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求一生的呼召
2011/05/16 22:25:15瀏覽1284|回應10|推薦1

       最近與一些朋友討論到他們自己生命的方向,感受到對生命有許多迷惘、甚至被現實壓得沒有喜樂,厭倦重覆枯燥的生活。這是我也曾深有感受的過程,也知道每個人在忙完一整天的工作責任後,如果只是休息娛樂,也不能真正地讓我們的靈魂得到安息。生活總是要過的,但要怎麼過,為何而過,才是我們真正無法逃避的問題。

這讓我想到前不久讀到了《聖經‧出埃及記》第三章與第四章,提到摩西如何被上帝呼召來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他卻找好幾個理由來回絕的故事。這段故事對我個人生命的成長有一些重要的啟發,也因而想與大家分享。如果讀者並非基督徒或不熟悉這段故事也並沒有關係,我就大約簡介一下,但我的重點與這故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故事簡介

 

原來,摩西雖生為以色列人,但卻在埃及法老的皇宮裡被公主收養長大。大約四十歲的時候曾經為了抗議埃及人把以色列人當奴隸苦待,一時失誤殺了埃及人而逃到曠野裡,在那裡牧羊四十年。所以當上帝像摩西顯現時,他一會兒說自己人微言輕、一會說自己沒有能力、又一會說自己拙口笨舌等等,反正就是想辦法推拖。最後上帝有點生氣了才答應回到埃及,開始領導以色列人脫離奴隸的命運,離開埃及。最後他們到了上帝所應許的迦南美地,也就是現在死海與地中海中間的以色列地。這段故事在以前一部卡通電影「埃及王子」或更早的「十誡」中有生動的描述。大家可以參考。

 

兩種呼召

 

其實,摩西在這段經文中所提的幾個說詞固然是反應出他的焦慮與軟弱,但其實也是他想推拖的藉口。也就是說,那是用來掩飾自己不想面對「上帝真實的臨在與對他清楚的旨意」的事實。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上帝此時的呼召與同在,摩西就算不找藉口、勇於任事,也不可能真的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這就是他在四十歲那年誤殺埃及監工時的靈性光景。所以「清楚認知上帝對我們個人的呼召」是我們解釋與應用這段經文必要的基礎。而這基礎,就我個人的了解,卻並不是理所當然地存在在教會每一個基督徒的心中。

 

其實,上帝的呼召可以分為兩種,彼此互相搭配成全。首先是一般性的呼召,對象是某個「身分」,包括對所有人類的、對基督徒的、或對於某些職分(如父母、夫妻、職業等等)另一種是個人性的呼召,對象是一個獨特的個「人」,例如上帝呼召挪亞建方舟、亞伯拉罕離開吾珥、舊約眾先知、施洗約翰保羅的蒙召等等。回應第一種呼召是需要了解自己的職分在神國或世界中的特別角色,因而忠心持守,完成託付,榮神益人。但是第二種卻是建立在上帝親自的感動與帶領,為要完成上帝在這個人身上的計劃,那是他人無法取代的使命。這個「無法取代」並非是因為那個人的能力或恩賜,而是因為上帝憑著自己旨意創造他時所賦予的安排。只有完成這個個人性的呼召,我們才會覺得此生沒有白走一遭,不但可以無怨無憾,更覺得充滿意義。

 

漫長的過程:查驗、信心、與等待

 

這樣看來,摩西在這裡所面對的呼召當然是後者,所以這樣的呼召是不可能被拒絕的。因此,當我們要應用這段經文在我們身上時,除了反省我們是不是也使用同樣的藉口來攔阻上帝的心意,更要回想自己是否真的清楚上帝對自己個人的呼召或使命。這樣「個人性的呼召」並不是白紙黑字寫在聖經裡的,而是需要我們每位基督徒去努力的尋求查驗的。這個「查驗」也並不是用某種抽籤或求神問卜的方式來得到一個「答案」,更不是某個「神人」看相指點就會馬上知道的。反而是需要我們用生命中一段時間親身經歷與探索而得的。

 

正如保羅在《聖經‧羅馬書》所寫的: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12:1-5)

 

