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共內戰檢討一:兵力
2017/08/19 00:09:29瀏覽984|回應0|推薦2

在華東戰場,自19466月底國共內戰全面爆發,至19475月孟良崮戰役,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計有第1026465172737499軍,共八個軍全軍覆沒;其中第7499兩軍軍長張靈甫、戴之奇自戕,其餘6位軍長悉數被俘,即連兵團司令官李仙洲亦於萊蕪戰役被俘。

在中國歷史上,北伐成功的先例有兩次。明軍的北伐,徐達攻入山東,常遇春、鄧愈等則掃蕩河南,窺視河北;國民革命軍1928年的北伐,則是在山東、平漢線同時展開。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北伐成功,必須在進攻山東的同時,對河北敵軍保持壓力;

19476月,國軍在損失八個軍之後,仍然大舉進攻山東腹地;此時華北的劉伯承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將其所部42萬餘人,以一半留守華北,自率一半人馬兵分兩路南渡黃河,進迫江淮。

至此,國軍顧此失彼,疲於奔命。國共內戰,大局已定。

這衍生出一連串問題:

1、說明國軍損失八個軍之後,已沒有能力在山東、河北兩個方向同時開展大規模軍事行動;

2、關於顧祝同的人事任命

對河北、山東的軍事,應由兩個平級的單位分別負責,在國共內戰爆發之初,鄭州綏署負責進攻河北,打通平漢線;徐州綏署負責進剿華東共軍。

19469月,第10軍的覆沒,導致鄭州綏署主任劉峙被撤職,鄭州綏署隨之亦被裁撤,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在鄭州成立陸軍總部鄭州指揮所,繼續對華北的進攻。

然而,在19472月,由於李仙洲兵團全軍覆沒,蔣介石認為薛岳應為此承擔責任,因而解除了薛岳徐州綏署主任職務,並撤銷徐州綏署,由顧祝同統一指揮原徐州、鄭州兩綏署所有部隊。

蔣介石賦予顧祝同的首要任務是力爭全殲華東共軍,至少將其驅逐至黃河以北。這導致了顧祝同不顧一切,集中全力猛攻山東腹地。如果顧祝同此時僅負責鄭州方向,相信他不會讓中原國軍的兵力變得如此空虛。

顧祝同統一指揮後,他先後任命范漢杰、孫震出任陸總鄭州指揮所主任,范、孫二人皆是顧祝同的部屬,令行禁止下,也顧不上中原大地城門洞開了。

3、為何損失八個軍便導致國軍如此被動?

抗戰勝利後,為提高官兵素質,提升其生活待遇,改善國家形象,國民政府實施了裁軍。在19461月裁軍之前,據官方統計,國軍官兵共有430萬人,但大部分史家鑒於國軍吃空額現象較為普遍,估計有30%左右為虛額,因此,裁軍之前,國軍實數應在300萬人上下。

19467月,內戰全面打響後,裁軍中止。在這半年內,國軍裁軍人數有多少呢?根據目前國共雙方的統計,19467月,各個戰場的國軍總兵力約有200萬人,另有幾可忽略不計的兵力留守後方。也就是說,在內戰全面爆發前,國軍裁軍實數為100萬人左右。

在經歷如此大規模裁軍後,當戰況出現些許不利後,立即遭致了進退兩難的全面困局。

4、國共雙方的後備動員

共軍分為野戰軍軍區武裝民兵三層體系,前二者屬於正規軍,唯一的區別,軍區武裝沒有重火力武器,主要負責根據地守備。三級武裝,兵力大致相當,也就是說,在內戰的第一年,共軍的野戰軍、軍區部隊、民兵,各有120多萬人。國軍認為自己進攻100多萬共軍正規軍,具有絕對優勢的判斷,要麼是情報不確,要麼是夜郎自大。

野戰軍負責對敵進攻,一旦出現兵力匱乏,則從軍區部隊迅速補充;相應地,也會從民兵中抽調人員補充軍區。因此,在內戰的第一年,共軍野戰軍雖然也遭到相當損失,但只要稍有喘息之機,共軍便能恢復戰力。

國軍的建構,則遠沒有共軍這麼清晰高效,有行轅、綏署、指揮所、綏靖區等各種疊床架屋的軍事單位,地方保安武裝的建設,形同流寇;民團建設,則更是無從談起。直到19488月,宣佈施行戡亂總體戰,才開始組建機動兵團,企圖建立野戰軍,但為時太晚,已是大廈將傾。

綜上,在19472月萊蕪戰役李仙洲兵團覆沒後,國軍改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以陝北、山東為攻擊對象。實際上,此時國軍不但沒有全面進攻的能力,重點進攻也是強人所難,恐怕只有確保鐵路幹線的守備,轉為戰略防禦;同時在後方,全力編練至少100萬新軍。此後,才談得上對敵戰略進攻。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108392822