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9 23:03:23瀏覽741|回應12|推薦1 | |
(原為作者部落格裡隱藏式留言,經提問者同意,將回覆略為修改後發表如下。) Dear XX:
謝謝妳的回信與貢獻妳誠摯的疑問。作為一個學校老師與學術研究者,我常在想一個好問題還是一個好答案比較重要。慢慢地,我相信前者可能更有價值。因為面對宇宙大地,我們所知的總是遠遠少於我們所未知的。一個好答案也許可以暫時地令某些人滿意,但一個好問題卻更可能連接到那絕對超越的上帝,引導我們永不停止地追尋與認識到祂。在那之前,上帝卻更是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問題的原因!──因為祂賜與我們與眾(動物)不同的頭腦來思想J。妳的問題都是好問題,所以我希望妳對上帝的思考與尋求不會因為我有限的回答而終止。願祂親自帶領妳走這一段路程,直到祂自己的面前。
一、關於罪的問題,我相信你可能已在基督徒朋友間聽到很多,我不確定如何開始會對妳更有幫助。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到,除了我們這些「烏鴉嘴」的基督徒外,這社會上幾乎沒有人會提到「罪」這個字。唯一可能的機會大概都是從電視報章上那些關於社會新聞的報導。所以,也許妳心中對「罪」的印象都是那些在監獄裡的人才會有的問題。如果真是這樣,那些自稱是罪人的基督徒應該先進監牢再談,不是嗎? J
其時,對於我們這些雖不完美,但也還不賴的「平凡人」,溫文儒雅的中國人多是用「犯錯」或「過犯」等較中性的詞來描述。正如《左傳》裡的這句名言,「人孰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因為在中國傳統的思想裡,「過犯」比較是「對錯」的問題,而非基本的「善惡」問題。這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比較是在「認知」的層次,而後者比較是在「動機」的層次。認知上的「過犯」需要的是「教育」,但動機上的「惡心」則是需要像「正心誠意」之類的修養功夫。而真正「罪大惡極」的人才需要「悔改」,棄絕自己的想法或習性。因為這個強調點的不同,所以在接受孟子「人性本善」下的中國文化,就比較強調「教育」的重要,其次才是個人修養的功夫,但要提到悔改道歉就非常不容易了。在佛教思想中,談到內心的慾念愚昧比所有其他宗教都還要多,還要細,但我們一般人比較常聽到接近「罪」的詞彙大概就是「造業」,著重點在其日漸累積的性質與對因果輪迴的影響。解決方法是必須藉修行而有「正見」與「正識」,同時藉由行善積功德來抵消累積的業障。這些雖然都很像基督徒所說的「罪」,但是聽起來則是順耳多了。
因此,為要回答妳的問題,也許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罪」在基督教中的意思與一般殺人放火的「罪行」不同,也與一般宗教道德學說的「過犯」或「惡心」不同;它在聖經裡有時指的是一種更根本的「罪性」。一般的法律是要藉身體金錢上的處罰來約束外顯可見的「罪行」,而道德規範是要藉我們良心的羞恥感與教育來改變我們的「惡心」或「愚昧」。但基督教的「罪性」更著重於人心根本的「品質」問題,而不只是「表現」的問題。例如,如果我們接受「人皆有過」,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再追問下去,是怎樣的「人性」以至於對「犯錯」如此沒有抵擋能力?我們有可能「改善」這個脆弱的人性品質嗎?如果源頭未能改變,在下游一直努力去污除臭是不是反而本末倒置了呢?