一般的教會都把重點放在第一節,強調奉獻的心志是如何理所當然。但是這個奉獻如果沒有清楚上帝的帶領方向,最後可能也只是徒勞。所以在第二節保羅特別強調「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神的旨意」以顯示這絕非是死板地照表操課,而是有相當的彈性與範圍。所以,在查驗的過程中,就必定是需要我們以信心來回應,而不是與他人比較。這樣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要對其所領受的呼召負責,並學習如何彼此配搭,發揮所得的恩賜,以展現上帝在每個人身上都不相同的奇妙智慧。這樣教會才能被連絡為一個完整的身體,而非工廠裡同一個模子或步驟打造出來的機器。

 

也就是說,「尋求上帝對我們個人生命的呼召」這件事是需要花較長的時間來尋求與驗證的,所以很多人很容易在過程中被其他更「緊急」的事情就取代淹沒了,最後就誤以為只要作好這個社會或是他人所期待的事情就是回應了上帝在他身上的呼召了。以致於他在夜深人靜或是晚年的時候才會開始覺得一絲遺憾,彷彿生命中少了件甚麼重要事情。

 

無法速得,也非自己決定?

 

一定會有人說,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上帝為何不立刻告訴我們祂的計劃,然後我們就照著做就好了?其實這正是我們許多人的盲點。因為受到民間信仰與現實社會功利主義的影響,以為尋求上帝的心意就應該像電話查號台一樣,只要撥對號碼就會有個清楚的答案;或是像一般求籤卜卦、算命面相,總是對所尋求的問題有個說法。但其實對基督徒來說,「尋求」、「確認」與「持守」上帝的呼召是一個互相影響前進的過程,特別是在關於上帝在我們一生中長時間的帶領方向上。因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並非在作「甚麼」(what),而是「誰」(who)在作。在上帝眼中,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獨特的價值,是藉由這樣的尋求、體會、經歷、而逐漸變化成熟的,也更多經歷上帝的同在。因此,如果把焦點放在「預言」、「事情」、或「結果」,這本身就是一個對生命的誤導。

 

例如摩西四十歲時就已經為以色列人發熱心了,但是反而要在曠野牧羊四十年之後才能學習到如何謙卑自己,因而開始可以被上帝使用。即便是信主經歷非常戲劇性的保羅,也在領受基督耶穌的呼召後在阿拉伯的曠野待了十餘年(1:17)之後,生命整理清楚後才被巴拿巴找來一同傳道。十八世紀的英國下議員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1787年開始關注解放黑人奴隸的議題後,就一直在與自己的信仰和環境掙扎。這個努力一直到1833通過《廢除奴隸制度法案》才停止,而他也在通過後的第三天過世。所以保羅才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3:8-12)。這是我們一生追求的過程。

 

而這也與一般知識分子所以為的個人理想實現有所不同,因為這份「個人性的呼召」是來自上帝,而非我們自己一時理性或感情的選擇。倒不是說不應該用理性來判斷,用感情來回應,而是說正因為這份呼召是超過我們自己所了解的,回應了上帝創造我們時所隱藏的那真實的自我,所以我們才不會有「作得夠多」或是「理想達到」的時候。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認識自己,也越來越認識上帝與祂所造的世界。心靈因此得到開闊,生命得以進到以前所未曾了解的境界。

 

以我個人來說,信主十五年以來,前五年是比較積極投入教會或團契的各樣服事,但後面我花了將近十年才比較清楚自己的感動與呼召在哪裡,是在一般教會外的服事。過去十年中並不是沒有機會在別人所期待的方向上有好的發揮,但我卻常常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流淚禱告不知道自己這一生真正該做的是甚麼,如何才能讓有限的生命可以活出更大的價值,有更大的發揮。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等待期間是有價值的,也是必須的。因為這一年多來我可以更看到上帝是如何使用我過去等待中的學習來為我開啟眼前一扇扇的門,也讓我的心靈得以成長到可以體會與了解這個呼召的意義與價值。如果十年前上帝就像我顯明未來的方向,那我可能會過於恐懼而戰戰兢兢,或是自以為是而放縱了生命。

 

結語

 

所以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在解釋如何尋求上帝的旨意,而只是希望以此鼓勵更多的朋友,勇敢地去尋求上帝在自己身上的呼召,然後忠心持守,發展恩賜,創造出世人眼中無法置信的豐富精彩生命。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謙卑尋求、謹慎確認、並耐心等候,上帝也會用對待摩西那樣的方法與我們同在,讓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可以一一的成就,將榮耀歸給祂。這樣,當那一天我們回到祂面前的時候或許才能安然地說聲:「感謝上帝,我已不辱使命,不枉此生,請接受我的靈魂安息在祢懷裡」。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