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一月的孩子》: 在理智的日子思考歷史傷痛
2012/12/21 08:58:25瀏覽95|回應0|推薦1

《十一月的孩子》: 在理智的日子思考歷史傷痛     (2010/06/28)

關於冷戰題材的電影不勝枚舉,但有別於英美導演渲染紅軍鎮壓的情節,德國導演的作品總是呈現獨特的深度與廣度,《十一月的孩子》更是一部佳作。來自德西的記者羅伯特,企圖重建德東女子英嘉的身世,卻意外打開不可收拾的潘朵拉之盒。

初次接觸真理當然會傷人。激動的英嘉(彷彿成了當年東德黨員的翻版)氣憤質問母親、朋友與外公為何隱瞞真相。到了德西,英嘉更在生父尤利的房間大肆破壞,渲洩心頭之恨。只是,英嘉何曾傾聽他們的難言之苦?

在劇中我們有幸隨英嘉拚湊冷戰的故事。當年警察前來捉人,父母不得已將生病的嬰兒 交給外公快速奔逃,到了德西後,暗中協助逃亡的亞歷山大卻索求鉅額費用,生父尤利被迫與母親分離;母親既得不到真愛,又懷著拋棄女兒的罪惡感。即使柏林圍牆倒塌,母親仍舊收不到德東親人的回信,也沒有人告知九歲女兒到此與母親相會…於是母親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自殺。

原來,不論冷戰時與冷戰後,外來的莫斯科政權、恐懼威權的東部同胞與身處自由的西邊同胞,或多或少都謊言與傷痕的製造者。

在這部片中,英嘉騎著「哈雷」穿越日耳曼大地,但美式思維就能縫合冷戰後德國兩代與兩地的心結? 記者被發掘關懷的動機來自出書賺錢,對慣用消費心態看待前鐵幕國家的西方媒體,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

英嘉心中的傷痛該授權政治人物煽風點火? 或委託商業媒體加油添醋? 導演選擇讓英嘉進行一趟生命旅程:她追查出許多證據、她進行了許多思辯;再度面對「說謊言」的同胞,她才開始學習與之共譜和諧樂章…

盛產科學、哲學與音樂的國度,方能創造《十一月的孩子》;台灣從不缺歷史傷痛,台灣只缺「十一月的孩子」。

向來以剛鐵紀律著稱的日耳曼人,戰後卻交織許多血淚記憶。在迷霧籠罩之下,英嘉就這樣一點一滴拼湊父母的容顏…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vincijourney&aid=7163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