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12/16 16:48:40瀏覽301|回應1|推薦7 | |
最近,烏克蘭民眾不滿該國總統推遲與歐盟簽署協議而激烈示威,但「親俄派」聲稱號召更多群眾制衡…爭鬥不死,只是借屍還魂。一場箝制國家發展的政治戲碼履履在世界各處上演。 自東歐共產政權跨台以來,歐盟挾其富裕先進的光環,一路由西向東擴展,冀望與德法並駕齊軀的前共產集團,莫不張開雙臂熱烈相迎,烏克蘭也不例外。 僅管,希望加入歐盟並不等同有能力加入歐盟;僅管,欠缺靈活商業手腕,對自由經濟顯得囫圇吞棗;僅管,有部分民怨累積,有部份民眾開始戀舊…這都無損歐盟的東進。 歐盟的破竹之勢,隱含將其它對手驅離國際舞台,莫斯科被迫快馬加鞭,在廣袤的歐亞大陸規畫經濟結盟—唯有讓「俄版自貿區」默默茁壯,方能重拾自己的昔日榮光。 波羅的海三國明顯的西歐化,但中亞、高加索、東斯拉夫(烏克蘭與白俄)卻與俄羅斯享有類似的生命步調,使得莫斯科佔儘先天優勢。僅管與西歐相比黯然失色,身為一個地緣政治主體,俄羅斯這隻盤據北方的「雙頭鷹」,仍企圖在意識形態上整合歐亞大陸。 但它是否淪為僵化的「分配」? 還是能超越歐盟格局、既講公義也重效率? 果真是後者,俄國就有足夠立場說服烏克蘭,甚至吸引伊朗、土耳其等融合東西方文化國家的參與;否則,這只是前蘇聯的翻版,仍不算格局宏偉的「歐亞聯盟」。 場景又拉回熱血沸騰的基輔街頭,親西派與親俄派依舊互不相讓。難道,東是東,西是西,兩者永遠不相遇?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