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日本的角度看二戰(3)
2017/09/03 23:50:31瀏覽337|回應0|推薦1

 蘇俄在擊退張學良的挑戰後,為轉移中國人的鬥爭焦點,唆使間諜借張學良之手,公佈了所謂《田中奏折》,“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

張學良在國仇家恨之下,開始實施一系列反日行動:

1、興建與中東鐵路平行的鐵路,鼓勵國民不適用滿鐵;

2、興建葫蘆島商港,要求中國商人不應使用旅順、大連兩港;

3、對日本、朝鮮往東北的移民實施嚴厲的管制政策。

關東軍認為,對於張學良只有採取武力方式解決。

此時,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反對派激戰正酣;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在蔣介石許以華北地盤、襄助軍費2500萬元、擔任海陸空三軍副總司令等酬庸后,率兵20萬入關勤王。

9月22日,行政院長譚延闿去世;

11月14日,奉行親英美外交,大力裁減軍費的浜口雄幸首相于東京被刺殺;

與此同時,在中國,贏得中原大戰的蔣介石開始調兵遣將圍剿日益壯大中的江西共軍;

1931年2月,為爭奪譚延闿去世后留下的權力真空,蔣介石逮捕了立法院長胡漢民;這引發了廣東軍人陳濟棠的反抗,陳濟棠聯合所有反蔣勢力成立了廣州國民政府與蔣介石對抗;

連續的內戰,令親蔣的第十九路軍總指揮陳銘樞、第18軍軍長陳誠等感到極度失望,他們聯合鄧演達、蔡元培,準備于1931年9月19日晚發動兵變,逮捕正在南昌剿共的蔣介石、何應欽。他們的政治理想是將國民黨改造成類似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政黨,史稱“第三黨”。

1931年9月18日晚,關東軍趁東北軍主力隨張學良開赴華北,關外空虛之際,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時在北平的張學良為保存實力,下令不抵抗,對外則宣稱系蔣介石下的命令;蔣介石為報張學良一年前入關勤王的恩情,未予否認。當時關東軍總兵力為1萬餘人,留守東北的中國軍隊十餘萬人。

九一八事變瞬間吹散了國民黨的黨內紛爭,“一致團結對外”成為壓倒一切的聲音;12月15日,蔣介石被認為必須對東三省淪陷負責而下野。

由於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及行政院長的分別是林森、孫科,未能分享權力的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三大派皆對新政府採取不合作態度。

1931年11月7日,中共在江西宣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公然分裂中國,製造兩個中國。

 

在日本,若槻禮次郎內閣因無力阻止關東軍的的侵略行動而總辭職;

1932年1月28日,駐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與中國的第十九路軍爆發衝突,日軍先後派遣野村吉三郎第三艦隊、植田謙吉第9師團、厚東篤太郎第11師團、松木直亮第14師團、下元熊彌混成第24旅團等部隊赴滬作戰,由白川義則大將統一指揮,是為「一二八淞滬抗戰」。

孫科決定辭去行政院長職務,由蔣介石、汪精衛主持政局,遂定由蔣介石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汪精衛任行政院長。

但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即消滅國內共產黨勢力后再行抗日。

3月1日,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將前清皇帝溥儀由天津接至東北,宣佈建立「滿洲國」,國土涵蓋中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四省。

5月5日,蔣介石政權與日本訂立《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政府只能在上海保留治安警察,不得駐軍,第十九路軍不得駐守上海附近地區。

蔣介石隨後將陳銘樞第十九路軍調駐福建,但此次戰役中國軍隊並未戰敗,中日雙方各傷亡一萬餘人。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10849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