機構設置。由於國共內戰之故,使得此一不甚起眼、民風純樸的小島嶼一江山島,在一夕之間都躍上歷史舞臺,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兩岸過去緊張對峙時期的要地。

1949年國民政府雖然失利退守臺灣,但因古寧頭戰役重挫共軍後,加上海、空軍實力的明顯優勢,大幅提振東南沿海國軍駐守各島嶼的官兵士氣,隨時做好待命反攻準備。1951年秋,國軍在大陳島成立「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由胡宗南將軍擔任總指揮官,他除了積極整編浙海游擊隊,不時指揮反共救國軍突擊大陸,令共軍十分頭痛,並致力政經、教育等各項建設的推動。19538月胡宗南將軍奉調回臺,由登步戰役重創共軍名將、國軍第六十七軍軍長劉廉一中將接任,遵照國防部指示將指揮部改制為「大陳防守區司令部」,一面鞏固防務,一面加強戰地政務,使得一萬八千多名的大陳居民在戰備中,亦能安居樂業的過生活。

韓戰結束後的第二年,中共看到美國與中華民國雖簽訂「中美共同防衛條約」,但像約中美國僅承諾臺灣及澎湖,對臺澎以外的外島,包括一江山、大陳、南麂,甚至馬祖與金門都不在其協防範圍之內的有利之機,遂全力發動猛烈戰事,期能一舉攻下浙東沿海島嶼,以去除如鯁在喉之不快。1955118日,共軍以優勢兵力,向大陳外圍據點一江山發重陸海空三棲作戰的大規模攻擊,立遭防衛守軍指揮官王生明與國軍官兵的英勇抵抗,傷方慘重,最後國軍在無援狀況下,寡不敵眾,一江山島終告失守,但共軍也死傷兩千餘人。

共軍佔領一江山島後,大陳列島已無屏衛前哨,完全暴露在共軍的火網下,情勢岌岌可危。由於大陳島距離臺灣基隆港約有兩百多海浬之遙,支援補不易,在死守不易與國際環境變化的考量下,中華民國政府不得不忍痛決定,撤出大陳島,將反共重心力量擺在臺澎金馬上。於是從195528日起分兩批次,將大陳國軍部隊一萬四千多人與一萬八千餘位居民,展開遷離來臺的行動,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大陳島轉進行動,第一批是美國派第七艦隊協助撤離的「金剛計劃」,第二批則在215日完全由海軍獨立遂行任務的「飛龍計畫」。

大陳撤離行動,固然是國軍在軍事上的無奈下策,但基於人命關天,民為邦本的愛民天職,自然不會視大陳居民於不顧;而大陳居民也聽聞中共「黑五類」階級鬥爭的殘酷,寜可離鄉背井隨同國軍到臺灣重新奮起。當一萬八千多位大陳居民抵達基隆港時,受到岸上臺灣同胞的勢烈歡迎,必中立刻湧起一陣溫暖,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後,也暗暗立下誓言要在臺灣做個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大陳人。

他在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悉心安置,先後遷往宜蘭、花蓮、臺東等十二縣市,三十六個新村內安身立命,老弱殘障者則送往救濟院安養,貧苦無依的兒童則由華興育幼院收容,至於一江山陣亡官兵遺族也有一江新村的安住。也因政府的照顧,使其在教學、教業上都能無後顧之憂外,同時也造就出不少優秀的人才,如曾飛越大陸長城、黃河的已故機車明星柯受良、擔任過海軍官校校長與海軍副總司令的胡才貴將軍、及曾任立法委員與臺東縣長的徐慶元、前交通部長葉匡時與前總統府發言人羅致強都是大陳來臺的居民與其後代,至於各行各業表現傑出亮眼的更是大有人在。

六十年前,大陳居民迫於戰爭的無奈,不得不離開自己家園,但在中華民國政府的保護下,以及憑藉著力爭上游的奮鬥精神,終能圓夢踏實。在此,我們除了深刻感受到「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外,兩岸更應記取過去武力拼戰的血淚教訓,珍惜兩岸和諧關係的發展,深切體認共存共榮、互惠互利才是兩岸最力的紅利,尤其如何贏得民心支持,更是兩岸政府施政的重要關鍵,1955年大陳居民全數遷臺就是鮮活的鐵證。

原文網址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mir111&aid=2284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