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共內戰檢討二:六六停战令
2017/08/24 01:41:02瀏覽920|回應0|推薦5

許多人認為,如果不是六六停戰令,國軍就能全殲林彪野戰軍,國共內戰的勝負就逆轉了。這種觀點在白先勇的加持下,似乎成了真理。

 

事實會是這樣嗎?實際上,國軍想在東北全殲共軍是不可能的。

 

 

 

東北的北面是赤俄,南面是俄占旅順、大連,東西兩面是俄控北韓、蒙古。
19466月,林彪是準備率領剩下的十餘萬人北撤至大興安嶺中俄邊境進行遊擊作戰;同時,南面留下了陳雲、肖華部隊,背靠旅大,東面是周保中部隊,背靠北韓,這兩股各有三、四萬人;西面是黃克誠、蕭克,背靠外蒙,這股實力較強,合計有十餘萬人。

 

以共軍的遊擊、機動、長途奔襲作戰能力,國軍就憑那7個軍能全殲東北共軍?
實際上,由於國際法以及國民政府的懦弱,國軍根本不敢靠近蘇聯匪軍、北韓匪軍、蒙匪軍防區,而共軍則大搖大擺,來去自如,且能獲得彈械、醫藥、糧餉無限的補充。

 

 

正因東北問題的複雜,因此194511月底,13軍攻佔錦州後,蔣介石命令杜聿明停止前進。
當時蔣介石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滿洲成為聯合國臨時託管地,希望能夠有10個師聯合國部隊進駐東北,在徹底解決關內問題後,再行解決東北問題;但美國政府不願派地面部隊進駐東北與蘇俄直接抗衡,又擔心東北被中共控制後,遠東共黨集團連成一片,於是誘迫國民政府增兵東北。

 

 

在美國的壓力下,國民政府又增調新一軍、新六軍、607193等五個軍出關。實際上,當時的國民政府,根本沒有在東北投入重兵的能力。然而,就在國軍大舉增兵關外時,馬歇爾來了,他的政治立場卻與魏德邁大相徑庭,馬歇爾希望國共停戰,將國民黨、共產黨塑造成美國的共和黨、民主黨,將砍人頭的競爭轉化為數人頭的競爭。

 

 

魏德邁斷言,馬歇爾使華絕不可能獲得成功,一絲一毫也不可能,國共兩黨絕無可能做和平的政權爭奪。

 

 

 

可以這樣說,當美蘇簽訂《雅爾達協定》,而國民政府不敢與美蘇斷交,就註定了在東北的困局,這絕非是否下達「六六停戰令」就能解決的了。

 

因硫磺島、沖繩戰役的慘烈,而在大陸作戰的國軍又極其無能,美國為減少自身傷亡,急於讓蘇俄對日宣戰。史達林遂趁勢提出戰後要在中國的東北、新疆享有特殊利益,中國政府並要承認外蒙獨立作為參戰條件。這便是美俄之間的《雅爾達協定》。

 

 

 

蔣介石及國民黨若是一個有自尊有榮譽感的政黨,在獲悉此協定後,應立即與美國、蘇俄斷交,以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與尊嚴。很遺憾,蔣介石雖然一輩子想當英雄,但他並不是;國民黨更是一個劉阿斗似的爛泥黨。在美國的壓力下,宋子文和蔣經國終於踏上了赴莫斯科向史達林屈服的旅程,這是中華民國在大陸覆亡的起點。

 

 

19466月,國民政府在東北只有一條路:將林彪主力驅逐至中俄邊境,然後按照白崇禧的建議,將40萬満偽軍全部收編為國軍,在東北廣泛建立民團機制,民團人數應有300萬人,將東北打造成東北亞的反共堡壘;之後,待時機成熟,將出關的七個軍調回關內戰場。

 

 

很遺憾,當時華北的最高指揮官為李宗仁,如果將白崇禧留在東北,這是蔣介石不能接受的;

由於陳誠堅持懲處偽軍漢奸,拒絕收編満偽;而東北的熊式輝、杜聿明又沒有能力與魄力深入民眾,打造三百萬民團。東北的戰局只依靠出關的那七個軍來維持,終於一敗塗地。

 

 

蔣介石下達六六停戰令的原因有三,這三個原因份量比重相等:

1、周恩來的嚎啕痛哭,令致馬歇爾九上廬山,以停止美援施壓於蔣介石;

2、杜聿明以25萬人大敗林彪30萬人,七個月便從山海關打到松花江,令蔣介石誤以為共軍不過爾爾;

3、60184師師長潘朔端叛變投共,令致東北國軍後方動搖。

 

第1、    2兩個原因本文不做探討,談談第3個原因。

有許多人認為,潘朔端率該師一個團於遼中海城叛變,便導致蔣介石決心停戰,這說明蔣氏的愚蠢。

然而,這屬於典型的馬後炮,實在是無知無識。

 

 

讓我們回到當時的語境下:出關的七個軍中,由孫渡統率的第6093兩軍屬於滇軍系統;雲南王龍雲在抗戰前期與汪精衛暗中往來,在抗戰後期勾結史迪威,企圖推翻蔣介石,抗戰勝利後又公開響應中共。

為消滅龍雲這個肘腋之患,蔣介石施出調虎離山之計,令龍雲頭號幹將盧漢率滇軍第6093軍開赴越南受降;隨後命杜聿明趁昆明空虛,對龍雲實施抓捕;同時對在越南的盧漢軟硬兼施,許諾可讓他承繼雲南省主席的職位。

 

 

龍雲被迫下野後,蔣介石為防盧漢坐大,成為第二個龍雲,遂令第6093軍開赴東北剿共。

東北的軍事長官是杜聿明,這顯然讓滇軍將領認為中央是要借刀殺人;而杜聿明對於滇軍出關,亦是倍加警惕。

 

 

終於,1946530日,第60184師師長潘朔端率該師一個團,於海城叛變投共;而當時在瀋陽的熊式輝、杜聿明、鄭洞國,第一反應都是第6093軍全體是否皆串謀叛變?當時第60軍分駐於鞍山、營口諸地,第93軍負責警衛瀋陽至錦州交通線,為防不測,東北行轅急調新一軍、新六軍、第71軍回師瀋陽,而在遼中與第60軍防區相鄰的第52軍軍長趙公武,得知潘朔端叛變後,第一反應也與瀋陽方面相同,趙公武下令全軍對第60軍採取警備防禦姿態。

 

 

事態完全平息後,大家才確認,這僅是潘朔端的個人行為,與第60軍軍長曾澤生無關,更與兵團司令孫渡無關,即連184師也只有一個團跟隨潘朔端投敵,另外兩個團則拒絕附逆,未跟隨潘朔端一致行動。

但這一切,都是事後才得以最終確認的。在當時,蔣介石和東北行轅的應變,亦只能如此;人心難測,誰天真誰也許就得付出生命為代價。

 

 

綜上,蔣介石當時下達六六停戰令亦屬無奈之舉,也許那三個原因缺其一,蔣氏都不會宣佈66日起停戰。

而令國民政府難堪的是,在下達停戰令後,馬歇爾仍然宣佈對中華民國實施為期十八個月的武器禁運。當1948年下半年,美械再次運抵中國時,國民政府已是風雨飄搖了,而周恩來再也不會表演嚎啕痛哭了。

 

 

我們回望那段歷史,與其爭論六六停戰令的危害,是否是國共內戰的轉捩點,不如去思索美國為何會與赤俄達成《雅爾達協定》?中華民國政府為何不敢與兩霸斷交?國家貧弱,是否就任人宰割?這樣的政權,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10842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