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9 08:55:07瀏覽455|回應0|推薦8 | |
每當欣賞演技精湛的烏克蘭馬戲團體,氣質高雅的模特兒瑞莎、品嘗一口風味獨特的烏克蘭佳餚;再從國際新聞聽到該國以槍彈對抗爭取民主的警察、不敵高薪利誘而變節的軍官…不禁讓我質疑:烏克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烏克蘭已站在親俄或親西的十字路口上。然而,蘇聯時期,惡名昭彰的赫魯雪夫與布里茲涅夫就是來自烏克蘭;蘇聯解體後,政治中樞力挽狂瀾者,竟是「鋼鐵大亨」、「天然氣公主」與「巧克力大王」。兼具企業身份的政治人物,終極關懷到底是本國人民的福祉? 還是不能放棄俄羅斯境內1億四千萬人口的金流與物流? 名利薰義難存,屈就現實免不了姑息與妥協。果然,「鋼鐵大亨」(塔魯塔)才宣稱要凍結「不明人士」的資產,自己管轄的頓內茨州卻履見到親俄民兵的武裝行動; 「巧克力大王」(波洛申科)藉著(邱吉爾式的)共赴國難演說踏上總理之路,一當選後立即表示要跟「偉大的鄰居」重新談判… 族群分際或寬或嚴、若隱若現,俄裔民眾的動向也是值得觀注的重點。烏國境內的俄裔民眾僅10%,波羅的海三國俄裔民眾卻高達三分之一,後者豈不更成俄國的囊中物? 結局一面倒的克里米亞公投,主要是俄裔民眾用選票狠狠反擊基輔的貪污,克里姆林宮的援助巧妙被解讀成「順乎天、應乎人」的正義;然而,波羅的海三國的政經已明顯上步軌道,莫斯科無力在此訴諸民族情感。 放眼望去,今日台灣政壇精英心中罕有不屈服於現實的理想,這讓台灣淪為另一個烏克蘭之說不逕而走。所幸,我仍保有樂觀的最後一絲希望。 烏克蘭畢竟在蘇聯解體後才跟西方世界展開接觸,然而台灣常期與中國隸屬不同政治實體,台灣很早就跟美、日、西歐建立密切的關係。正因台灣國際地位模糊,無法像烏克蘭得到各大國的正式援助,在俄烏劍拔弩張之際,就有一些民間精英提前嗅到危機,遠赴美日私下尋求奧援;在太陽花學運期間,新生代更揚棄封建時期的順民思想,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即時又精準的向世界主流媒體報導事件真相,這種智慧遠遠超越烏克蘭流血犧牲的示威民眾。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