二、這樣看來,所謂「人性本善」的概念其實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起初的心志是否是純潔無瑕,另一個則是有沒有能力更追求至善的能力。但其實,只要我們一但肯定後者,那前者是善是惡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按此而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學說(除基督教以外)都是肯定後者的,都相信「人的本質」並未徹底敗壞,只是一時被迷惑或汙染,因此認為人類是可以藉由自我的提升而在人生某個階段達到無罪(不管如何定義)的境界,甚至宣稱可以與更廣大的天地(或神明)默化同心;所「需要」的則是各種各樣的儀式、教化、修練、學習、看破、正識或體悟等等。這就是為何「人皆可以成佛」或「人皆可以成聖賢」等「聖賢仙佛」思想在東亞與南亞文化圈裡是如此重要,因為它形成某種「標竿」作用,讓一般的讀書或修行人有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正向生命力量,幫助自己不斷進行所謂的「內在超越」(新儒家語)。正如孔子自己所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但仔細一想,如果連孔子要到七十歲才能到「不逾矩」的境界(他只活了七十三歲),那我們一般人又會是如何呢?
其實,稍微冷靜的想一想,這樣的結果在邏輯上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如果不認識有一個超越人類的上帝,如果不知道在「人類」自己以外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人當然會把自己最理想的靈性景況「自定」為標準。只不過不同的宗教術語對最終即的狀態所側重的點有所不同罷了。以上所說的是一個整體的架構問題,並不需要牽涉到個別宗教的教義與形式上的細節部分。但是,難道這些就是信仰或人類靈性的全部嗎?
三、現在讓我們從另一個方向來思想,如果在人類全體以外,真有一位創造天地的上帝,那這樣的「靈性」標準是不是就不應限制在人類自己的理解與經驗當中,而是可以有了一種更永恆與超越性的意義?這正是上帝所藉著聖經想要說明的。以祂造物主的身分來看,我們做為一個被造物,都是不及格於祂原初的期待,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因此都是罪人。雖然世界上宣稱有神啟示的宗教並不少,但真的只有基督教的聖經敢這樣冒大不諱地宣稱所有人都是要悔改的罪人。上帝對我們的期待(或說是標準)並不只是沒有做妨礙別人的事情(法律),也不是只是多做好事,造福別人(道德)。因為那些都只是我們「本來就該」做到的部分,是必須的,但並不代表足夠!
如果用更具體一點的方式來描述,上帝希望我們愛那些仇恨我們的人,甚至為他們犧牲自己而不求回報;上帝希望我們不但不說謊話,連在心裡有想要隱瞞的邪念都沒有;他希望我們完全饒述那些曾傷害我們的人,回應他們以一個真心的擁抱;上帝希望我們不但不拿別人的東西,而且還樂意給予,毫無眷戀;上帝也希望我們和宇宙中其他的被造物一樣,衷心地榮耀祂的名,為祂而活;犯了錯能改過當然很好,但祂希望我們知道所有的過錯都是有無法逆轉的後果,是無法事後被彌補或用功德抵銷的。而就算我們真的做到了這一切事之後,仍應該在眾人與上帝面前誠實地說,這一切都算不得甚麼,我們只是做一個「人」所當作的事… 我不敢說那些聖賢仙佛的一生在聖潔的上帝面前是否足夠「純潔無瑕」,但我知道,妳知道,我們都不是,所以我們都是罪人。
四、因此,很清楚的是,如果人類真是宇宙的中心與主宰,就沒有人需要承認自己是「罪人」──因為我們只需要比誰比較好,有「聖人」做榜樣就可以了,不必用那麼嚴重的字眼來傷害自我的尊嚴(除了對那些萬惡之徒)。希望妳現在可以了解,實在不是基督徒自己喜歡想像出一個上帝來給自己找麻煩,而應該說真正的上帝實在是太偉大了,太超越了,以至於我們若是要按照他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就真該羞愧的無地自容。《以賽亞書》四十章有一句經文:「萬民在他面前好像虛無,被他看為不及虛無,乃為虛空。」這不只是因為我們暫時不能達到祂的標準,而且這個差距是不能憑自己的方法彌補的。因為這個「罪性」所描述的不但是內心的,而且是靈性上的,是與上帝有關的。在夜闌人靜的時候,這是我們不能欺騙自己的地方。
從因果來說,必是先有靈性上的「罪性」才會帶來內在的「惡心」,因為內在的「惡心」才會帶來行為上的「罪行」。我們的確有可能用某些修練的方法暫時除去「惡心」與「罪行」,但卻無法改變自己的「罪性」!這是一個「品質的」(qualitative)問題而非「數量的」(quantitative)問題。所以基督教實在不是要否認一般宗教修行或道德情操的重要,但是那些其實是在一個封閉且被扭曲的人性中所建立的;而不幸的是,這種扭曲是人自己所看不出來,只有超越人的上帝知道。這個「罪性」也不只是一層塵埃在明鏡上,而是明鏡本身已有破缺,再怎麼擦拭也不可能恢復。如果你懷疑是不是真有這「看不見」的罪性存在,也許你可以想一想,所有的父母學校不是都在教小孩「好」的東西嗎?起初純真無邪的孩子如何能開始變得有「惡心」?任何一個作過父母的都知道,就算一個孩子起初是多麼的善良純潔,但他要學壞的速度絕對比起學好的速度快的多了(遠在被這社會污染之前)。而這絕不僅僅是「善惡」的相對定義問題,否則我們就是在自欺欺人了。
五、所以基督徒在談到人的「罪性」時,實在不是在標榜自己或是在定罪別人。我們是帶著很沉痛的心在述說這個事實。(對於那些喜歡用這些字輕易論斷別人的基督徒,上帝必會審判他們!) 就算這社會上的人不喜歡,但這並不能改變這事實啊!難道創造天地宇宙的上帝是我們憑自己喜好可以選擇的嗎?就像如果我的學生不喜歡牛頓的萬有引力,但並不代表他可以從八層樓跳下去就不會因此受傷!「真實」常是苦澀的,因為不能按照我們的喜好來改變它。但也因為如此,這個真實才有可能成為我們最堅固的倚靠。
但我們完全可以體會,一般人也許可以接受自己的不足,但是仍然很難接受自己的無藥可救。因為那幾乎代表的是毫無希望,毫無可取。但耶穌基督的福音的核心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仍然是有盼望的,只是它並不在我們自己手上!一個破裂的鏡子只有重新被送進窯爐中煅燒重造,才有可能恢復平滑明亮。而對於一個「人」,他所需要的是「重生」,開始有一個從上帝來的新生命(不受舊有罪性影響的生命)在他內心,使他可以開始順著這個新的生命來活出他在上帝面前真正的自己。但誰可以有資格能被「重生」呢?猶太人沒有資格,基督徒也沒有資格,世界上沒有人有資格。根據聖經,只有那些真正能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且「無資格得救」的人才「有資格」蒙這憐憫。而弔詭的是,這樣看似毫無盼望的自我否定,在上帝的計劃裡,卻可以成為那人可以新生的開始。所以,幫助自己靈魂進入天堂惟一的路,乃是先承認自己本該留在地獄裡。如果基督徒的上帝是假的,不存在的,我相信沒有人會發明這種信仰來宣傳,多麼怪異啊!多麼令人討厭啊!所以,以上的討論最後都會歸結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心目中的上帝有多大,我們對自己的景況能認清到多深。這需要的不只是知識,還有一顆誠實、謙卑、與勇敢的心,才能正視自己面具下的醜陋,來到上帝面前,尋求祂的寬恕。
我知道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有許多地方未能盡述的。我甚至可以猜測到妳接下來可能想繼續問下去的問題。其實,我也還不太滿意自己的回答,也必須承認在不同文化或宗教中對「人性」的看法是可以有更深入的探索,就更別提在上帝心中有更多的奧秘是我還不明白的。但因為篇幅與時間的緣故,我想暫時先停在這裡,希望總是有一些幫助。如我在起頭所說的,一個好問題是值得不斷去探究理解的。我自己也會希望不斷地追問下去,尋求更全面與扼要的認識。但不論走到哪一步,讓我們不但是用頭腦去提問,也應該適當地預備自己的心來接受這些答案所可能帶給我們的影響,不是嗎?而上帝也正全心地在等待著我們呢!J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